即使是超人和天才,终究也脱不了凡胎。是人,就总会有力所不及,有大意疏忽。
李嘉诚以稳健著称,其超人之处在于以其超人的脑袋尚且集思广益,力求圆满的精神。
李嘉诚在谈到量才用人时说:“要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500匹马力去发动,而其中一个附件只需要半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500匹马力相比是小很多,但也能发挥它的作用。”
“就如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帅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的是首领亦非常清楚每种武器及每个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做出出色的统筹并指挥下属,使他们充分发挥最大的长处以及取得最好的效果。”
低 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嘉诚谈及他捐赠的情况:“一个人生活其实很简单,需要的钱不是很多的,最近国内有人问我一共捐过多少钱,我一向没统计,后来用了三四个星期去查支票本,结果发现总共捐了22亿港元给香港和内地,可能没人相信。”
李嘉诚捐赠,不论款多款少,往往会对公众或传媒,说一席爱国爱港、利国利民的活,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有人说他是沽名钓誉,抑或最终是为其商业利益。对李嘉诚捐赠的了解,大概非梁茜琪莫属,梁是李嘉诚专职负责捐赠事宜的私人秘书,梁茜琪深有感触地说:
“李先生不是那种捐出100万、200万,只要有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的人,他是真心实意去解决这些问题……”
“李先生的捐款与别人完全不一样,他的捐赠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他的不一样还在于别人在捐出款项之后,所考虑的和关心的仅仅是其善举办不为社会所知;而李先生考虑的是捐出款项之后,是否解决了问题。”
对此,笔者也有同感,听潮汕的人士说,李嘉诚所捐赠修建的各种建筑物,均拒绝以他本人和亲人的名字命名。他在汕大,不是扔下一亿两亿了事,而且连教学安排、图书资料、师生食宿等细微问题,他都要一一关照到,并勉力解决。要知道,李嘉诚的时间,一天价值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谁也计算不清,他在汕大耗费了多少时间与精力。
李嘉诚自言:“我喜欢看书,现代的、古代的都看,时时看到深夜两三点钟,看完就去睡觉,不敢看钟,因为如果只剩下两三个钟头,心就会很怯。”他有感而发:“在看过苏东坡的故事后,就知道什么叫无故受伤害。苏东坡没有野心,但就是被人陷害,他弟弟说得对:‘我哥哥错在名,错在出高调。’这个真是很无奈的过失。”
李嘉诚为人谦虚谨慎,毫无风头意识,尽可能保持低调,但他又做不了彻底的隐士。他不是一架赚钱机器,他有情感、有理想、有信念。他清清白白地赚钱,清清白白地做人,也善意地希望社会上的人都是如此。因此,他在公众与记者面前,会不自觉地宣传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信誉
一家洋行提出包销长江公司的塑胶花。要是别的厂家,或许会认为这是福音,从此产品不愁销路。但李嘉诚却谢绝了对方的“好意”,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接受了对方的包销条件,就得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价格、产量,得由对方说了算。
此时境外的批发商,都希望绕过香港洋行这个中间环节,直接与香港的厂家做生意,这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好处。
李嘉诚一旦得悉这个消息,马上驱车去跟外商直接洽谈,给他们看样品,签订合同。绕过了中间环节,双方都得到价格上的实惠。
李嘉诚不惜重金网罗全港最优秀的塑胶人才,不断地推出新样品。可是,因为资金有限,设备不足,严重地阻碍生产规模的扩大。李嘉诚担心陷于前几年的被动局面,不敢放手接受订单。
随着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不断地产生对资金的需求,需要筹措和集中资金;企业筹集资金一般有以下几种渠道:
(1)国家财政资金;
(2)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3)其他企业资金;
(4)民间资金;
(5)外商资金等。
不论哪一种渠道对当时的李嘉诚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如何突破“瓶颈”呢?李嘉诚陷于苦恼之中。银行许可的贷款额只能应付流动资金。地产、航运、贸易、工业,都在进行努力获得银行的支持,像长江这样的小公司,不敢奢望获得银行的大笔贷款。
就在李嘉诚伤透脑筋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来到他面前。有位欧洲的批发商,来北角的长江公司看样品,他对长江公司的塑胶花赞不绝口:“比意大利产的还好。我在香港跑了几家,占有你们的款式齐全、质优美观!”
