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率,要讲效率,就要用手段促之。
如诵读《弟子规》活动,大张旗鼓,热热闹闹,效果如何呢?
我们来看一组抽查数据:
每班抽取五人,按指定目标,从“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背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处,180句,540个字,各班的背会率为:
一年级:20%;二一班:0%;二二班:0%;三一班:40%;三二班:40%;四一班:60%;四二班:20%;五一班:0%;五二班:0%。
统计结果可分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四一班;
第二梯队:三一班、三二班;
第三梯队:一年级、四二班;
第四梯队:二一班、二二班、五一班、五二班。
这个结果让我联想到了几个现象。
第一梯队,四一班。
四一班,书香班级,班级有学生荣誉牌。学校的决策一出,班级马上有行动。班级与学校决策首尾呼应。班级有“弟子规大王”丽芬,有“孝星”马富兰,有第一个为父母亲洗脚的孝子立章,有惹人喜爱的辉。班级和班主任都有博客,学生凝聚力强,知道爱老师,让老师感动。
班主任曾得过县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第二梯队,三一班、三二班。
三一班,班主任是新换的,原来教数学,优秀,拔尖。上学期接受过专业培训,出类拔萃,又改行教语文。开学初,原班学生及家长强烈要求其返回原班教数学。其教数学课有模式,有样板,次次有创新。课件精彩纷呈;改教语文后,注重背诵功夫,征服学生。其课颇有大语文之境界。任新班主任后,其总是和学生打成一片:每天给学生订出诵读《弟子规》的计划;每日孩子们排队回家,雄赳赳,气昂昂,嘴里唱的是《弟子规》之歌。然后传到家长耳里,家长夸学校,夸学生,夸这个班的班主任。体育老师根平听到后,给我说,这些学生好,像学生,有味儿。这个班教室氛围一流,有各种各样的口号,墙壁会说话,班主任有博客。开学初第一次开家长会,家长热情高。
三二班,班主任没变。曾代表学校去支教学校上过课,现任教研组长。班级为书香班级。其教数学,大气,不自私,总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早读课上,班主任总是引导孩子们诵读《弟子规》。班会课,班主任总是讲班务,从不利用班会课上文化课。班会时间,教室里总是飘过一浪又一浪的诵读之声。校园里都能听到,大家猜得出来,这个班是三二班。这个班的班主任,骨子里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第三梯队及第四梯队:一年级、四二班;二一班、二二班、五一班、五二班。
班主任有的也很优秀。班级有时也有特色,冷一阵,热一阵,缺乏稳定性,给人的印象是,班级没有精、气、神。师生间有些生硬,工作没有连贯性和计划性,缺乏张力和凝聚力。
综合起来,让我想到了主动和被动。将主动送给前两梯队,将被动送给后两梯队。
但愿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更主动,被动变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