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逆境中、在不如人意的时候,有的人性急得像猴似的,立即想分出高下,这是不成熟的{L-End}表现。所谓“打右脸给左脸”,是民间“低头”二字最直白最深刻的说法。这低头看似窝火,是不争气,但来日方长,是英雄是狗熊,是豪杰是懦夫,不在争一时之得失,而在争最后之得失。有很多人不懂此底线,结果因一时冲动而毁灭终身。
第一节 以“忍”字为上,而不以“攻”字为上
能忍得旁人所难以忍受的东西,才能使自己能屈能伸,不断地积蓄力量,增强忍耐力和判断力,这样才能为将来事业的成功积累资本。宋代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这就是说忍的作用能抵抗千军万马,可以说是“忍小谋大”的策略。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忍住仇恨,并且是一忍再忍,终于以自己的忍让制服了叛军,保住了国家的安宁与和平。
孟获是三国时蜀国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率众起兵反叛,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当诸葛亮听说孟获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在南方各个地区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时,就想到如果把他争取过来,就会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于是,下令对孟获只许活捉,不得伤害。当蜀军和孟获的部队初次交锋时,诸葛亮授意蜀军故意退败,引孟获追赶。孟获仗着人多势众,只顾向前猛冲,结果中了蜀军的埋伏,被打得大败,自己也做了俘虏。当蜀军押着五花大绑的孟获回营时,孟获心知此次必死无疑,便刁钻使横,破口大骂。谁知一进蜀军大营,诸葛亮不但立即让人给他松了绑绳,还陪他参观蜀军营寨,好言劝他归降。孟获野性难驯,不但不服气,反而倨傲无礼,说诸葛亮使诈。
诸葛亮毫不气恼,放他回去,二人相约再战。孟获跑回去之后,重整旗鼓,又一次气势汹汹地进攻蜀军,结果又被活捉。诸葛亮劝降不成,又一次把孟获送出大营。孟获也是个犟脾气,回去又率人来攻并同时改变进攻策略,或坚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却怎么也摆脱不了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诸葛亮还要再放,孟获却不肯走了,他流着泪说:“丞相对我孟获七擒七纵,可以说是仁至义尽,我打心眼里佩服,从今以后,我绝不再提反叛之事。”孟获回去之后,说服各个叛乱部落全部投降,南方地区重新归属蜀汉控制。自此,蜀国的大后方变得稳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常言说,事不过三。忍让一次两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可是诸葛亮却为了自己后方的稳定而对孟获捉了放,放了捉,耐着性子忍下去,并没有因为孟获的行为而放弃,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获心悦诚服,下定决心不再叛乱。这就能够使自己获得一个稳固安定的大后方,使国内人民免于战乱之苦,同时也能逐渐积蓄力量以对付魏、吴的觊觎和侵略。如果诸葛亮对孟获的傲慢失礼和不识时务无法忍耐,抓住之后一刀杀掉,那也就只能出一时之气,反而会激起其他族人的敌忾,竞起效尤,那么他不但会对此疲于应付,而且会因无暇他顾而使曹魏和东吴有机可乘,丢了天下。所以忍与不忍的区别在于,不忍只能发一下眼前怨气,忍却能得到长远利益的回报。善忍者,可“以逸待劳”,轻松达到目的。
做人必须善忍,才能不把矛盾立即撕开,或者说,只要你把握有道,不贸然攻击,就可以由弱变强,由小变大。如果不知把握时机,非得弃弱逞强,到时非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反而会输个一塌糊涂。历来成功的做人者都知道“忍”字是传家宝,能忍者方能伺机待时,等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与对手抗争时方猛地反击,定能一战而胜。
第二节 要想跳得高,先得向后退
有些人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L-End}表面上却显得很“无能”,这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L-End}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的行动,它们奠定了他事业的基础。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因正在被通缉而流窜江湖的关羽。而刘备曾被皇上认作皇叔,却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这样一来,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河开始汇成汪洋大海。二低是三顾茅庐。
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诸葛亮,刘备竟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名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长辈,这长辈喝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连关羽和张飞都在咬牙切齿。他却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得丢了脸面,这又一低,得到了一张宏伟的建国蓝{L-End}图,一个千古名相。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差点将其处死。而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
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原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L-End}图献给了刘备。这再一低,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西川。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一个人,无论你已取得成功还是没有出师下山,其实都应该谨慎平稳,不惹周围人不快;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态尽露。特别是年轻人初出茅庐,往往年轻气盛,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因此心气决定着你的形态,形态影响着你的事业。
