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我名落孙山,榜上无名。爸爸说:“不读了!”姐姐还是说“读!”于是我背着姐姐的鼓励再读一年高中,俗称“二进宫”。那时我身体不行,药不离身,但依然是孤身一人,延续着已经六年的大寝室生活。说句实在话,每当看到那些为孩子送东西的家长亲人,看着他们欢笑的神情,我不止一次地羡慕、忌妒,也不止一次地奢求姐姐来看我。当然,我的欲望总没实现过一次,那种渴求却因失望而更强烈。
复读一年我考进了财专,爸爸说:“不读了,供不起,还是个专科!”姐姐仍然说:“读!我来供,反正你从来没有供过!”所有的这些关于我是否继续读书的争吵都是瞒着我的,直到我进了财专。舅舅在一封信里说:“这几年,你让太多人失望了,而这些人一如既往地支持你!”当看到这句话时,我只想到姐姐。千山万水之外的姐姐,也许此时你不是在想我,但我知道,当我有困难时你会为我焦急,而我第一个想的一定是你!
也许有人会奇怪,妈妈呢?妈妈去哪儿啦,妈妈体弱多病,在家几年了,是姐姐在维持她的药费。人家说:“灯红酒绿没让这个孩子心野。”姐姐还是回家过年了,我不再担心那些流言,流言只是对某些人的总结,而不适合我姐姐。
无意中我看了姐姐一条未发出去的短信:“我真的很累,多想找个人依靠,可是还有那么多人要依靠我,再累也要坚持!都说苦尽甘来,我就等着我的甘吧!”放心,姐姐,我会像你爱我那样爱你,我会给你“甘”,即使是痛的,但只要你感觉到爱,我也会快乐地痛。
那次我对爸爸说:“你可以让我不快乐,但你绝不能那样对姐姐,我不会让你那样对她的!”当然,我没让姐姐知道。
爱与痛的边缘,姐姐是我心底最柔的那根弦,涟漪也好,汹涌的波涛也好,都缘于这根弦。我在姐姐的情里融化,不久的将来,我要让姐姐在我的情里微笑。
如果你想为父母买些苹果,你就赶快出手;如果你想说声“谢谢”,你就马上说出口。因为或许再过一刻,你和你的双亲,将永远失去快乐。
趁双亲还健在
●佚名
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既让人心酸又让人掩卷沉思:
旧金山的约翰给在纽约工作的儿子戴维打电话。
“我也不想让你感到难受,但是我不得不告诉你这个坏消息——我和你母亲已同意离婚,45年的煎熬我们受够了。”约翰的话音中有一些失落感。
“老天!你在说什么呀?老爸!”戴维大吃一惊。
接着戴维马上给芝加哥的妹妹打电话:“苏珊,你一定要冷静,听着,老爸老妈想离婚,怎么办?”
“什么?上帝!我们得回去阻止他们!”苏珊在电话那边尖叫。
挂断哥哥的电话后,苏珊立刻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是约翰接的电话。“你们不许离婚!我们明天就到,千万不要冲动!听见没有?”苏珊一口气嚷嚷完就挂了电话。
约翰放下电话后,转身对妻子说道:“好了,他们能回来过感恩节了,但圣诞节我们怎么说?”
为了让儿女们回家过一个感恩节,做父母的竟然要采取如此“欺骗”的伎俩,对于长大了就远走高飞或长期在外工作的儿女来讲,我们该作何感想呢?我们是否忘记了对父母应该有最深的牵挂、最彻底的感恩之心?我们是否一次又一次地心存侥幸,反正父母们活得还很好,对他们的感思不用太着急!
然而,即使我们对父母的感恩来得及,我们是否想过父母们等得及吗?假如有一天,父母们因为终于等不及而撒手而去,我们是否会因为我们的慵懒而充满无尽的懊悔呢?有一位作家就这样仟悔:
我不曾问过自己为什么爱戴并继续爱着我的双亲,尽管他们早就与世长辞。但是,我要说,在他们仙逝之后,我反而对他们爱得更深。这是为什么呢?
直到现在,在我成熟以后,我才真正认识到他们是怎样一些人,他们都为我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了我往往不顾自己,甘愿牺牲。
在我父亲卧床不起、病人膏肓时,为了让我去上学,他决定卖掉一块葡萄园和一头公牛——实际上是家里唯一的一头公牛。虽然他本身需要补养,需要为自己的病痛买些补品,但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没有为自己着想而是为我操心。他用被子蒙住浮肿的双腿,装出一副健康的样子,舍不得花掉用来看病买药的“保命钱”,以这种方式缩短了自己所剩无几的寿命。
他为我卖掉了葡萄园和公牛,我却没有说一声“谢谢”。现在,没有说出口的这声“谢谢”使我越发感到沉重和悲哀,因为我父亲永远也不会听见这句“谢谢”了!
