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夏,前卫制药所搬迁到武乡后,根据武乡东部有山有草、便于放养的自然条件,卫生材料厂决定成立组建畜牧场,于是买来40多头奶牛,畜牧场设在枣窳坪,由宣心愚任场主任,职工10人,村里人都叫花牛厂,厂部设在马虎全家。不久,开始生产牛奶,畜牧场又叫奶牛场。生产牛奶全部供给野战医院重伤病员。1940年底,野战卫生部与一二九师卫生部合并,合编工作会议上,决定野战卫生材料厂成立5个分厂,牛奶场改为食品厂,厂长仍为宣心愚,除生产牛奶外,又增加了养蜂,生产蜂蜜。1941年春,日军“扫荡”武乡,厂子受到破坏,有37头奶牛被敌人抢走,造成很大损失,为更加隐蔽,又将工厂搬迁到岭则村,厂部住史二孩家。同志们想方设法增加生产,在牛奶减少的情况下,用蜂蜜、甘草、牛奶等作成饼干和小糕点,继续供给野战医院,满足了伤病员的需要。
1941年10月,实行精简,野战卫生材料厂将下设的5个分厂改编为制药所、绷带材料所、制造所三个生产单位,食品厂撤销厂建制,归制药所领导。12月份,又将绷带材料所与制造所合并。厂长宣心愚调任制造所所长,设在温庄,所长是宣心愚,主要生产酒精、玻璃、绷带材料等。1942年4月,为适应战争形势,撤销两个所的编制,制造所迁至烟里村并入总厂,各生产组有厂部直接领导。食品厂降为生产组,继续在岭则村生产。1944年春,迁至龙洞沟。
(第二十八节) 野战卫生材料厂酒精分厂驻地——温庄村
1941年春,为解决野战医院消毒所需酒精,卫生材料厂在温庄村组建了酒精分厂,由王永昌任厂长。厂部住安云井家,厂房在酒坊院,职工7人,在部队中挑选了曾经有过酿造经验的人来当工人。采用传统发酵工艺,包括原料粉碎、温水拌料、高温蒸煮、糖化、发酵和蒸馏产酒几个工序,每个工序又各有不同的方法。用农村的大铁锅、瓮、缸等工具,来进行生产。一开始主要生产酒精,后来,为改善部队生活,也生产了白酒、醋、酱等食品。
不久又根据纺织厂、印染厂和卫生材料厂的要求,开始生产淀粉,工厂利用当地盛产的玉米、山药蛋为原料,经过调浆、加水搅拌、糖化等,淀粉生产成功后,不仅为制药厂提供了原料,药物片剂的压制成型等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而且也为八路军后勤各工厂提供了方便,调制印花浆、纺织品上浆、纸张上胶等都广泛运用。
1941年10月,根据野战卫生材料厂指示,将下设的5个分厂改编为制药所、绷带材料所、制造所3个生产单位,酒精分厂与玻璃分厂合并为制造所。两厂合并为制造所后,酒精分厂改为生产组,继续在温庄村坚持生产。1942年4月,合并回总厂。
(第二十九节) 三专署新华工厂驻地——圪老湾村
太行第三专署成立后,非常重视根据地的生产运动,当时由于工业品得不到适当供应,根据地在经济上摆脱不掉对敌占城市的依附关系,那就无法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自给自足的经济便无法建成。因此,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三专署在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建立了各种小型工场和作坊,以解决军民对工业品的需求。
1941年后,根据地不仅遭到日伪“扫荡”的摧残,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接踵而来,人祸、天灾,使得根据地的困难越来越大,斗争越来越艰苦。再加上河北、河南平原地区的灾民大量涌入,三专署所辖区域更加困难。为此,三专署扩大工业生产规模,一方面安置灾民就业,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也保障根据地军需民用。三专署在武乡就成立了纺织厂、肥皂厂、织袜厂、造纸厂、毡帽厂、皮革厂、草帽厂、卷烟厂、编织厂、织鞋厂等几十个小型企业,为适应战争时期的生存环境,工厂都很简便,产品单一,这些小厂分散在偏僻山庄,规模小、设备少,坚壁清野容易(两个小时即可埋藏完毕)。敌人来了,工人结队上山打游击,敌军撤走,马上返回村里来搞生产。对于敌人来说,兵力集中没有像样的攻击目标,分兵作战又难于发挥军事优势。这就大为减少了工厂遭受进攻的机会,也减少了遭受破坏的可能,而且为防止敌人破坏,也常常挪动地方,不长时间换一个村庄,让敌人刚刚得到情报,组织兵力去“围剿”,去了却什么也找不到。这就是分散生产优点。