一位书法大师带着徒弟去参观书法展。他们站在一幅草书前,大师摇头晃脑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往下读,突然卡壳了,因为那个字写得太草了,大师一时也认不出来,正左想右想之时,徒弟笑道:“那不就是‘头脑’的‘头’吗!”大师一听就变了脸色。他怒斥道:“轮得到你说话吗?”这个徒弟显然是有才的,但也显然是不懂心高不可气傲这一道理的。这次惹恼了师父,大师以后能不能喜欢他就很难说了。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却没有骄奢放肆、目中无人。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
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L-End}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这一番谦虚的话听在人家耳里,远比数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惟有对自己的成就发生疑问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饰那些令人怀疑的地方。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所以说,懂得得胜不骄,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做人、会做事的人,他们会因此成为强者,成为前途平坦、笑到最后的人。
第三节 适当妥协是人生的大智慧
智慧地让步,是一种谨慎的做人方法。对于小是小非,谦让一下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即是“进”,“舍”就是“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人与人相处常常就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当我们面对这些矛盾时,不可以为“狭路相逢勇者胜”,因为胜的同时,一份友情也就消失了。林肯早年出言尖刻,甚至于搞到参加决斗的地步。后来,他接受了教训,在非原则的问题上总是避免和人家争吵。
林肯身材瘦高腿长。有一位自命不凡的同事曾不无讥笑地问林肯:“一个人的两条腿应该有多长?”
林肯沉稳地回答:“至少应该碰得到地面。”
林肯得体的回避和让步,显示了他的克制、宽容的胸襟,至今仍为人们引为美谈。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做人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下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时,这种“退”即是“进”“舍”就是“得”。智慧地让步,避免一切无价值的纠缠,不是胆怯,不是懦弱,不是无能,而是大度、智慧和勇敢。你来设想一下,如果你肯定别人弄错了某事,你出于好心直接告诉他,那结果是怎样呢?别人是一个脾气好的人,也许不会发作,只有讪讪地干笑几声算了,对你也没有好印象。要是碰到暴躁的人,肯定马上会指着你的鼻子,暴跳如雷,你能得到的是什么呢?遇到争论时,首先做出让步,这是有礼貌的{L-End}表示,而不是伤面子的行为。如果执意争吵,只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因此,快速、真诚地让步,承认自己的错误,你与对方的距离拉近了,在他觉得你真诚的情形下,他也会真诚地待你了。
当你对的时候,你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使对方同意我们的看法;而当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认错。这种技巧不但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会把办不成的事办成。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给别人方便,实际上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两个人在一架独木桥中间相遇了,桥很窄只能容一个人通过。两人都想着让对方给自己让路。
一个说:“我有急事,你让我先过。”
另一个人说:“我们谁也不愿让,那就同时侧身过桥。”
两人一想也对,就侧过身子脸贴脸地过桥。这时一个人暗暗推了另一个人一把,另一个在挣扎中抓住了他,两人同时掉进了水里。
构建平和的心境,设身处地给予他人方便,这也是自己得到方便的根源。让三分还在于,必要时,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假如总是利益独享,一毛不拔,如此一来,会引起朋友的疏远和看不起。人情世态,用心琢磨一下便会明白,锋芒不可太露,出头的椽子往往先烂。退让三分,必须在一个“忍”字上下功夫,学会忍耐别人的小缺点,小错误,甚至忍耐别人的不公和无礼。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之中,没有人可以脱离集体而单独存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在你温暖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对你感恩,并向你敞开一扇方便之门。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世界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第四节 以静制动,无声胜有声
在人生绝大部分领域内,说的越少,就显得越神秘,就越能掩藏自己的真实意{L-End}图,越能控制别人。当一个人能够适时地闭上嘴巴时,他就会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有些时候,适时的沉默常常比雄辩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威慑力。
某名牌大学曾发生师生反目的事,有许多教授遭到成群学生的围攻。一群学生冲进一位教授的研究室,并对他提出各种质问。但是,无论学生说什么,这位教授始终不开口,学生无可奈何地走了。这位教授因此逃过了劫难。这位教授保持沉默,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震慑了那帮学生。由此可见,沉默有时比争辩更有力。有许多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喋喋不休,唠叨不止,因此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
另外,当一个人在发泄他的愤怒和不满情绪时,也要注意保持沉默,千万不要插嘴,等他发泄完了心中的怒火,心中舒坦了,就会对你产生感激之情。渡边君是一家家电空调公司的客服人员。一天,公司收到客户一封措辞十分严厉的对空调公司服务不满意的信,公司便派他到这家客户家中调查调解此事。那位客户一听是家电空调公司的人,脸色立刻铁青下来。