他参观长江公司的工厂后对能在这样简陋的工厂生产出这么漂亮的塑胶花,感到惊奇。这位批发商快人快语:“我们早就看好香港的塑胶花,品质品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价格还不到欧洲产品的一半。我是打定主意订购香港的塑胶花,并且是大量订购。你们现在的规模,满足不了我的数量。李先生,我知道你的资金发生问题,我可以 先做生意,条件是你必须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担保。”
找谁担保呢?担保人不必借钱给被担保人,但必须承担一切风险。被担保人一旦无法履行合同,或者丧失偿还债务能力,风险就落到了担保人头上。不过,根据塑胶花的市场前景,以及李嘉诚的信用和能力,风险微乎其微。几经周折之后,李嘉诚最终找到了一位理想的批发商。
信誉是不可以用金钱来估量的,它是生存和发展的法宝。经过这次本无希望,但最终如愿以偿的合作,李嘉诚对此笃信不移。
李嘉诚认为信誉是企业能否向前发展的关键。他说:“在香港还是在其他地方做生意,毕竟信用最重要。一时的损失将来还能够赚回来的;但损失了信誉就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
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由于李嘉诚在塑胶业的实力及声誉,他被推选为香港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
在此任上,李嘉诚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至今为香港商界传作佳话。
1973年,石油危机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香港的进口商趁机垄断价格,将价格炒到厂家难以接受的高位。
年初的每磅塑胶原料是6角5仙分港币,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5港元。
不少厂家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那时李嘉诚的经营重心已转移到地产上。因此,这场塑胶原料危机,对他影响不大。况且,长江公司本身也有充足的原料库存。
但李嘉诚毫不犹豫地挂帅救业。在他倡议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
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原因是购货量太小。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可以直进行接交易。
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厂家的联盟面前,进口商的垄断不攻自破。
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一下子烟消云散。
因此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将长江公司的12.43万磅原料,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
危难之中,得到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
李嘉诚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李嘉诚救人危难的义举,为他树立起崇高的商业形象,他的信誉和声望义薄云天。而信誉和声望无疑又会回馈他无尽的生意和财富。
不说是积善积德,就是在商言商,你日后的所得势必要超过你的付出。以李嘉诚来说,一个被称为“救世主”的人,谁不愿意和他做生意呢?
无论李嘉诚的事业发展到如何庞大,获得的盛誉有多少,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从事塑胶花生产的岁月。是塑胶花把他引入辉煌事业的大门,坚定了他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更使他获得磨炼积累经验。
李嘉诚回首这段岁月时说:“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彷徨。”
“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以诚相待
一个人能不能得到朋友,关键在于有没有私心。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能够想到别人,那么,就会赢得别人的敬仰和信赖,也就不会给自己树立对立面。李嘉诚在生意场上只有对手而没有敌人,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想一想李嘉诚这句箴言:“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那怎样才能让生意来找你?那就要靠朋友。怎样结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善待他人,做对手不做敌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以势压人,是李嘉诚一贯的做人准则,即使对竞争对手亦是如此。商场充满了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能做到这一点,不少人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香港《文汇报》曾刊登李嘉诚专访,主持人问道:“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经历那么多艰难风雨之后,您为什么对朋友甚至商业上的伙伴,都十分的坦诚和磊落?”
