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如果你对《阿森家族》(美国著名的动画片)一无所知,那么你就不可能有一番“霍默”风格的品头论足。因此你了解的电影、电视、音乐和各种流行文化越多,你的幽默感就可能越强。扩展自己的视野并关注时事热点,你会惊奇的发现有那么多幽默素材会不期而至。
独树一帜
不要模仿电影演员或喜剧演员的一个原因是,那些谈话风格不一定适合你。如果你不擅冷嘲热讽或愤世嫉俗,那你很难模仿像《老友记》中的大卫·莱特曼或钱德勒这样的人物。如果你比较文静温柔,那你几乎学不来罗宾·威廉斯或者金·凯瑞的幽默。
从他人的幽默中你能收获不小,但你必须将自己的幽默特点与自身的风格和个性相协调——这对你反而更容易,而且听起来较为真实,因为你不必费尽心机去“演戏”。
选择适宜的表达和时间
幽默不仅仅是大开玩笑,它取决于你谈话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态度,如何表现自己以及说话时的腔调和姿态。言谈要生动活泼,这样你就能使所有的故事变得趣味盎然。
与他人进行目光交流,自信地发表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想倾听你的故事。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幽默较为隐晦,具有讽刺性,那就扮演一下那一角色,并用一种平淡的语调来说话。你的表达技巧需与你的幽默保持一致,如果时机不当,那么你会弄砸了整个玩笑的。
要有创意
具有幽默感不仅仅是翻来覆去的炒“旧饭”。如果你将一些流传多年的笑话改头换面,旧调重弹,人们会觉得你是傻子,这不是一个富于幽默感的人会做的事。幽默最好是在谈话或讨论时融入一些独到和发自内心的见解。
不惧失败
你的目标并不是要哄堂大笑,而且任何一个优秀的喜剧演员偶尔也会砸场。因此不要担心没有人喜欢你的幽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一笑置之,并且不论你做什么,不要扎进“玩笑堆”里,费尽心机去逗乐每一个人——你不必如此。
做一个懂得幽默的女人,同时也是有情调的女人。幽默不仅仅在社交中,生活中一样可以提高你的人气。
言谈举止“放大”你的形象
言谈举止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要开朗、热情,让人感觉随和亲切,平易近人,容易接触。
很多人在社交中总担心没有出众的言谈来打动大家,吸引别人的注意,以致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使表情、动作都变得十分僵硬,这都是自尊心太强造成的。因此,应先放松心情,保持自己的既有特点,而不要故意矫揉造作。
有的人在亮相时昂首阔步、气势逼人,在跟别人握手时要像钳子般有力,跟人谈话时死死盯住对方……这样故作姿态,不仅会令别人感觉难受,连你自己也觉得别扭。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保持你原有的个性和特质。
在交际场合,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幽默感,以便迅速打开交际局面,使气氛轻松、活跃、融洽。与人交谈时要大方得体,说话不卑不亢,谈吐清晰,表达意思明确。接受对方的邀请时要微笑,此外,拒绝对方的要求或进行一种善意的批评时也要讲究方法,可以发挥一下你的幽默感,既可以保留对方的面子,又可以让你巧妙地远离尴尬的境地。
女性为了打破社交中冷场的局面,平时应多积攒一些妙趣横生的幽默故事,可以及时拿出来救场。社交中最忌讳的就是一言不发,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你的内向只会让人觉得很为难,但也不要像个交际花一样飘来飘去,轻佻地和人调侃。
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它能够泄露你的思想,其中的“度”就要靠你自己去把握了。
切莫信口开河伤及他人自尊
一个女人的处世交际能力的水平完全可以从她的谈话中体现出来。如果你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最好是少开口为妙,说了他人不爱听的话等于白费口舌,自讨没趣,再一不小心伤了他人的自尊,那麻烦就更大了。
古人所谓“片言之误,可以启万口之讥。”所以,一般初入世的年轻女人,说话宜少不宜多,宜小心不宜大意,要出口以前,先得想想,替听你话的人想,他愿意听的话,才出之于口,他不愿听的话,还是不说为妙。所谓不愿意听的话,也有种种。老生常谈,他是不愿意听的,一说再说,耳熟能详,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的心境相反,他是不愿意听,与他主张相反,他是不愿听的,与他毫无关系,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利害冲突,他是不愿意听的,与他的程度不同,他是不愿意听的,有关他的创痕,他也是不愿意听的,有关他的隐私,他更是不愿意听,然而最不愿意听的,该算是尖锐锋利、伤及他自尊的话了。
说话所起的反应,可有几种,第一种是有隽永之味,第二种是有甜蜜之味,第三种是有辛辣之味,第四种是有爽脆之味,第五种是有新奇之味,第六种是有苦涩之味,第七种是有寒酸之味,而最坏的反应,则是创痛之味。谈言中,令人回味,对方自然产生隽永的反应,热情洋溢,句句打入心坎,对方自然产生甜蜜的反应,激昂慷慨,言众人所不敢言,对方自然产生辛辣的反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方自然产生爽脆的反应,“以反人为实”,“好为无端涯之言”,对方自然产生新奇的反应,陈义晦塞,言辞拙讷,对方自然生苦涩的反应,一味诉苦,到处乞怜,对方自然产生寒酸的反应,好放冷箭,伤人为快,伤人越甚,越以为快,对方自然产生创痛的反应,能得隽永反应者为上,能得甜蜜反应者为次,能得爽脆反应者又次,能得辛辣反应者再次,得到新奇的反应,苦涩的反应,寒酸的反应的话都是下等,而得到创痛反应的话,就更是大反人情了。