当时,渡边君心想:“我的第一任务是让这个家伙火一样的怒气平熄下去。”所以,他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听对方大发牢骚,等客户终于把那些埋怨空调公司的话说完之后,渡边君也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调解方案。
听完渡边君的建议之后,那位客户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这话倒还中听,不过,我埋怨的是那混蛋的家电空调公司。”
渡边君接着说:“我很感谢您中肯的意见,但是,如果您不说您的问题已得到满意的解决,我是不能回去的。”
“好的,”这位客户说,“就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以后再也不写信到你们家电空调公司去了。”
果然,他很守信,以后再也没有写信到家电空调公司去。当对方正在气头上时,惟一能使他平静的办法是:静静地听他把话说完。此时的沉默会给对方留下宽厚、大度和尊重别人的印象,这样,你很快就能与他建立起感情,问题也就好解决了。洛克菲勒曾有一件很有趣的轶事:有一位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直奔他的写字台,并以拳头猛击台面,大发雷霆:“洛克菲勒,我恨你!我有绝对的理由恨你!”接着那暴客恣意谩骂他达10分钟之久。办公室所有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拾起墨水瓶向他掷去,或是吩咐保安员将他赶出去。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他停下手中的活,用和善的目光注视着这位攻击者,那人越暴躁,他便显得越和善!那无理之徒被弄得莫名其妙,他渐渐地平息下来。因为一个人发怒时,遭不到反击,他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于是,他咽了一口气。他是做好了来此与洛克菲勒做斗争的准备,并想好了洛克菲勒将要怎样回击他,他再用想好的话语去反驳。
但是,洛克菲勒就是不开口,所以他不知如何是好了。末了,他又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敲了几下,仍然得不到回应,只得索然无味地离去。洛克菲勒呢?他就像根本没发生过任何事一样,重新拿起笔,继续他的工作。
不理睬他人对自己的无礼攻击,便是给他最严厉的迎头痛击!成功者每战必胜的原因,就是当对手急不可耐时,他们依然故我,显得相当冷静与沉着。适时保持沉默,是一种智慧的{L-End}表现。在实际生活之中,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将对我们的事业起到不小的帮助。
第五节 放下身段,路越走越宽
你有远大志向,才可能成为杰出人物。但要成为杰出人物,光是志向高远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从最低级的事情学习起。在你还默默无闻不被人重视的时候,不妨试着做好一个普通人的普通事,这样你的视野将更广阔,或许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机会。
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他在毕业后很久,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决心自己创业。又由于一时筹集不到什么资金,所以他决心先从一个一本万利的事情干起——在街头摆摊擦皮鞋。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却也为他招来了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现在呢,他还在擦皮鞋,并且已在全国开了十几家分店,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要放下身段”,这是那位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座右铭。那位同学如果不去擦皮鞋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段,还是很令人佩服的。你不必学他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确实也应有他的勇气。
人的“身段”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便越厉害,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失他们的身份。其实这种“身段”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段”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我相信,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段,那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像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那只有挨饿了;如果能放下身段,那么路将会越走越宽。
有一位留美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他,思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个普通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人员。这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但他仍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绝不是一般的程序员。这时他亮出学士证,老板就给他换了个更高级的职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能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的大学生要高明,这时,他又亮出了硕士证,老板看了后又提升了他。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他终于拿出了博士证。此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他。我们有时候缺乏的正是这种“以退为进”的精神,总是不顾一切地向前冲,不碰得头破血流就誓不罢休。虽然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但不讲方法,一味蛮干只会付出不必要的牺牲。