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真经
一个人如果无法站到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问题,很容易和别人产生误会和怨恨。所以,教会男孩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让他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问题,一定会避免很多错误,人际关系也会顺畅很多。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古往今来,从《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说着大意相同的话,但最终目的都是希望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老师很喜欢刘斌,因为他聪明、勤奋、懂事。作为组长,每次上课前他总是早早来到实验室,主动摆放实验用品,课后,他还会主动留下来整理实验室,而且上课时,他也像个“小大人”一样,组织同学认真听课,做实验。但是这天刘斌却面红耳赤地对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同学愤慨指责,正巧被老师看到。那个调皮的男孩看到老师委屈地哭着说:“老师,我没偷砝码,他冤枉我!”但刘斌坚持是他偷了。老师经过询问,认为是刘斌搞错了,但是刘斌却认为是老师故意袒护那个经常做坏事的同学。后来老师建议刘斌再仔细找找,虽然心里郁闷,但刘斌还是找了,并且在盒子里找到了丢失的砝码。不过,虽然不好意思,可刘斌还是马上又拿出“领导”似的“大男子”架势,老师试探着问他:“你回去后打算怎么做?”他脸一仰:“告诉他找到了,这次算我看错了!”这时,老师对他说:“这样的态度好吗?你能不能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问题,假如刚才发生的事情把你们的角色对调一下,你会怎样?”刘斌锁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说:“我知道了,老师,我刚才不对,是我太武断了,如果换了我是他,我会难过好久,而且,会觉得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被人冤枉的滋味不好受,我一定找个合适的机会向他道歉并给他澄清。以后,我处理事情不会这么武断了。”老师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说:“孩子,你能这样想我很高兴,希望你能记住今天的事,尽量在事情发生后多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这对你以后的人际交往很重要。今天,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你怕给学校带来损失,但是,你做事要考虑周到、仔细,找一个更好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就更好了。”
当双方产生矛盾时,如果双方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考对方何以会如此行事、如此说话,就能够理解对方,从而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许多孩子只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习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要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就是“心理换位”。
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站在爷爷奶奶的角度上考虑,就会理解老人的那份关爱和唠叨;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思考,就会理解老师的艰辛;站在同学的角度上思考,就会觉得大多数同学是可爱、可亲、可交的。所以,教男孩学会心理换位是非常必要的。
方法一:给男孩营造换位思考的环境
家庭中,有些父母不会换位思考,就会深深影响到孩子。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给儿子营造换位思考的家庭环境,从而让儿子从中得到启发和感染。
一天,夏安的妈妈下班回来后非常生气地说:“这个小刘真是岂有此理!今天公司查账,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来她把前面的一个数据弄错了。害得我后面也跟着错了,结果我们两个一起受到了单位的通报处罚,还罚了我一个月的奖金呢。”
夏安虽然听不明白,但是从妈妈的表情上,他知道妈妈受了委屈,不禁也暗暗埋怨起了妈妈口中的小刘,还小声嘟哝:“我再也不到刘阿姨家玩了,她害我妈妈生气。”
爸爸看到这种情况,坐在妈妈的身边说:“你先消消气,小刘罚了多少?”
“两个月的奖金。”
“看来小刘比你惨多了。小刘比你工作时间短吧?”
“是啊,她来单位才半年,我干了都三年多了。”
“那你是她的老师,是领导喽。”
“对,我一直带着她干。”妈妈此时脸上才露出了一点得意之色。
“那么小刘犯一点错误也是应该理解的,谁不会犯错呢?况且她损失了两个月的奖金,心里更不好受。你作为她的领导应该替她想想,虽然主要责任在她,但你这个领导也是监督不力啊。”爸爸小心地说。
妈妈沉默了一会儿说:“也对呀。下班的时候,我看小刘都哭了,我得给她打个电话。”
在电话里,妈妈安慰了小刘很长时间。放下电话,妈妈高兴了很多。
这些夏安都看在了眼里,还关心地问妈妈:“妈妈,刘阿姨还伤心吗?”
由此可见,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并跟着模仿,大人的换位思考也会被孩子模仿。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儿子营造一个换位思考的环境,让换位思考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儿子的心底。
方法二:教男孩体验别人的感受
平山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渐渐养成了骄横、任性、自私的个性。爸爸把平山接来和自己一起住时发现了他的这些缺点。
一天,平山打扮得非常帅气,打算和爸爸妈妈到游乐场去玩。正要走的时候,邻居家的小妹妹闯了进来,要和平山玩,还没经过平山的同意就拿起沙发上的玩具摆弄起来。平山非常反感,迫不及待地夺过玩具,把小妹妹推出家门说:“你快走吧,我和爸爸妈妈就要去游乐场了!”惹得小妹妹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委屈地回家了。
在去游乐场的路上,爸爸问平山:“儿子啊,如果你去小妹妹家找她玩,她不仅不让你玩她的玩具,还要把你赶走,你会高兴吗?”
“当然不高兴!”
“如果小妹妹说,早点去游乐场,早点回来,等回来后再跟你一起玩,你会怎么说?”
“我会说,你一定要早些回来哦。”
“那你再想想,刚才你把小妹妹推了出去,做得对吗?”
“不对。如果我告诉她我会早点儿回来,下午再和她玩,她就不会哭鼻子了。”平山懊恼地说。
“那我们就早点回去,你再去找小妹妹,和她一起玩,好不好?”
“好啊,我还会跟她道歉呢。”平山认真地说。
在以后的生活中,爸爸总是这样教育平山,让他体验一下别人的感受。平山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大方、受人欢迎的孩子。
孩子是最单纯善良的,当他知道自己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伤害了别人,给别人带来烦恼的时候,他的心里也会不好受。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别人的不快乐,让他知道自己的言行给别人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懂得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方法三:不要给孩子特殊优待
从男孩三四岁起,就要让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比如说,有了好吃的,不要只留给孩子一个人吃,可以根据家里的人数分成几份,让他知道自己的食物只是其中的一份,而不是全部,懂得与家人分享。如果爸爸妈妈舍不得吃,可以留给孩子,但是要让孩子知道这种“优待”之中有父母的自我克制和爱,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在生活中,孩子与他人相处,由于年龄、位置、处境、角度不同,常常会有不同的心理反映和感受。如果想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要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别人,这样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否则,就会发生误解、冲突甚至对抗。
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男孩在父母的呵护下,变得很小气,总是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说出的话很容易伤害别人的自尊,他们做事总是一味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样的孩子虽然在短时间里为自己争取到一些利益,但是往往会失去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