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每逢上朝就经常推托有病,不肯和廉颇争位次先后,有时外出,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蔺相如的门客看到这些情况,颇为不解地问道:“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您居然躲起来,害怕得不得了。何必这样呢?”
蔺相如对他们说:“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者相斗,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攻打我们。我这样避让廉将军,就是把国家的利益放在前面,而把私人的恩怨放在后面啊!”
众门客顿时领悟,由衷佩服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高尚人品。这些话传到廉颇耳中,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置国家利益而不顾,羞惭不已,立即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您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从此,两人终又和好如初,成了生死之交,全心全意保卫赵国的安危。
【事典启悟】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负荆请罪的态度,实际上,是源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情怀,源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成为一段佳话。
这让我们自然联想到了博弈论中一个着名的囚徒困境的故事:一个警察审问两个小偷,根据他们的罪行,他们将分别被判10年徒刑。警察把他们两个分开审讯。对他们说,你有两个选择:什么都不说,被别人供出来,判你20年徒刑;先把对方供出来,争取立功,无罪释放。如果这两个贼都想分别承当责任,谁都不说,警察没有证据,谁也定不了罪!可警察知道他们性格的弱点:都想自己全赢,别人全输。他们把对方招出来的结果是警察有了定罪的依据,两人分别被判10年徒刑。这样博弈的结果是全输!由此可见,在谋略上讲和而不争斗对最终的胜利是至关重要的。
63私念不生,就不会结下仇怨
【原文】
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
【译文】
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释义】
爱、恨、情、仇,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涵盖了我们这一生的开心、痛苦、无奈、折磨。其实,归根结底,这一切的一切,还是由自私的念头产生的!如果我们一直活在仇恨里,那就注定会很辛苦。不如把那些自私的念头和仇恨都抛掉吧,这在给自己减轻负担的同时,也给了别人光明。
【事典】
晋文公刚刚开始执政的时候,晋惠公在位时留下的旧臣元老吕省、郄芮担心自己的权势和利益会遭到晋文帝的迫害,所以谋划放火烧掉他的宫室,将晋文公置于死地。
晋文公原先的仇敌寺人披知道了这个阴谋后,为了在晋文公那谋得一官半职,想将这个阴谋告诉给晋文公,三番五次要求会见晋文公。
晋文公想起了以前的恩恩怨怨:当初,这个人曾两次追杀我,害得我有家难回,像一个丧家犬,现在我掌权了,他又想起巴结我来了,所以坚决不予接见。
寺人披见此,只好写了张纸条让人传给晋文公说:“我当时是奉命行事,是迫不得已。您大人有大量,想当初,齐桓公被管仲暗箭相击,差点丢了性命,但齐桓公为了成就霸业,能够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才有了后来的兴旺发达,您应该从长计议,不计较以前的恩怨。”
晋文公考虑再三,还是接见了这位仇人。寺人披就将吕省、郄芮谋反一事告诉给了晋文公,晋文公一听出了一脑门子的冷汗,幸亏及时采取措施,才粉碎了吕省、郄芮二人的阴谋,避免了一场宫廷骚乱,不然,半夜里自己就被烤成乳猪了……
吕省、郄芮二人阴谋难产,两人逃出晋国,后来被秦穆公抓住杀了。但是,他们的党徒甚多,二人被杀后,这些党徒们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哪一天会遭遇杀身之祸,于是,处于个人安危的考虑,处处与晋文公作对,晋国的安全受到很大威胁。
晋文公没想到自己刚刚执掌国家政权,就遇上了这么多的麻烦事,真是伤透了脑筋。为了稳定国家政治局面,晋文公决定封赏天下功臣,对于朝廷遗老采取了宽宏大量的做法,但是这些遗老怕晋文公会报复他们,谁都不敢出来。
此时,有个名叫头须的小吏想要加封晋爵,要求求见晋文公。此人曾经背叛过晋文公,当晋文公听到这个人时,本来不想见他,但为了稳定局面,最后还是接见了他。
头须不慌不忙地说:“我虽然曾经得罪过您,但是我还是希望您能网开一面,能为我安排个重要官位,朝廷的元老旧臣之所以不敢出来做官,就是因为他们的顾虑太多,如果您能重用我这样的大罪人,他们都会知道您不念旧恶,就会打消顾虑,全心为国家效力了。”