后退不代{L-End}表放弃而是在为新一轮的竞争养精蓄锐,这也是一种智慧。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段,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能放下身段的人,他的思考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这将是他的本钱。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段的顾虑。人不怕被别人看低,而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寻找机会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刮目相看”;而看高了,你就很难再有周旋的余地,甚至还会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你感到失望。
第六节 暂时的让步是为了更好的选择
恰当地以退为进,作出适当的让步,能够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从而最后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在朱元璋羽翼未丰之时,其中势力最强的起义军陈友谅自集舟师,从江州直指朱元璋的属地应天,船舷千里,旌旗蔽空,气焰十分嚣张。朱元璋闻之变色,而手下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转移逃奔钟山,只有刘基怒目而视,一言不发。
朱元璋见此,便将其召入屋内问道:“猛虎已出,如今奈何?”
刘基气愤地说:“凡主张投降和转移的当斩!陈友谅果如一只猛虎,若在山中,你哪能与之相斗?今既下山,正应乘机猛打,岂能不战而降,不战而溃?”
朱元璋问:“话虽这样说,但到底如何应敌,你快快说来。”
“骄兵必败。陈友谅如此蔑视我们,一定以为我们非降即逃,他的后援必不充分。所以我们应先放弃几个地方,移走兵饷,装成逃跑的模样,再派人诈降,引诱陈友谅全速奔袭,我们中途设下伏兵,再派兵断其后路,叫其首尾难顾。哪有战而不胜的道理?”
刘基不慌不忙,细说方略:“取胜后我们再乘胜追击,还可以占领他的属地,陈友谅遭此重创,进一步制服他就易如反掌了。帝王之业,在此一举,天赐良机,岂可错过?”
朱元璋闻之顿感精神一振,立即命令胡大海出兵牵制陈友谅的后路;命陈友谅老友康茂派人诈降,诱敌深入;命徐达等将领各处设伏,准备截击。果然,陈友谅中计战败,丢弃战舰数千艘,逃回西北。朱元璋收复了失地,重创陈友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陈友谅则因此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
朱元璋顺利地拔掉了通往皇权路上的一枚“钉子”。在战场上,恰当地以退为进,作出适当的让步,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从而最后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郭子仪等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职而杀头的危险。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李渊当时是内外交困,必然会奋起反击,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
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留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惟一的办法是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李渊的退步策略获得了大丰收。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而且,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李渊让步的行为,虽然有很大牺牲,不管是从名誉还是物质,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
如果再把眼光放远一点看,突厥在后来又不得不向唐求和称臣,突厥可汗还在李渊的使唤下顺从地翩翩起舞哩!这当初的让步可谓是九牛一毛了。由此看来,明谋善略者暂时的让步,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第七节 沉得住气,才能成大事
“小不忍则乱大谋”、“无忍无以处世”。想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及成就大事都一定要谙熟“忍”字的精髓。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也就是说,不如意的事是经常发生的。骑车上班,被人刮倒了,找他论理,他还蛮不讲理,甚至要动手打人;写好报告送上去,当头的不认真看,强不知以为知,倒过来还瞎批评一顿;论条件,这次评职称,自己是没有问题的,没想到却没有评上,而不如自己的却上去了;遇到让人气愤的事,怎么办?有人任性而为,大发脾气,大吵大闹,伸拳动腿,投河上吊,不出尽胸中的恶气不甘休。
有的人则不然。他们认为这种任性而为实在是不明智的行为。出于气愤和人动武,把人打伤或被人打伤,都不好;出于气愤和领导顶撞,只能增加领导对你的恶感;评职称、分房子没有轮上,已成事实,无法更改,大吵大闹只能伤害自己身体和形象,还有何用?“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字的旧解是放在心上的一把尖刀。如果我们来个新解,把“忍”字看做是心中有一把尖刀,忍是为事业奋斗的利剑,不是更恰如其分吗?认为“忍是懦弱者的哲学”,这只不过是从{L-End}表面上看问题,恰恰相反,忍是强者的哲学。只有志存高远、目光锐利、意志坚强的人,才不会为小小不平之事而盲动。
秦初有两个名士,一叫张耳,一叫陈余,都是魏国人。秦国灭掉魏国后,悬赏重金捉拿他们二人。二人改名换姓逃到陈地,在乡里看门度日。一次,乡里小吏因为陈余的一点儿小过失要打他,陈余怒气冲天,眼看就要发作起来,张耳暗中踩了踩陈余的脚,叫他忍下这口气不要反抗。
小吏走后,张耳把陈余带到桑树下面,责备他说:“当初我和你是怎么商定的?今天碰到一点儿小侮辱,就准备死在一个小吏的手里吗?”陈余气盛浮躁,坚忍远不及张耳,后来亦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
古人说“一忍百事成”。在生活中要学会忍,忍也是一种宽容。容忍别人的缺点,容忍别人的过失不斤斤计较,以和为贵,不失为一种做人之道。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讯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交给郭进处置。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郭进没有这样做。
