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它通常不会造成任何好的效果,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
“你错了”这三个字,破坏力为什么这么大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固执己见的毛病。
没有几个人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多数人都具有武断、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等缺点,所以我们很难向别人承认自己错了。
而且,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错得有理。正如罗宾森教授在他的《下决心的过程》中所说: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我的’这个简单的词,是做人处世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对火车的知识……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并非意识不到犯了错误,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比如,有一位先生,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他大吃一惊,意识到在价钱上吃了很大的亏。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问起那些窗帘时,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这位先生却不肯承认自己做了一桩错误的交易,他辩解说:“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
结果,他们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当我们不愿承认自己错了时,完全是情绪作用,跟事情本身已经没有关系。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那我们是决不肯接受的。
既然我们自己是这种习性,那么也可以理解别人也具有同样的习性,不要把所谓“正确”硬塞给他。
说对方错了,等于自显高明。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或者做了一件你认为错误的事,这时,你告诉他正确的应该是什么,无形中将对方摆在学生的地位,而自居为老师。除非你真的是他的老师,否则他必然不服气。
即使你真的是他的老师,他同样会存有异议。三百多年以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19世纪的英国政治家斐尔爵士也说:
“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则告诉他的门徒一个圆滑的处世方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总之,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对方高明,“你错了”三个字,无疑是在跟人们自尊自大的共同心理作对,且暴露了自己好为人师的优越心理,岂不令人反感?
宁可认为错的是自己,也不要说对方错!
有一位汽车代理商,在处理顾客的抱怨时,常常冷酷无情,决不肯承认产品质量与服务的问题是自己这方面的问题,总想证明问题的根源是顾客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结果,他每天陷身于争吵和官司纠纷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坏,生意也急剧减少。
后来,他改变了处理办法。当顾客投诉时,他首先说:“我们确实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关于你的车子,我们有什么做得不合理的地方,请你告诉我。”这个办法很快使顾客解除武装,使情绪对抗变成理智协商,于是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如此一来,这位代理商便能轻松处理每一件事情,生意也越来越好。
当我们说对方错了时,他的反应常让我们头疼,而当我们承认自己也许错了时,就绝不会有这样的麻烦。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地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弄错。试图证明对方错了,更是大错特错。
不论我们用什么方式说“你错了”,不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只要让他听出或看出“你错了”的意思,他就绝不会有好脸色给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只会使他想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孔子或柏拉图理论,也改变不了他的成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永远不要这样做:你的确错了,不信我证明给你看。
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对方错了,都无疑是一种挑战。这样会挑起战端,在你尚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假如对方真的错了,你必须让他承认并纠正错误,也应该回避“你错了”或类似的词语。即使你站在真理这一边,用最温和的态度说“你错了”,要改变别人的主意也不容易。
所以,你有必要运用一些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到“你错了”这三个字。
这位先生认为演讲稿写得十分到位,得意地读给妻子听。妻子认为这篇演讲稿写得并不出色。但她没有像一般妻子的习惯语气这样说:“你写得太差劲了,都是老生常谈,别人听了一定会打瞌睡的!”
这位妻子是个再明白不过的人了,她说:“如果这篇文章是投给报社的话,肯定算得上是一篇佳作。”换句话说,她在赞美的同时巧妙地表达出它并不适合演讲。丈夫听懂了其中的含义,立即撕碎了精心准备的手稿,并决定重写。
由此例可知,有效更正他人错误的方法是:委婉地让他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即认同他做对的或好的方面,使他觉察到错误的部分。
两千年以前,耶稣说过:“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
四千年前,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换句话说,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著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
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应当牢记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别说‘你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