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说,教育即生活。
杜威说,生活即教育。
又有人说,真正好的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是日常积累的。这正如同我们身边的空气,无形,无味,无痕,却时时刻刻在滋养着每一个生命。
张苍是汉朝的丞相,年轻时得到过王陵的照顾。后来王陵死了,只留下可怜的母亲。身为丞相的张苍并没有忘记王陵的恩惠,担当起照顾王母的责任。当王母手脚不便的时候,张苍还亲自给王母喂饭。
同学们,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像张苍这样对别人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事真是数不胜数。
我们诵读《弟子规》就是要将祖先身上的优良传统重新捡拾回来。
听到这里,三一班的娟站了起来,直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娟说:“有一次,爸爸妈妈为一点小事就吵架,我制止了他们。”
我半开玩笑地说:“你有何种本事,让爸爸妈妈停止了吵架?”
娟只是笑,不说。嗫嚅了片刻,道:“反正我说了,他们就不再吵了。”
我轻抚娟的头,说:“好好好,娟真有本事,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是活学活用《弟子规》的高手。”
娟幸福地跳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个故事的发源者是静。她说:“有一次爸爸喊弟弟,弟弟听到后没答应。我就走上前去给弟弟说,《弟子规》上说,父母叫,应勿缓。你以后要答应呢。”
我说:“弟弟也是咱们学校的学生吗?”
静说:“是的,才上一年级。”
我说:“他背《弟子规》有多少?”
静说:“他只会背一点点。父母叫,应勿缓,他还是知道的。”
我说:“好,静不仅自己背,还教育弟弟遵守《弟子规》里的规范。真不错。”
静吐吐舌头,一溜烟下了讲台,回到了座位。
这就是教育,生活中的教育,如身边的空气,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钱理群先生在《最迷人的课》里说,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讲《月赋》时,才讲了半小时,突然提出要将后半段放到五月十五上。试想,当着一轮明月,先生周围围了一圈学生,先生端坐其中,俨如魏晋人物,是何等的风流潇洒,顺应天然。
还有一次,四川大学的蒙文通老师上考试课,先生让学生考老师。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的茶铺里。学生出题,每有会意精妙处,先生便呵呵大笑。这是何等的自由舒坦风趣。
教育,即生活也。
德国的海伦娜中学有一位校长,叫恩雅·瑞格,他在学校里取消了分数评定,而改之为“发展报告会”。他的办学理念很简单:“学校的意义:让我们的孩子为生活和生命而学习。”朴素而率真,认真而恰当。
教育就是如此简简单单,平平常常。联想到这些,再想到我校《弟子规》的推广和渗沁,我的心里无比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