李嘉诚答道:“最简单地讲,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勤劳、节俭的美德。最要紧的是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
“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我的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我是引以为荣的。”
商场上,人缘和朋友显得尤其重要。善待他人,利益均沾是生意场上交朋友的前提,诚实和信誉是交朋友的保证。就像在积累财富上创造了奇迹一样,李嘉诚的人缘之佳在险恶的商场同样创造了奇迹。李嘉诚生意场上的朋友多如繁星,几乎每一个有过一面之交的人,都会成为他的朋友。
知人善任
当今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今日的世界是一个突飞猛进的世界。贯穿在这种划时代的大变革之中的世界经济,也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商业竞争态势,而这种激烈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和智慧的竞争。
而作为商业巨子的李嘉诚,正是其中主宰和操纵这些竞争的高手。
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所以,在创业之初,李嘉诚对他们予以重用。
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很容易见异思迁。
创业之初,李嘉诚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5O年代初期就跟随李嘉诚南征北战的创业者-一上海人盛颂声和潮州人周千和,就是李嘉诚创业兴家的将相之才。
198O年,被李嘉诚提升为副总经理的盛颂声,在回答记者关于“长江实业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终能脱颖而出,原因何在”的问题时说:“靠李嘉诚先生的决策和长江实业上下齐心的苦干。李嘉诚先生决策快速而准确,这么多年来从没看错过人,没做过错误的决定……”
以诚相待,以诚感人,别人也会同样的来回报你。李嘉诚的真诚与善待下属,令下属们对他忠心耿耿。
在长江实业发展到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李嘉诚便开始着手重要的储备工作,即选拔人才和发掘人才。李嘉诚打破东方家族式管理企业的传统格局,构架了一个拥有一流专业水准和超前意识而且组织严密的现代化“内阁”,来配合他苦心经营起来的庞大的李氏王国。
诚如一家评论杂志所称说的:“李嘉诚组成的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了中西方文化的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李氏王国的业务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各种行业均有涉及,包括地产、通讯、能源、货柜码头、零售,财务投资及电力等,十分地广泛。而围绕在李嘉诚身边协助他经营的得力助手,计有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斯、长江实业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周千和以及董事周年茂、霍建宁、和记黄埔董事兼总经理马世民,以及长江实业董事洪小莲。
毕业于香港大学的霍建宁,自1979年在美国留学归来后,就进入长江集团,出任会计主任,其后又考得澳洲会计师资格。霍建宁属于专业管理人才,他是长实管理层的后起之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处事低调的霍建于,有着杰出的金融头脑和非凡的本领。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
是年,霍建宁仅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在香港实为罕见。
霍建宁还是长实系4间公司的董事。另外,他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实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扶植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其股份)的董事。
传媒称他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完全系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策划或参与抉择。
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在于最终决策。
从李嘉诚这样器重他来看,则可知盈大亏少。
霍建宁的年薪和董事股金,以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票等,年收入在1000万港元以上。
人们说霍氏的点子“物有所值”,他是香港食脑族(靠智慧吃饭)中的大富翁。
霍建宁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的职责。
从这里可看出,李嘉诚非常重视专业管理人才,将其视为事业拓展的基石。
李嘉诚在实践中证实霍建宁确实具备超常的经商才华后,便能够不拘一格(年纪轻)委以大任。
曾经由李嘉诚指定为长江实业的专门人才而被送往英国攻读法律的周年茂,当年3O余岁,是周千和的儿子,1983年就被李嘉诚选为长江实业董事和公司指定发言人。书生型的周年茂是经营地产的老手。
曾经在6O年代末期,也就是长江实业尚未上市之前就作为李嘉诚的秘书,跟随李嘉诚长达21年之久,为李嘉诚立下汗马功劳的精明能干的“女强人”洪小莲,直到今天仍是长江实业董事,深得李嘉诚信任。
中西合璧
不仅如此,深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李嘉诚,从古代圣贤的做人风范中,不断学习和领会待人接物的正确态度。
60年代初期的李嘉诚开始注意回避东方式的家庭化的企业管理,并在当时就开始大胆起用洋人。李嘉诚高薪聘请了一位美国人Erwin Leisters出任总经理,负责日常行政。这之后不久,又聘请了一位美国人Paul Lyons为经理,配合原来的2O0余位基层管理人员实行企业的国际化管理,自此长江实业的管理格局更加蔚为壮观。
可以说,李嘉诚今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他集中西方企业管理的精华,大胆起用外国人是紧密相关的。李嘉诚财团今日成为纵横东西的跨国财团,一定程度上便是他周围这些外国人既出谋献计,又充当“大使”在前方“冲锋陷阵”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