当时,正值他国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举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忍一时之气、忍一时之辱,不仅使自己能修身养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使自己避祸躲灾,不引起他人的注视、猜疑,韬光养晦,以后成就大业。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勾践当仆役很忠诚。夫差每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眉顺眼,始终{L-End}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自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之症’,所以这病不久会好的,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勾践回国之后,卧薪尝胆,20年后,终于报仇雪耻,灭掉了吴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推崇大丈夫能伸能屈,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夫子亦认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并不是真正的勇士。所有这些说白了,实际上都是把能否持忍不发作为一条重要的衡量标准。纵观古今中外乱世中崛起之名士,几乎无一不通韬晦之术。
第八节 在低姿态中获益
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暂时的低头并不意味着卑屈和不顾人格,更不{L-End}表明失去原则和自尊,而是一种艺术的处世方法和智者的{L-End}表现。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它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
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大量各种陶俑,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导游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跪射俑身高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马俑的身高都在1.8至1.97米之间,兵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顶棚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俑首当其冲,低姿态的跪姿俑受的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姿俑作蹲跪姿,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
人生漫长,变幻莫测,在前行的道路上碰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碰不回头,痛不思变。在厚重坚固的“门框”面前,暂时的低头并不意味着卑屈和不顾人格,更不{L-End}表明失去原则和自尊,而是一种艺术的处世方法和智者的{L-End}表现。
一次,富兰克林到一位前辈家拜访,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摸头,一边看着比正常标准低矮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着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拜访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不要忘了。”富兰克林牢记住了前辈的教导,并用之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涉世之初的青年人,心怀远大抱负,都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然而,纷纭复杂的现实世界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么美好。坎坷、荆棘和生活道路上横生的障碍让现实者吸取教训,学会思索,采用迂回和缓的方法去战胜和超越;理想者则傲气不敛,锋芒毕露,小觑或无视生活有意无意设置的低矮“门框”,其结果,只能被碰得头破血流,成为一个失败者。如果你想把事情做成,就得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对方面前,{L-End}表现得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使对方感到自己受人尊重,比别人聪明,那么在谈事时他就会放松警惕,觉得自己用不着花费太大精力去对付一个“傻瓜”了。
当事情明显有利于你的时候,对方也会不自觉地以一种高姿态来对待你,好像要让着你似的,也就不会与你一争长短了。其实,你以低姿态出现只是一种{L-End}表面现象,是为了让对方从心理上感到一种满足,使他愿意合作。实际上越是{L-End}表面谦虚的人,越是非常聪明的人,越是工作认真的人。当你{L-End}表现出大智若愚来,使对方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气氛时,你就已经受益匪浅,并已经完成了工作中很重要的那一半了。
你谦虚时显得他高大;你朴实和气,他就愿意与你相处,认为你亲切、可靠;你恭敬顺从,他的指挥欲得到满足,认为与你很合得来;你愚笨,他就愿意帮助你,这种心理状态对你非常有利。相反,你若以高姿态出现,处处高于对方,咄咄逼人,对方心里会感到紧张,做事就没数了,而且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因此,为了把事情办成,不妨常以低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的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第九节 多听忠告,别一条道走到黑
