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是一种好的品格,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需要有勇敢的精神去克服各种困难,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事业中,都要靠勇敢的精神去取得成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勇敢精神更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怯懦胆小注定了竞争力的低下,因而也就成就不了大业。
因此,父母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勇敢者的气质,鼓励孩子敢于面对强手,在困难面前具有无所畏惧的心理素质,在竞争面前,具有不屈不挠的竞技状态。
1.勇敢是一种宝贵的品格
勇气是一种敢于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积极争取胜利的优秀品质。正如德国大文豪歌德所说:“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你若失去了荣誉——你丢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勇敢作为一种宝贵的人格品质,对于人的一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具有勇敢品质的孩子,一般都有如下特征:
(1)开朗直率,敢说敢做
这样的孩子能与人正常交往,没有心理障碍,做事不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学习效率较高;在成人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较受同龄人敬佩。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能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表现出崇高的道德情操。他们的勇敢不同于鲁莽、粗暴、出风头,往往表现出机智、灵活、沉着、冷静,行为动作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2)意志坚强,勇于进取
意志坚强、勇于进取的孩子在困难面前,比一般的孩子显得顽强得多。有个孩子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摔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摔倒后不能爬起来;惊涛骇浪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惊涛骇浪面前失去了镇定。要知道,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去面对挑战,那么胜利必属于希望。”这是一位具有勇敢品格的孩子写的,可以看出他在学习、生活的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顽强勇气。
(3)富于激情,敢于创新
具有勇敢品质的孩子,往往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成绩,不墨守成规;他们的思维总是处于兴奋、活跃状态,善于抓住新的知识,归纳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孩子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需要具有勇者的气质,敢于面对一切强手,具有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心理素质和竞技状态。因此,要想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就应该从小培养他们勇敢的品质。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勇敢品质早在婴儿阶段就已开始形成。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以自己的勇敢行为影响孩子。
2.孩子并非天生都胆小
如果注意观察,你就会看到,现在的孩子们因被过分娇宠,普遍缺少刚性十足的勇敢精神。这些“小宝贝”凡事怕字当头:怕黑夜,怕生人,怕风,怕雨,怕闪电惊雷,怕动物,怕父母不陪在身边……
胆怯主要是后天原因造成的。如,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老是用吓唬的办法。孩子哭了,妈妈会说:“你再哭,把你关在黑屋子里。”孩子不听话,有的爸爸说:“你再不听话,让老虎把你吃掉。”还有的父母用“让警察来抓你”、“让医生给你打针”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渐渐地,孩子怕黑暗、怕动物、怕警察、怕医生,变成胆怯的人。
还有的孩子的胆怯是经历了多次失败和失败后的嘲笑造成的。比如孩子说话不流利,口齿不清,人们嘲笑他,下次讲话,他就会胆小紧张;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父母大声斥责,孩子也会怕考试,怕竞争。
实践证明,自幼对孩子进行勇敢教育,成就他们勇敢的品格,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关系极大。
孩子胆小的源头在家庭、在父母、在他们不恰当的教育。众所周知,人的胆量与事业的成功与否,有着必然的联系。虽不能说胆量越大,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胆小怕事的人肯定很难在事业上有大的作为。胆量是逐渐形成的,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与家长从小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主要有:
(1)经常恐吓
有些家长见孩子要哭要闹,或者淘气调皮不听话,就用大灰狼、老虎、狮子等凶猛的野兽进行恐吓,想以此来唬住孩子;有的家长甚至用魔鬼、妖怪、雷公等迷信物来吓唬孩子;有的家长索性关掉电灯,发出各种怪叫声,造成一种阴森可怕的气氛。恐吓对制止孩子一时的哭闹会有一些作用,但它的副作用却是很大的,会给孩子带来长时间的心理创伤。因为孩子缺乏科学常识,家长随意杜撰出来的那些可怕的东西,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抹不掉的阴影,乃至一到晚上或没有其他人时,回想起来就害怕。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敢接触新奇的事物,不敢去陌生冷僻的地方,心里经常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胆量自然很小。
(2)动辄训斥
有些家长非常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稍有差错,或稍有不顺眼的地方,就大声训斥,严厉批评。他们不允许孩子有半点自由,一举一动都得经过他的同意方可。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怕事,唯唯诺诺。
(3)过分娇惯
因为是独生子女,是“小皇帝”,父辈、祖辈们都围着他转,娇惯过度,宠爱有加:饭不用自己盛,生怕烫着;苹果不用他自己削,生怕伤着;路不让他多走,生怕累着;高处不让他去,生怕跌着;学骑自行车,父母双双跟着扶着,生怕摔着……如此的娇惯,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弱化了孩子的能力。孩子在家中地位虽高,胆子却小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允许孩子失败,在反复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胆量。
(4)限制交往
有些家长只希望孩子在家看书做作业,不让孩子参与各种人际交往。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刚跑过来,家长马上训斥:“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嘴,做功课去。”星期天,同学约孩子一道去郊游,家长就横加干涉:“有什么好玩的?还不如待在家里看电视。”有些家长外出,即使方便,孩子有时间,也懒得带。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定会显得没有自信,畏畏缩缩。长此以往,在人前恐怕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讲不出来,又谈何勇敢?
