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可爱,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仔]有强烈的好奇心。出门旅游,身边有小孩子在一起,乐趣会倍增。那时儿子还在念幼儿园,我们告诉他,明天一起出去旅游,去哪儿哪儿。他立即作出反应,振臂高呼,噢我们要去旅游喽!然后开始忙乎,一边唱着歌,一边找他的小背包、望远镜、吃的点心、戴的帽子。他忙完这个忙那个,还要帮你整理,把这个东西搬出来,把那个东西也搬出来,越帮越忙。你告诉他睡觉的时间到了,他很兴奋,睡不着。好不容易把他哄睡,没一会儿,他睁开眼睛间,爸爸,现在几点啦?第三天他早早地起来,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早早地站在门边,大喊,妈妈,你怎么这么慢啊!然后一路上,他一会儿这是什么啊?一会儿那个东西怎么会是这样的啊?问题不断,兴致勃勃。看着眼前平坦的马路,他问道,地球是圆的,为什么马路是平的?我听后一愣。我试图用最简洁的语言,孩子能够昕明白的语言,把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描述清楚。正思考着,突然,他用手在我肩上重重地拍一下,你怎么不说话?你是哑巴啊!带着孩子出门就热闹,再平淡的旅程也会平添几多兴致。孩子的好奇心,能够感染人。当一个人逐渐长大之后,成年之后,好奇心便慢慢地消退。每个人都这样,普遍的规律。长大了,知道得多,什么都明白,自然也就没有了好奇。看起来好奇与幼稚相关,成正比,越是幼稚,越有好奇心;与成熟也相关,成反比,越是成熟,越没有好奇心。好奇心应该随着年龄增大逐步减少,成熟的过程是好奇心不断被消灭的过程。
坦白地说,我还有若干残留的好奇心,童年时期延续下来的,已经比以前减少多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好奇心过强,搞得不好,有可能出洋相。台湾有个节目主持人,初到美国时,对美国人一些近乎恶作剧的游戏不太了解,就碰到了这档子事。有一次在咖啡馆,他上洗手间,进门之后发现,洗手间里放置着一个女人的人体模型,模型光溜溜的,下体处挂着一块布片。这哥们纳闷,也就是一塑料模型而已,还要把私处遮盖起来干吗?他经不起好奇心的撩拨,抬眼四下里一扫,元人,便摄于摄脚走过去,用于掀起那块布片,想看个究竟。这一掀不要紧,外面旋即铃声大作,接着大堂里一片哄笑声。坏了,原来布片连着一根电线,通着那电铃,只要一动布片,铃声立即响起,外面就知道里面有人动起了"杂念押。这一下可好,他非常的窘迫,出去要面对大堂,怎么办哪?但是不出去也不行啊,他灵机一动,走到门口,对所有转向他嬉笑的面孔深深一鞠躬,说出一句日语:真是对不起,请多多关照。他还真的得逞了,那些美国人一边嬉笑着一边说,J apanese always like that。日本人总是那样。
私心杂念人皆有之,如果不是太好奇,也就想想罢了,一定要动手动脚去看个究竟,麻烦出来,结果被人笑话。还是好奇心惹的祸。完全被好奇心牵着走的人是傻蛋,这等傻事我当然不会去做。但是好奇心这玩意儿老是跟着,也蛮烦的。出门去,无论哪种交通工具,我都喜欢坐在窗口旁,喜欢看着窗外。有山看山,有云看云,什么也没有就看什么也没有。长时间望着窗外眼睛很累,累了也要看。有一些本来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常常花去我很多的时间。不愿意闲着,看书看电视上网浏览,总是把自己搞得很忙。看着电视里的人物和故事,不光想知道情节,更想知道事情背后的原因,不管是现实中的真实事件,还是艺术虚构的故事,都想知道其中人物的心理动因,好刨根问底。这得花去我很多的时间。一档节目连着一档节目,我就怔怔地一路看下去。电脑前一坐也是如此。生活在一个获取资讯非常便捷的世界中,好奇心让我停不下来。想起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得不下定决心睡觉,一看时间,已过午夜。