古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善于听的人可以通过听别人的议论,获取经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这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古往今来大凡成就大业之人,无不是胸怀宽广、从善如流者。他们不但心中有大志,而且能够礼贤下士,倾听逆耳忠言;相反,有一些同样有抱负的人,虽然在开始时得风水宝地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他们却因此而骄傲自大,不可一世,渐渐地也就众叛亲离,一路下坡,最终导致了失败。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他们对待敌对意见的态度上。项羽不能忍受批评,白白失去了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所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下面几件事足以说明刘邦与项羽的不同。楚汉战争之前,有个叫郦食其的读书人来投奔他。
刘邦平日不喜欢读书人,派人回绝说:“现在是战争时期,不见儒生。”
郦食其生气了,他对管事的人说:“你给我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
管事的人赶快进去报告,于是刘邦就把郦食其请进去了。当时刘邦正在洗脚,没有站起来迎接。
郦食其向刘邦作了一个揖,劈头就问:“你究竟要不要推翻秦朝,夺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
刘邦听了,赶快趿上鞋,站起来给郦食其陪礼让坐。郦食其看到刘邦挺能接受意见,就贡献了一条重要的计策,建议刘邦去进攻陈留。刘邦采纳了这个意见,带兵打下了陈留。结果得到了许多粮食,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
经过连番征战,刘邦于公元207年八月攻入武关,向咸阳逼近。秦王子婴即位后,诛灭赵高,并派兵在峣关抵挡刘邦。
张良向刘邦献计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市侩之人,很容易用钱财打动他。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行一步,给五万人预备粮食,并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旗帜,作为疑兵,同时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
秦军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刘邦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刘邦想听从秦将的计划。
张良说:“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部下的士兵们不听从。士兵不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刘邦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进抵咸阳。秦王子婴被迫捧着玉玺向刘邦投降,秦王朝灭亡。
十月,刘邦进入咸阳。将士们纷纷争着抢着去找皇宫的仓库,往自己的腰包里揣金银财宝,刘邦自己也被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美貌如仙的宫女弄得眼花缭乱,他以“关中王”自居,准备就住在宫中,好好享受一番。但在樊哙“沛公要打天下还是要当富翁”的提醒下,立时醒悟,忍住了贪{L-End}图享乐的念头,吩咐将士封了仓库和宫殿,带着将士仍旧回到灞上的军营里。与刘邦容忍的态度相反,项羽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项羽不听。那人出来发牢骚:“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结果项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将那人杀掉了。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因投降的秦军有些议论,项羽就起杀心,一夜之间把20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从此他的残暴名闻天下。
他怨恨田荣,因此不封他,致使田荣反叛。他甚至连身边最忠实的范增也怀疑不用,结果错过了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最后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在这场楚汉之争中,刘、项就因心态气度的不同,一个转劣势为优势,最终取胜,而另一个则截然相反。可见放平心气、接纳批评意见对于在激烈竞争中取胜是多么重要。古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善于听的人可以通过听别人的议论,获取经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这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忠告有助于和他人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其作用不可轻视。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不接受他人忠告的人,则是一个失败的人。
第十节 为了不“折”,宁可弯腰
泰山压顶,先忍一下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所以,当你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要学会忍耐、婉转和退让,这样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假如你和对手产生了冲突,论力量,你是鸡蛋,而对方是石头,你怎么办?是像头脑简单的拼命三郎那样以卵击石,白白地送命呢,还是避其锋芒,等自己也变成石头,变成比对方更大的石头再有所{L-End}图谋呢?试想,为争一时之气而拼个你死我活,于己于事又有何益呢?泰山压顶,先忍一下又何妨?折断了就永远断了,而弯一下腰还有挺起的机会。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一位吏部科给事中,名叫王朴,曾因直谏,犯了龙颜而被罢官。不久,又被起用做御史,他马上评议当时的时政。在朝廷之上,多次与皇帝争辩是非,不肯屈服。一日,为一事与明太祖争辩得很厉害。太祖一时非常恼怒,命令杀了他。等临刑走到街上,太祖又把他召回来,问:“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奈何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不是说生性耿直不好,但王朴实在是太不开窍了,心中那种傲气犟劲一产生就消失不了,而且越来越旺,连皇帝给他机会都不要。这与他心高气傲、不懂处世策略有很大关系。