(5)灌输弱者心态
家长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之分,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有贫富之别,这是事实。即使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或农民,你的经济条件又相当有限,也不要一味地渲染卑微,不能经常对孩子说:“咱们家穷,没权没势,也没什么本事,你要少出头露面,别和同学拌嘴、打架,吃点亏就吃点亏”之类的话。过分地渲染卑微,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自卑是懦弱的孪生兄弟,自卑的孩子必定少言寡语,不敢与人交往。
家长要经常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人格并不卑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不比别人低下。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积极鼓励孩子大胆与人竞争,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参与中锻炼和增强胆量。
3.勇敢重在训练和鼓励
培养孩子勇敢的品质需要循循善诱,让孩子搞懂思想上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勇敢的训练,可以说,恰当而积极的训练,是培养孩子勇敢品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牧心的训练:
一天,他正趴在地上玩一个玩具,突然连声喊爸爸妈妈。我以为出了什么事,赶紧跑来,一看才知道是一只大土鳖。我对他说:“嗳,你为什么不抓它呀!”“快抓呀!”但牧心只是抱着我的腿不放。这个时候我把他带到土鳖跟前,说:“去,逮住它,男孩子要胆大!记住,你是一个男子汉。”
牧心一开始的时候还趴在我身上耍赖,可土鳖快要逃了。我把卫生纸塞到他的手里,抓住他的手,强制性地让他去抓土鳖。
万般无奈,他只好硬着头皮捏住了土鳖。我在旁边连声说:“好,这还有点男子汉的样子,快点捏紧,一鼓作气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
牧心用手哆哆嗦嗦地捏着土鳖,胳膊伸得笔直,快步向厕所走去。在我的协助下,他把土鳖扔进了垃圾桶。
有了这样的经历后,他再也不怕土鳖之类的小东西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有些恐惧只是莫名的本能反应,这是很正常的。做家长的只需正确引导和鼓励孩子,就能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和惧怕,孩子就会变得坚强、勇敢。
体育活动也是训练孩子勇敢的一种方法,一位体育老师这样训练他的小学生们:
在一次体育活动中,我让孩子从几个叠起来的长凳子上跳下。从重视个体差异的原则出发,我安排了一个凳子和两个凳子两组不同的高度,一开始,孩子们各有选择,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选择了两个凳子的一组。当我将一个凳子的一组增加到三个凳子时,所有的孩子又都选择了这组。孩子们在逐渐加大难度的挑战中,信心越来越足,勇气也越来越大。当我将凳子增加到四个时,孩子们仍争先恐后地尝试。最后,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四个凳子上跳下,孩子们的能力获得了提高,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接受了挑战,并战胜了自我。每一个新高度对孩子来讲就是一次挑战,每战胜一次挑战,孩子们就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从成功中孩子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有了信心,也增强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当完成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时,我们并没有多少激动和兴奋;而当完成一件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我们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成功感,同时也会看清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和勇气面对挑战。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有勇气面对挑战,父母首先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们的能力,相信他们能成功。这就需要我们敢于放手,敢于让孩子面对困难,甚至要主动提供挑战的机会。在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适当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他们面对挑战,学习如何接受并战胜挑战,在不断战胜挑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树立起自信心。
4.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为了培养孩子的勇气,父母应当创造条件,让孩子了解周围的事物,扩大孩子的知识面,积极发展孩子多方面的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只是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才容易产生畏惧感,所以,你要通过不断提高孩子的知识能力水平来培养孩子的勇气,如运动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歌唱能力等的培养。同时,你还应当教育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要敢于面对现实。因为勇气不仅表现在不怕困难,敢于斗争,而且还表现在敢于面对错误、失败和陌生的环境。你应教育孩子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和改正,失败了要敢于再做,对任何事物都要无所畏惧。
