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次去听课,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正在写字,做记录,突然,钢笔里的水没了。急切中有时向同桌借一点,倘有,倒圆了这场意外,但有时这种不便会蔓延下去。这种做法带来的不便暂且不说,更重要是有时还搅了一份心情。
有几次,钢笔里出现连环无水的情况,便只好去学生处找笔。事情是解决了,但这种场面发生在思维流畅的课堂行进中,总觉得不舒服,如粒粒沙子,惊起眼皮的波动。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突然,我想起了那个场面。
那天,正逢请到屈老师来讲学。想到开会的人多,我便顺手带了一瓶墨水,置于会议室的台桌处。这之后,但凡开会讲学,大家不再为钢笔无水而发愁。
这原本是举手之劳的事,可常常被忽略。经我无意的一举一措,便解决了不便和不快。
听课钢笔无水的问题自然是解决了。多媒体的桌子上,又多了一瓶公用的墨水。
还联想到上一学期,九年级教室前是公共乒乓球台,此处自然是热闹非凡,人流如织。可那里的环境常常令人头痛,通报、考核好一阵,坏一阵。后来某一天,放在我办公室旁的一个垃圾箱,不胫而走。再一看,原来,此物已转移到乒乓球台处。再看此处,不再是垃圾充斥,而是干净整洁。
小小的垃圾筒由此地移到彼地,完全是玩耍学生的自然而为,但这种转移和改观便解决了学校管理中的痛,实在难能可贵。
以前还看到过一个同行很经典的将管理巧妙与自然相融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说,一学府里有一草地,学生上下课,都要绕一大圈才能到达卫生间。但绕着去,总是要费时费力的。后来,不自觉的孩子们便在草地上踩出一路路脚印。校长看在眼里,并没有指责那些踩踏草地的孩子们,而是将草地上的脚印划下来,再用细石子铺上一条小路。这以后,再没有发生踩踏草地的行为。
我为这位同行的精彩喝彩!
试想,三番五次的禁止和棒喝,总是不能禁绝人的惰性的。而这顺乎人性法则的一举,则达到了人性与自然美的相得益彰。
这就是管理、人性、自然的极大和谐和完美统一吧。
联想到弯弯曲曲的幽长小径,再想到大商场下雨天方便客人使用的雨具,想到一些学校将课外书籍摆放到走廊上方便孩子们的阅读之举,再想到那些不再扰乱课堂秩序的墨水瓶,我的思维进而宽阔起来。
有时,管理就是如此简简单单,平平常常。
突然想到一句话: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大致也是一种该有的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