他不懂得弯与折的辩证法——尤其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以致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而下面这个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也许能更形象地说明这个道理。赵君大学毕业后,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不到两个月,他就和干部们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赵君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
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后生,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们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赵君去找干部评理,又一次得罪了乡里干部。赵君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
有人劝赵君,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赵君却口气强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绝不向落后的行为卑躬屈膝!”另一位大学生李君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赵君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乡选矿厂时,李君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
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君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李君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度过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君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君悟通不少“人情世故”。很自然地,李君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由于他突出的“政绩”,3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又过了2年,他被提升为副县长。所以,当你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可杀不可辱”,宁可吃吃眼前亏。学会忍耐、婉转和退让,可以获得无穷的益处。“低头做人”被一切真正成功的人士奉为圣经。
第十一节 不吃亏反而更吃亏
爱占便宜是人的天性。聪明的人就会利用别人的这个弱点,适当地吃点亏,给别人些小便宜,从而自己实际获利。有个老板,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任何家庭背景,但生意却出奇地好,而且越做越大。其实,他的秘诀也没什么,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这样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因为尝到了甜头,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自己的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合作者。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许多的小头聚集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最大的获利者。吃亏是福,因为人都有占便宜的弱点,你吃点亏,让别人得点利,就能最大限度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这就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段极富哲理的发人深省的话:“福祸二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二字相互牵连着。所以你们得明白,凡遇好事的时光甭张狂,张狂过了头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光也甭乱套;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装糊涂。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名叫智伯,其实一点都不聪明,相反,却是个蛮横不讲道理、贪得无厌的人。他自己本来有很大一块封地,还嫌不够,有一回,他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晋国一个贵族,他很讨厌智伯的这种行为,不肯给他土地。他的一个臣子叫任章,很有心计。任章对宣子说:“您最好给智伯土地。”宣子不理解,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给他土地呢?”任章说:“他无理求地,一定会引起邻国的恐惧,邻国都会讨厌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会不知满足,到处伸手,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忧虑。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他的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害怕他、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他便不能这样长久下去了。”任章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见宣子点头称是,似有所悟,便又接着说:“您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作他的靶子,向您发动进攻。您还不如让天下人都与他为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宣子非常高兴,马上改变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智伯尝到了不战而获的甜头,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土地。赵国不答应,他便派兵围困晋阳,把赵国包围了。这时,韩、魏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在里面接应,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智伯便灭亡了,果然如任章所料。