在美国迪斯尼乐园里,一位母亲逼着自己很小的孩子坐高速缆车,孩子哇哇哭着往母亲怀里钻,被母亲无情地推开了。母亲对孩子说:“如果你没有这点胆量,就无法生存于社会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机会可以锻炼孩子的勇气。但却有不少父母因太担心孩子而将机会浪费了。下面就是一个较典型的例子:
例如在爬一个小坡时,小强显得胆子很小,他不停地看着爸爸,很想让爸爸把他抱上去,爸爸似乎有意要锻炼他一下,并不看他,只是不停地向上爬着。因为爸爸知道,虽然是第一次爬坡,但小强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锻炼孩子胆量与勇气的一个绝好机会。可妈妈却非常担心,她怕小强摔下来,又怕磨破他细嫩的小手。妈妈一会儿看看孩子,一会儿担心地嘱咐他一声,一会儿又喊前面的爸爸慢些。小强最终胆怯了,不肯再往上爬了。
其实孩子是可以胜任的,如果不是妈妈提心吊胆地在那里不停地嘱咐,孩子是可以爬上去的。这是孩子认识自己能力的一次机会,可是这个机会被妈妈善意地破坏了。许多时候父母都是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危才这样做,但是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锻炼孩子勇气的机会。这样做事实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感情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求保险而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的弱点。我们需要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锻炼孩子的勇气,需要父母做出榜样。如果父母面对困难的时候都十分恐惧,那么孩子的情况可想而知。因此说,孩子如果很胆小,他的父母或抚养他的人中必有胆小者。
5.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恐惧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许多孩子都会有恐惧的心理,如婴儿会害怕强烈的声响和陌生人,两三岁的孩子会害怕动物、黑暗,四五岁的孩子会害怕妖怪等等。随着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恐惧感不会自动消失,而是改变形式或转换对象。
当你发现孩子有恐惧心理时,要了解孩子害怕的是哪类事情,帮助他克服那些忧虑,要他无论何时,一感到害怕就来告诉你。让他相信,家长是可以帮助他消除这些顾虑的。同时,为了防止孩子的神经受到伤害,要尽量平静地对待一切可能惊吓孩子的意外事件,向孩子解释,事情并不可怕,不要吓唬孩子,要尽量满足他以平和的方式提出来的合理要求。
当孩子向你描述引起他恐惧的东西及情况时,一定要让他放轻松一些。你需要给他提供一些使他感到快乐的东西,如糖果或其他奖赏,并给他以不断的支持。
如果孩子所恐惧的东西会对他有危险,那么你必须教给孩子一些保障自己安全的措施。
你也可以带领孩子直面令他恐惧的事物,同时用平静的语调告诉他一些生活中的真理,也许孩子就会摆脱恐惧。作家吉肯·罗伊德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叫厄尼·梅亚的威斯康星的报纸专栏作家在他母亲去世后写了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她教会了我热爱风暴》。
厄尼·梅亚在文中说:“当我还是小孩子时,我非常害怕打雷和闪电,每到这时,我就会跑到起居室去,躲在贮藏室里发抖。但这时,我母亲会走过去拉着我的手,带我到前廊去,在那里可以看到天空肆意发威,母亲给我讲能产生雷电的天空的壮丽,讲对于一个力量微弱的个人来说,借助天空的这种力量丰富自己的生活是多大的一种荣幸,即使在此过程中充满着危险。逐渐地,我开始热爱风暴了,而且对于生活中可能产生风暴的所有事——争论、反对、批评——我都不再害怕了。”
用游戏的方法消除孩子的恐惧行为也很有效。孩子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很可能忘记了自己的恐惧,如果孩子中途感到害怕,那就调整环境继续玩;下次做游戏时再找机会锻炼孩子的胆量和勇气。如果你的孩子害怕其他东西,你也可以利用做游戏、讲故事等生动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因为“玩”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塑造儿童健康身心的有效方法,做游戏、讲故事等都可以使他们在无意识中忘记所害怕的东西,增强勇敢精神,直到最终战胜恐惧。
值得注意的是,要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这更需要你的耐心,你得一步一步引领孩子克服恐惧的情绪。
6.鼓励孩子勇于挑战自我
为什么孩子的好奇心容易被扼杀,孩子的探索容易夭折,原因是很多父母不敢也不愿让孩子去“冒险”。问题的解决必须靠孩子自己去实践,而中国父母总是担心这个过程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与美国人的教育思想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长式教育传统,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训导。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等方面有过度保护的倾向。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
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有趣的是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原因是什么呢?同样在美国长大,为什么中国血统的孩子玩这些冒险游戏的很少呢?追本溯源,原因在于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家长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让孩子获取胆量不值得。