正因为如此,我要对所有那些爸爸妈妈都还活着的人们说:“趁他们还健在时,去爱他们吧,说出对他们的爱吧!一定!这是因为,明天或许就晚了,到那时,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感激的话语、爱的话语将如鲢在喉,使你感到沉重和痛苦,无法解脱!”
如果你想为父母买些苹果,你就赶快出手;如果你想说声“谢谢”,你就马上说出口。因为或许再过一刻,你和你的双亲,将永远失去快乐。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形色各样的事情,但是,总会有一些人和事会让我们难以忘怀,总有一种爱会让我们感动。
有一种爱,总会让人感动
●佚名
我每天都乘公交车上下班。这天,我坐在车厢稍后的座位上,正饶有兴趣地观看数字电视“轻松一刻”,到站了,走上来一对年轻的恋人,特别惹人注目,因为那位男同志搂着女孩的腰,几乎是把她抱上车的。
司空见惯,说实话,那一幕我很是看不下去,我知道现在的小青年谈恋爱,有时旁若无人,他们忘我的陶醉,尽情地表达爱意,但我总觉得,在众目睽睽之下,如此大胆的举止,有失风雅。当然,我们无权干涉人家的感情,于是,我继续观看动画小品。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两位依然没有收敛,男的还是搂着女孩的腰,情意浓浓,窃窃私语,看得出,两人的感情很深,但是,我还是不由地感叹,他们如此恩爱,为何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呢?
又到站了,看来这对恋人要下车了,跟刚才相似,男的始终在搀搂着女孩,感觉好像一松手,那女的就会跌倒一样。不管怎么说,他们的下车,使我的内心又恢复了原先的平静。
无意间,我又瞥了一眼已经下车的他们,这时,我彻底惊呆了,女孩左胳膊的袖管是空的,我心里一颤。怪不得那男的始终搂着她,原来,女孩是需要有人搀扶的,在这颠簸的车厢里,她的一只手难以支撑。
顿时,我被眼前的一幕感染了,我再次看到了这样的场面:男的右手搂着女孩的腰,左手拉着她的右手,然后相依相偎地行走着,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当汽车缓缓驶出车站时,当这对恋人慢慢消失在我的视野后,我想,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形色各样的事情,但是,总会有一些人和事会让我们难以忘怀,总有一种爱会让我们感动。
这是一种爱的搀扶,幸福的支撑。
海迪这个名字,是整整一代人的榜样,我们几乎是伴随着海迪精神成长起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海迪的名字响彻了神州大地。
走进海迪博客
●胡元斌
我已有十多天没有更新文字了,博客朋友馨雨还发来了问候的留言。博客我是天天上,没有更新,客观上的原因是因为忙、累,主观原因则只有一个,那就是惰性。
是的,我们漂泊在外的人辛苦,没有自己的住房,没有自己的事业,为了一点糊口的零星银子而四处奔波,每天披着星星起床,戴着月色回家;还有,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常规,渴饮饥餐,身心疲惫。或许,这可以成为一种借口,但当我今天偶尔闯进了海迪的博客,我开始为这种借口脸红了,从看到海迪这个名字起,我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我发现上述种种借口不过是懦弱者的借口,是失败者的借口。
海迪这个名字,是整整一代人的榜样,我们几乎是伴随着海迪精神成长起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海迪的名字响彻了神州大地。
下面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张海迪的介绍文字: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
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
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
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
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
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
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
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走进海迪的博客,我才发现,这个二十多年前就被医学判处死刑的人,今天仍在天天更新博客,仍在以她乐观向上精神影响一代一代的人。比起海迪,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懒惰?我赶紧把海迪的博客加入了我的链接。
海迪,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你永远是我精神的导师,奋发的动力。
我们都笑了,为这份太迟的理解。
轮回
●黄钟明
做了母亲后,我才尝到了离别的真正滋味。
女儿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本地安逸的工作和不菲的待遇。“我不想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一个简简单单的理由,她只身去了外地,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起了文案。
没有太多的挽留,我了解她的个性,只是在夜深人静时,对从小呵护有加的孩子会生出好多牵挂,有时竟会神经兮兮去看看她房间里是不是有人。月光从窗外泻在她那只木制的带滑梯的单人床上,二十多年的欢声笑语断断续续在月光下又渐渐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