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谈话中的失误或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后果造成的。所以,有家教的父母总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两句老辈子流传下来的话,一句是:紧急言语慢开口。一句是:话到嘴边留半句。
哪些话属于“紧急言语”,话到嘴边,应该留下哪“半句”呢?
第一,隐私或秘密不可轻易泄露。这两样东西,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弱点。对方也许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过就怕他受敌人利用。
偶有一些人,“心底无私天地宽”,敢说就敢做,敢做就敢当,没有什么隐私,也不怕受损,“事无不可对人言”。这种人都是遍体鳞伤的英雄,十个人中大概有九个不敢自认是这种人,也没有“打落牙齿和血吞”的心理准备,所以话到嘴边,留下这要命的半句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的,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因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见解都超不过他的见解。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第三,避免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如果你看错了现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风向。
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
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而且有用的,点到为止即可,把多余的废话还是得咽回去。你也许“有幸”挨过一些领导的批,那些被你认为是有涵养的领导,总是羞答答地说那么一句半句,好像很难为情似的,你这么大的人了,真不方便说你。正因为这样,给你的印象反而特别深刻。
第四,不发毫无价值的牢骚。毛主席曾告诫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同志,尤其是知识分子:牢骚太盛防肠断。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抱怨通常没有价值,只有一种例外:你想让某人知道你的想法,却不便当面说,想让眼前这个喜欢多嘴饶舌的人带话过去。
第五,抛弃不着边际的废话。为说话而说话,把东家的长西家的短都搬出来当谈资,讲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这无疑是废话。
那又何必要说?那又何必说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