家长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使他们本来就有的、对这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强,因而有理由后退。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和缺陷,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伤害将是终身的。因为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我们当然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这里有一个界限问题。但鼓励孩子有一定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却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给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所以,做父母的应该鼓励孩子勇敢挑战自我。
一个敢于挑战自我的人,才能真正有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7.帮助孩子在挫折面前鼓起勇气
世界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才是强者的选择。告诉孩子,在挫折面前要鼓足勇气,坚定信念,不怕困难,不怕失败。
在生活中,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孩子灰心丧气、沮丧气馁是由于他们做不成喜欢做的事,在挫折面前产生了畏惧心理,丧失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心理学家认为:丧失信心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根本的原因在心理,即未做之前就觉得自己做不好。因此,一旦做不好,信心就会丧失,倦怠、懒惰的情绪也随之产生,造成“学不会——没信心——没兴趣——更学不会”的恶性循环。
孩子之所以会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教育方式。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能让他累着,更不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事事都包办代替,孩子从小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每当遇到一点点困难,孩子就会叫父母、叫爷爷奶奶帮忙,从小就养成了依赖、懒惰的思想。
曾经有一名已经上初中三年级的女孩,鞋带开了,把脚往母亲面前一伸,母亲就乖乖地给她系上。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吗?
畏难是人的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不光孩子有,许多成人也有。如果家长是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孩子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也会一遇挫折就采取自暴自弃、消极等待的态度。因此要想孩子具有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遇到问题不推诿,不退缩。
即父母首先要从自己做起,给孩子树立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榜样。不要让孩子做他无能为力的事情,经常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不要过分保护和溺爱孩子,不要当孩子一遇到点小困难就给他帮助,而应该鼓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和孩子一起分析到底难在哪里,以便找出化解困难的办法。要通过真实事例让孩子知道,在困难挫折面前唉声叹气并不会降低困难、减少失败,灰心丧气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给孩子讲一些名人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最终做出重大贡献的例子。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树立信心,不灰心丧气,勇敢面对困难。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增加。家长应注意帮助孩子吸取经验教训,让孩子在每次遇到困难后,总结一下困难的类型,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也就会顺利解决了。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实现目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因此,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需要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如孩子摔倒了不要立即去扶他,而要让他自己爬起来。家长要让孩子了解,人生道路上人人都会遇到困难,困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应该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受到各种挫折,其耐受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父母必须重视培养孩子遭遇挫折时的勇气,铸就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让他们随时勇敢地面对失败和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