有一类人不是这样。那一次去美国,国际航班途经日本停靠,晚上十时左右,上来一大帮子日本学生,都是女的,年纪20左右的样子。她们一上来,稀里哗啦把东西一口气整理好,从行李箱里取出该取出的东西,把该放上行李架的东西整齐地放好。她们只顾做自己的事情,好像周边的人并不存在似的。步调一致,都要了毛巾毯,盖好,闭上眼睛,睡觉。一小时两小时过去,没有人起来,没有人睁开眼睛跟边上的人说话。在飞机将要降落前的两小时,她盯陆陆续续地醒来,起来,又是一阵紧锣密鼓的忙碌:盟洗,吃东西,都忙自己的,互相也不说话。直到大家收拾忙碌完毕,有的开始看书,有的开始聊天。在我前面两排走道边的位于上,一个女孩坐着,一个女孩紧挨着,两人叽里咕噜在聊天,时而笑声传出,时而神色飞舞,她们休息得很好,精力充沛着呢。日本孩子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令我很诧异。
那些很优秀的人,成绩卓著的人,往往都是心无旁莺、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人。王蒙有一个"天才即精力集中论乡'。他说,兴趣爱好单打一的人,能够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一个很狭窄的领域里,往往容易出成果,他们就是天才。我对照一下我了解的一些人,对照一下自己,此话真是言之有理。有一位专家,搞专业研究的,已经取得巨大的成果,在谈及自己的工作时,便说到他在北京工作已经十多年,连长城都没有去过。专家说这话的时候语气表情平淡,也没有说等什么时候有空一定要登上长城之类的话。在北京去长城一天的时间可以来回,如果他真的想去,很方便的事情。我的理解,他是没有太大的兴趣,如果说他有好奇心,那他的好奇心是完全集中在他的专业上了,离开他的专业领域,他没有其他兴趣。王蒙说得对,天才就是这样一些人。我估计我不是什么天才,可能以后也成不了天才。
在我们的周围,从未听到有成年人说自己还有好奇心的,也从未有人把好奇心作为一种好的品质评介一个成年人的。我以前从未向人提及自己还有残留的好奇心,感觉成年了还有好奇心,有点不大对头,似乎提及好奇心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转变了过去的看法。对于好奇心,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事情可能并不如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可以用好或者不好、应该或者不应该来界定。美国佬基辛格是我感兴趣的一个人,他不仅是外交高手,而且是学术智者,在退出职业生握之后,仍然活跃在多个领域里。他的年龄早已在八旬之上,还经常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前几年他又来中国,去云南等地访问考察,我注意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报道他活动时的话语,说他虽然年事已高,依然精力充沛,喜欢到处走走,说他充满好奇心,总是问这问那。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这里"好奇心乡'明显是个褒义词。他是不是天才不好说,是一个顶级的国际事务专家则毫无疑问。可见天才也罢,专家也罢,也是有多种类型的,不能一概而论啊。
也有人说,好奇心是人类继幽默感之后,最难能可贵的品性之一。当然,这是老外的说法。在国人的话语中,没有见到有这么高评价的。作为一种个性特征,其本身很难说是好是坏。有一点可以肯定,好奇心需要管理,这也是毫无疑问的。小孩的好奇心由父母管理,成年人的好奇心自己管理。
那位台湾男士,初到美国出洋相,我觉得不能怪罪美国人。在美国的有些地方,恶搞成风,玩得过火的时候经常有,但是这个游戏没有什么不好。相反,它有着很强的教化功能,意在提醒人仔丁,好奇心不能放任自流,不能放了缰绳让它乱跑,要管住它。不然,你上当,出洋相,活该。
在巴西圣保罗的一座博物馆前,一群穿蓝色校服的学生刚好参观以后出来,他们看见我这个老外,呼啦一下围了过来。面对活泼的孩子们,我连连快速按动快门。画面上的这位小女孩,突然扑过来双手扳下我的脖子,在我的脸上重重地亲了一下,然后挽住我的手臂面对大家,一脸骄傲。等我反应过来时,远处传来老师的吆喝声,孩子们像海鸥一样呼啦一声飞走了。
回来以后,参加一次过去的学生聚会,我说了这个故事。并说,和你们在一起几年,好像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景。他们随即嚷嚷,我们补上我们补上,马上推一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