贪欲不忍,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成功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最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直不疑与郎同居一室,有一位同住的人回家,误拿了郎的金子,而郎则怀疑是直不疑拿走了,直不疑赶忙向他谢罪,并买了金子还他。后来,回家的人回来后,将金子还给郎,并说明了原委,郎十分惭愧。从此,这两人都将直不疑视为厚道诚挚的朋友。
吃亏,不是什么好事,但吃亏之后的后果,却不一定是坏事。直不疑的举措,让他获得了忠贞的友情。并且从另一角度想,直不疑的做法也值得,假若拿金的人不还,郎确认为是直拿的,而且还了他金子,郎会忘了这事,两人还是朋友。最怕的事是直和郎因拿金子的事吵了起来,须知在金子未还回之前,越辩越糟,也许两人会反目成仇,友情告终。所以说“吃亏是福”。为人处世之道,只有不怕吃亏,遇事时都要让人几步,才算是高明之举。我们应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因为给人家以方便,同时也就是日后为自己之方便打下了基础。否则,如果人们看到利益就进一步,看到祸患就先躲开它,也许还没有得到幸福,灾祸就已经先到了。
第十二节 以退为进,迂回前进
对于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不能直接{L-End}表达我们的一些不满,因为你越是强行压制,对方反击的力量也就越大,不如以避让求进,反而会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L-End}表达我们的一些不满;但怎样{L-End}表达这种不满却有一定的学问,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一定要做到既能{L-End}表达出对对方的不满,又不至于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确是不太容易的事。话里藏话、旁敲侧击则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武器。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了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来病房看望时,谈到车间小吴和小齐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让他们下岗一事。
老马当时没有{L-End}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
丁厂长忙问:“疼了吧。”
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
老丁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怎么手指受了伤就想把手给锯掉呢。”
老马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往往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
老丁一下子听出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老马,谢谢你开导我,小吴和小齐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老马把手有病需要治疗类比人有缺点需要改正,进而巧妙地把用人和治病结合起来,既没因为直接反对老丁伤了和气,而且又维护了团结,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西方记者突然对周总理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有没有妓女?”
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声誉,甚至还可以联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回答当然应该是“没有,绝对没有”。
周总理却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圈套,微笑着对那位记者说:“有”,全场马上发生一些骚动,许多记者把脖子仰起,期待下面更具体的答案。
西方记者顺势追问:“在哪里?”
周总理话头一转,说:“在中国的台湾省。”
回答得多么巧妙,一箭双雕!周总理回答“有”,是顺着西方记者的诘难,装作退却,待西方记者逼问在哪里时,周总理反戈一击,说在中国的“台湾省”,不但阻止了西方记者的刁难,更点明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可见,退不是忍让、怯懦的{L-End}表现,退是为了进,是为了说服更有力度而蓄积力量。同样,你越是强行压制,对方反击的力量也就越大,如果把自己放在弱势的地位,用自谦的话体现你的君子之风,反而会赢得别人的同情和尊重。
在西汉末年平帝当政时,王莽已掌握大权,并有篡位之{L-End}图。当时汉平帝只有十几岁,还没有立皇后。王莽便想把自己的女儿配给平帝,当上皇后,以稳固自己的权势。一天,他向太后建议说:“皇帝即位已经三年了,还没有立皇后,现在是操办这件大事的时候了。”太后哪有不允之理。
一时间,许多达官显贵争着把自己的女儿报到朝廷,王莽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王莽想到,报上来的女孩,有许多人比自己的女儿强,不耍花招,女儿未必能入选。于是他又去见太后,故作谦逊地说:“我无功无德,我的女儿也才貌平常,不敢与其他女子同时并举。请下令不要让我的女儿入选吧。”太后没有看出王莽的用心,反而相信了他的“至诚”,马上下诏:“安汉公之女乃是我娘家女儿,不用入选了。”王莽如果真是有意避让,把自己的女儿撤回来就行了,但经他鼓动太后一下令,反而突出了他的女儿,引起了朝野的同情。
每天都有上千人要求选王莽之女为皇后。朝中大臣也给说情,他们说:“安汉公德高望重,如今选立皇后,为什么单把安汉公的女儿排除在外?这难道是顺从天意吗?我们希望把安汉公之女立为皇后!”于是王莽又派人前去劝阻,结果是越劝阻说情的人越多。太后没有办法,只好同意王莽的女儿入选。王莽抓住这个时机又假惺惺地说:“应该从所有被征招来的女子中,挑选最适合的人立为皇后。”朝中大臣们力争说:“立安汉公之女为皇后,是人心所向。请不要再选别的女子干扰立后这件大事。”王莽看到自己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已成定局,才没有{L-End}表示推辞。不久,王莽的女儿就当上了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