但是说尖刻话的女人,未尝不自知其伤人,而乃以伤人为快,这是什么道理?这完全是心理的病态,而心理之所以有此病态,也自有其根源,是后天性的,不是先天性的。换句话,这是环境逼她走入歧途。
如果你的身上有这样的毛病,你一定明白这种病的危险,不去医好,结果必是众叛亲离,不要说在社会上,只有失败不会成功,即使在家庭,亲如父兄妻子,也无法水乳交融。不过父兄妻子,关系太密切,即使无法容忍,仍会宽容以待,社会上的人,就绝不会对你这么宽厚。必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总有一天,你会成为大众的箭靶子。所以说话尖刻,足以伤人情,伤人情的最后结果,却是伤了自己。
人都有不平之气,对方的说话,你觉得不入耳,不妨充耳不闻,对方的行为,你觉得不顺眼,不妨视而不见,何必过分认真,定要报以尖刻的话,伤及他人自尊。
话切莫说绝
我们在与人交谈中,千万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人家问你“乌鸦是什么颜色的啊?”
你千万别望文生义,或者凭借见过几只黑鸟的有限经验而武断地回答:“乌鸦嘛,绝对是黑色的!”而聪明的女人则会这样回答:“天下乌鸦一般黑!”
假如人家大白天里看到灰色的,棕色的甚至白色的乌鸦了,跑来反驳你。“瞧,你看,你看,这乌鸦不是黑色的!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你仍然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笑嘻嘻地说:“老兄千万别断章取义,我说的是天下的乌鸦一般是黑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嘛。您这是找到特例了呀。”
如此,保管你立于不败之地。这不是抵赖,这是含糊说话的技巧所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话说绝了,所谓“话到嘴边留三分”,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死,才能进退自如。
某地一家国有企业曾经有一批“请调大军”,对此,新来的女厂长并没有大惊小怪,更没有埋怨指责,面对几百名“请调大军”,她发出肺腑之言:“咱们厂是有很多困难,我也怵头。但领导让我来,我想试一试,希望大家给我半年时间,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
这些话语没有高调,朴实无华,既是人格的表现,又是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女厂长没有坚定地表示决心,而是“我也怵头”;她没有把话说绝,而是“我想试一试”;她没有正面阻止调动,而恰恰相反,“如果半年后,咱厂还是那个样,我辞职,咱们一块走”。然而,谁也不会相信,这是一个来“试一试就走”的女厂长。相反,人们正是从她那入情入理、心底坦荡的语言中感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结果,这个工厂像是一个得了狂躁病的人吃了镇静剂那样恢复了平静,一心要干下去的人增强了信心,失去了信心的人振作了精神。模糊语言在这里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模糊的语言一语双关,含不尽之意在语言外,在这种场合,成了沟通思想而又不致引起矛盾的特殊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交际中,常常用“如果时间允许”来回答朋友们热情的邀请,“如果时间允许”,就是模糊语言,它既显得彬彬有礼、十分中肯,又给我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试想若用“不能去”或“马上就去”等非常确定的语言来回答,其效果都不会理想。直接拒绝说“不能去”有点不尽情谊,说“马上就去”可是事后没时间去失约又会影响感情。这就是外交上经常会用到的技巧“弹性外交”策略,用到平时的交际中也是非常好的交际方式。
在谈话时,我们要端正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习惯的“非此即彼”的思维约束,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使其真正与现实问题相吻合。彻底抛弃“非对即错”、“非社即资”、“非黑即白”等长期困扰我们的违反辩证法的极端观念。
一位伟人曾针对这种“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提出:“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位伟人的意思也是要我们学会含糊说话,不要轻易说出绝对的话,因为话说出口之后是很难收回的。
所以说言谈不可把话说绝,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高明的策略。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不难,这里面有个技巧,就是妙用含糊措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