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在《主道篇》中写道:“英明的君主所用的‘道’,要使有智慧的尽量提供他们的谋略,君主根据他们的谋略来决断政事,所以君主的智慧是无穷的;要使有才能的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才能是无穷的;建立了功业,就表现了君主的贤名,犯下的过失,就由臣子来担负罪责,所以君主的名望是无穷的。因此君主不贤能却可以做贤人的老师,君主没智慧却可以做智者的君长。臣子付出劳苦,君主享受成就,就是贤明的君主治国的法则。”
用人应当以他的才能为选举的标准,不论资历,不论出身,不论地区,只论做事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看他能否为我所用。这好比用鸡司晨,用猫捕鼠,充分发挥它们的技能和特长。驾驭人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他能为我所用。不管人才的地位、才能、名声是在我之上,还是在我之下,或者与我并驾齐驱,只要以我的事业前途作为中心,指导自己的一切行动就行了。
汉高祖为了管理上的需要,就利用萧何与张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就利用韩信与彭越。刘备为了帝业,就极力依赖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众人的才力。广泛接纳有用人才,事业才会成功。
(1)不论资历
荀子说:“对于那些贤能者,不应按照常规的升官次序提拔,而应破格选用;对于那些软弱无能不称其职的人则要立即罢免;对于那些大奸大恶者,无需再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立即得而诛之。”只有这样,才能“贤、不肖不杂,是非不乱。”因为论资排辈主要看的是资历,没有德才的资深者可能会被提拔重用,有德才的资浅者反而不能被选用,这就等于是非不明。不论资排辈,以德才作为选用贤能惟一标准,才能避免优劣混杂,做到是非不乱。
南朝周朗针对当时森严的门阀制度,坚决反对论资排辈,一再强调等级、资历和年龄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金世宗完颜雍同宰臣们谈话时也曾指出,取人应不拘资格,及早用之。
不少人还进一步论述了单纯讲求资格的危害性。北宋孙诛曾尖锐指出,贤能人才之所以居于下位,是资格造成了障碍;官府的职务之所以旷废,是受到资格的牵制;士人之所以寡廉鲜耻,是要为自己争得资格;百姓之所以苦于虐政暴吏,是由于凭资格进用的太多;万事之所以苟且败坏,百吏之所以玩忽职守,法制之所以衰朽溃乱而不能挽救,都是资格造成的弊端。认为资格之法有益的,是愚蠢而滞缓的人;认为资格之法便利的,是老迈昏庸的人。而它对于天下、国家则是大失、大害!
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对清朝论资排辈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并透彻地分析了它的弊端。龚自珍指出,清王朝的官员,从做官之日算起,要想做到一品官,一般需35年,最少也要30年,有才能的不能提前,无能之辈却可以凭驯服、无所作为而达到,不肖者亦得以驯而达到。龚自珍认为,论资排辈的危害很多,首先,使官吏素质越来越差。因为如果从30岁做官算起,等到升任一品大臣时,已年老体衰,尽管年高德劭,办事稳健,但往往谨小慎微,畏缩不前,以致玩忽职守;同时,长期做官,容易留恋官位,年纪大了又要为儿孙打算,因而终日颓唐却又不肯辞职,即使因故而离宫去职,也不会起用聪明才智之士,仍然论资排辈。其次,使士大夫普遍丧失生气。因为实行论资排辈很难使勇于任事者得到鼓励,玩忽职守者得到惩戒,才干一般者没有侥幸心理,才干出众者消除怀才不遇的怨恨。当然,更谈不上有人能积极考虑国家的长远大计,主动提出有关大政方针的建议。因为资格浅的人会说:我只要熬年头,安分守己,虽然有先有后,过了中年,总有希望任尚书、侍郎,何必在资格不足时,因和上级争辩而断送仕宦前程呢?资格深的人则认为:我已经熬够了年头,一向循规蹈矩,好不容易才当了大官,怎么能去和上级争辩,把过去的辛苦付之东流呢?总之,由于论资排辈,大家都混日子,熬岁月,无所作为。龚自珍的这种揭露真可谓入木三分。
(2)不论出身
用人反对看出身的观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论着中已有所反映。如墨子主张只要有德才,贱者应使贵,“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韩非子主张从基层选择人才,“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他还进一步警告世人:若官职能够因权势而得到,爵禄可以用钱财而谋求,国家就一定要灭亡。甚至孟子也认为,杰出的人才不一定出自达官贵人之家,用人不应当论出身,更不应当计较个人的恩怨。
(3)不论地区
唐太宗李世民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不论在即位前或即位后,他都重视人才的选拔,注意搜罗各方面的人才为己所用,而不计较人才来源于何种政治集团。他手下的文武大臣既有隋朝的旧臣,如萧等;也有来自李密、窦建德、王世充等集团的人员,如徐世绩、秦叔宝、程咬金等。
宋真宗赵恒善于用人,他对人才的选拔不囿于地域之限。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景德二年抚州进士晏殊年14,大名府进士姜盖年12,都长得英俊,宋真宗下诏召试。晏殊试诗赋各一首,姜盖试诗6首。晏殊诗赋写得快又好,宋真宗大为赞赏。宰相寇准因晏珠是南方人,欲压低晏殊而取姜盖,宋真宗不同意说:“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如前代张九龄辈何尝以僻陋而弃置耶?”于是,赐晏殊进士出身,姜盖同学究出身。
取录晏殊这件事,宋真宗比寇准有见识,他反对寇准以区域取人,认为“朝廷取人,惟才是求”。事实说明,宋真宗录取晏殊是对的,后晏殊官至宰相兼枢密使。他性情刚烈,奉养清俭,尤其在培养和推举贤才方面是有贡献的。他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孙道辅等人都出于他的门下。
李斯《谏逐客书》中说:“从前穆公招揽贤才,从西戎争取了由余,从东边楚国宛地赎得了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国迎接蹇叔,从晋国聘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人,并不出生在秦国,可是穆公任用他们,结果并吞了二十多个国家,遂得以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百姓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大,老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也亲近归顺。”李斯又说:“昭王任用范睢为丞相,于是罢免穰侯魏冉,斥逐华阳君戎,加强王室,杜塞权贵私门,好像蚕吃桑叶般的逐渐征伐诸侯,终于使秦国建立了帝业的基础。以上四位君王都是依靠客卿的力量。从这些历史事实看来,假使过去这四位君王驱逐客卿而不加以采纳,疏远贤才而不加以任用,那么国家就没有富足的国力,而秦国也没有强大的威名了。”所以说,用人不能局限于资历、出身、地区。
掌握他人的弱点并巧妙运用
无论是伟大领袖,还是圣贤哲士、凡夫俗子,每个人都有弱点,都有被人利用的弱点。用人时,只要你掌握了对方的弱点而利用之,一切都将得心应手,称心如意。
人们无时不在为名而生存,无时不在为利而生存。世间有为名甚于为利的人,有为利甚于为名的人,有既为名又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名,实际为利的人;有名义上是为利,实际是为名的人。你需要做精到细致的观察,使利用的技巧有新的提高。
自从汉二年(公元前200年)五月开始,楚、汉在荥阳一带展开拉锯战,谁也没有占到多大优势。于是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其西归汉。汉四年九月,项羽解围东撤,刘邦也要引兵西归。张良充分认识到此时的项羽因刚愎自用,到了众叛亲离、捉襟见肘的地步。于是,张良、陈平二人同谏刘邦,希望他趁机灭楚,免得养虎遗患。刘邦从谏,亲统大军追击项羽,另遣人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