晋文公想了想,觉得头须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托言要巡视城防,让头须来为自己驾车,在大街上招摇过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吕省、郄芮的党徒们见头须这样的仇人都被晋文公重用了,他们这些人也定会有好日子过了,所以也就纷纷出来为国效力。这样一来,混乱的政治局面得以安定,政权得以平稳交替。
【事典启悟】
人与人之间的仇怨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私念引起的,因为别人以前损害过你的利益,让你无法容忍,仇恨就这样产生了,以此开始,仇恨产生更多的仇恨,冤冤相报,没有终结。“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呢?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疯狂的结果是自我毁灭。只有消除私念,你宽恕了别人,你的怨恨、责怪、愤怒才会相继消失。
64有时“霹雳手段”胜过“菩萨心肠”
【原文】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
【译文】
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
【释义】
对人宽容恭敬是好的,但也不能事事宽容,处处原谅。当敬则敬,当罚则罚,有时候一些“霹雳手段”的使用更能显出一个人的“菩萨心肠”。当然,人和人不一样,所以针对不同的人,方法也不同,如若紧守教条,迂腐刻板,则往往谋事不成。
【事典】
马谡是“马氏五常”之一,被后世评为赵括式的人物。其才华深得诸葛亮的赏识,虽然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也没能减弱诸葛亮对马谡的器重。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了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在北伐过程中,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意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只好任命他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马谡一一答应。
但是,等到达街亭后,马谡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滋生出了骄傲轻敌的情绪,没与他人商量就将大批人马部署在了离水源较远的街亭山上。
他的这一做法遭到了副将王平的反对,理由是街亭既没有运输粮食的通道,也没有可以饮用的水源,如果魏国的军队突然将街亭包围住,将粮道和水源完全切断,蜀军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他反复劝说马谡遵照约定,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马谡根本没有将王平的劝告放在心上,反而自以为是地反驳道:“谁都知道我马谡通晓兵法,连丞相都要敬我三分,而你王平又知道多少兵法知识?我将人马布置在山上,为的就是将全军将士放置在没有退路的环境中,这叫置死地而后生,这样才能激发全军打胜仗。”
王平还是很担心地提醒说:“这样布兵确实很危险。”
马谡见王平还提出反对主张,就没有好气地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跟你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你最好不要多事。”
最后王平义正词严地劝告马谡说:“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
马谡依然我行我素,执意将人马部署在了山上。
魏军得知马谡舍水上山这一布兵后,知道蜀军必败无疑,就立即挥兵切断蜀军的水源、军粮供应,将蜀军围困在山上,然后放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陷入了一片混乱中。魏国军队乘势进攻,蜀军战败,马谡失守街亭,被迫退回汉中。
诸葛亮在得知这一战败消息后,痛心疾首,深有悔悟地说,用马谡真是严重失误!为了严肃军纪,以儆效尤,诸葛亮忍痛割爱,不得不将马谡按照军规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临刑前,马谡潸然泪下地对诸葛亮说:“丞相待我就像自己的孩子,百般亲切,我待丞相就像是我的父亲,百般尊敬。这次我不听你的调度,违背军规,给蜀军带来重大损失。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维护军纪的尊严,我罪有应得,无怨无悔。我只是不放心我一家妻儿老小,恳望丞相能帮我照料,我死得也就放心了。”
诸葛亮看着自己十分器重的爱将将要被推向刑场,心里百感交集,老泪纵横;但若看在感情的分上免他死罪,又有背军法,人心不服,更无法实现他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最后,诸葛亮不得不强忍着悲痛,挥泪将马谡斩首了,这使得全军受到了教育,没有谁再敢在军法面前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
诸葛亮拭干眼泪后,又向全军郑重宣布,因自己用人不当,理应受到惩罚,一品丞相降格为三品右将军,以赢取民心。
【事典启悟】
对部下里的爱将除了讲宽容仁爱之外,还要讲严明的纪律,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也是一个团队和组织的保障,为了维护整体利益,有的时候还就得用一些狠辣的手段。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倘若主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或许他可以逃过一死。而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杀马谡来对全军起到威慑作用。
65诤谏比恭敬更能让人改过
【原文】
敬无助于劝善,诤堪教矣。
【译文】
恭敬对劝人采取好的措施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释义】
臣子对君主既要忠诚、恭敬、谨慎、尽力、务实,同时,对君主的不义之举又要开导、规劝、诤谏、拒从,这样做了,就能成为一个尽职尽责的臣子了。
【事典】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赵孝成王继承了赵国的王位。因年幼,于是由赵太后执政。此时的赵国,新旧更替,动荡不安;野心勃勃的秦国乘机发兵进攻赵国,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拒秦,赵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
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最受赵太后的宠爱,太后舍不得让他去当人质,不肯答应这一条件,齐国也就不肯发兵。大臣们见国家情况十分危急,纷纷进行劝说赵太后。赵太后态度坚定地说:“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我就要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
左师触詟见没有一个人能说动太后,就自告奋勇想尝试尝试。他慢慢地小跑着来到宫中太后跟前,见太后一脸怒色,就没有直接提人质的问题,先是谢罪说:“我很久没来看望太后了,怕您玉体欠安,所以想来见见您。”然后又随便问问饮食和起居情况,闲谈些家常琐事,暗示赵太后现已年老体衰,为世不久,从而为下文提出的“一旦山陵崩”之后的长远打算做铺垫。
见太后的怒色渐渐有所缓解,机智的触詟才慢慢向正题上引:借口为自己心爱的小儿子苏祺求情,希望在自己还没死之前能让儿子充当一名卫士,以保卫王宫。还说“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由于这些家常话很合赵太后的心意,所以,赵太后不解地问道:“你们男人也疼爱最小的儿子吗?”触詟趁机进一步反激赵太后说:“比起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呢。”这诱使赵太后说出了真心话:“胡说,哪能比得上女人!”
由于触詟处处体贴赵太后爱幼子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得赵太后在这一点上同自己有了共同语言,甚至把自己当做了她的知音。触詟循循善诱地说:“父母越是疼爱儿子,那么为他的将来打算得也越长远。”
这个时候的谈话气氛虽然很融洽,话题也慢慢地转移到了为子女作长远打算的问题上了,但触詟并不急于把话挑明,而是委婉地启发赵太后:“从现在算起上数三代,赵王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在位的吗?”太后说:“没有。”
为何会这样呢?触詟作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分析:“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
此时,在这铁的事实面前,应该是火候到了。于是,触詟水到渠成地直接指出太后溺爱长安君的错误之处:“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赏赐他许多国家重器,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那么,长安君凭什么保持在赵国的地位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这番话说到了点子上,真正起到了药到病除的作用,把赵太后说得口服心服。赵太后终于醒悟,说:“是啊,随便你派他做什么吧。”
于是触詟下令为长安君备齐一百乘车辆,让他去齐国做人质。齐国这才派出救兵,秦国军队便撤退了。
【事典启悟】
赵太后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面对此情此景,深谙说话艺术的左师触詟并没有一味地犯颜直谏,批逆龙鳞,而是察言观色,步步诱导,旁敲侧击,明之以实,晓之以理,不知不觉之中,太后怒气全消,翻然悔悟,明白了国君和居高位的执政者应该让自己的子女去为国家建功立业的道理,就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触詟成功说服赵太后的故事,告诉人们诤谏比一味的恭敬更能让人发现自身的错误,采取正确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