1944年以后,根据生产形势和物资供应需要,三专署决定将几个工厂合并,组建了新华工厂,设在圪老湾的戏台上,除在圪老湾集中生产外,同时也管理其他分散的小厂。1946年,工厂归武乡县管理,坚持生产,保障当地生活需求,直到1949年,大部工人调到太原、榆次等地参与了接管工作,新华工厂停业。
(第三十节) 卫生部野战医院驻地——土河、刀把嘴、石门、土河坪村
前总卫生部野战医院,于1939年7月跟随八路军总部机关来到武乡。
总部野战医院设在土河村真如寺南殿,有100多名伤病员,都是各战斗部队送来需要住院治疗或施行手术的重病号。这所设在农民家里的医院,条件是非常简陋的,它没有正规的病床、病房和手术室。医务人员都住在老乡家。德国医生米勒来到这里,成为野战医院的大夫,有一天,卫生学校的一名学员,因在抢救伤员时不幸摔伤,膀胱肿胀,解不出小便,十分痛苦,医院请米勒诊治。米勒仔细检查后确诊是尿道断裂,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即时采用肛门后侧切开术,把断裂的尿道缝合起来。几天后病人就治愈出院了。这是米勒在太行山区施行的第一例手术,也使他的高超技术在土河村引起的轰动,人们很快便知道了八路军中有一位外国神医。前来求医的人蜂拥而至,他除了在医院为伤病员治疗外,村里的农民有病时,都来找他,甚至妇女生孩子,也请他接生。无论是刮风下雨,或是半夜三更,米勒总是不辞辛苦,对群众找他看病有求必应。
1940年春,医院搬到刀把嘴村,卫生部部长孙仪之经常跟随医院行动,医院机关住在韩玉堂家。手术室在韩家祠堂。每当战斗打响,大量伤兵抬到医院来时,医生、护士忙得不可开交,孙部长也亲自做手术治病。
这里的群众以前基本上不看病,生了病就是求神拜药,孩子生了病就念“天皇皇地皇皇,俺家有个夜哭郎”。野战医院来到这里后,得知这一情况,经常到群众中宣传卫生知识,一方面大力宣传破除封建迷信,另一方面用生动的事例教育群众。群众生病,医院就主动帮助他们治疗。
关家垴战斗前夕,野战医院迁到石门村的清泉寺,手术室设在郝法旺家正房。战斗打响后,抬来的伤员难以计数。不仅整个寺庙住满了,而且村里的百姓家也住了许多,各家各户把所有的门板、木板、家具、木块等都拿出来,院内院外支起满满的床铺。有时床铺紧缺不够用,还把男女分开,调整村民和士兵住到一块儿。
医院刚刚住进石门村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到了大冬天士兵们仍然穿着草鞋,身着破旧单薄衣服,每天三顿饭吃的是高粱煳渣渣、黑豆瓣、豆米糁糁,面对他们的艰苦生活,村民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纷纷拿出自己并不宽裕的粮食送给医护人员,有时医院领导不允许随便收取群众的东西,他们就把手揣的窝窝头,偷偷装进小战士和伤病员的衣袋里。医院进村的第二年春季,部队开始开展“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让士兵抽空闲时间到山上开荒种地。
医院在该村驻扎近一年多时间,中间有时因战争需要也分组到前线去实施救治,大部分时间是长驻在这里,后又转移到土河坪村,驻扎在村西的关帝庙与财神庙。
(第三十一节) 一二九师野战医院驻地——禄村、青草烟、左会村
1940年5月,一二九师刘伯承、邓小平首长决定对白晋铁路进行大破袭,为加强后勤保障,将师野战医院迁到武乡县禄村,院长朱琏,医院驻扎在佛爷庙及戏台上,手术室住在张焕新家。医院驻扎后立即进行医疗救护准备,白晋线战役打响后,不断有伤病员抬来,由于人员太多,住宿很紧张。医院除手术室外,全部借住民房,伤员经过治疗后都安置在老百姓家里,当地群众都分外热爱这些抗日的八路军伤病员,都想尽一切办法把最好的房屋空出让给伤病员,困难留给自己。由于医院医护人员人手不足,村里的妇女们主动担当起编外护士,她们不仅洗绷带、清理医疗器械,而且也学会了换药、护理伤员。野战医院的医务人员在这里住久了,与村里老百姓打成一片,不仅免费为群众治病,还经常到群众中宣传卫生医药知识。针对许多群众受传统封建迷信影响的实际,一方面大力宣传破除封建迷信,一方面用生动的实际事例教育群众。直到百团大战打响后,野战医院撤离。
1940年秋,正是百团大战的第三阶段,日军在我八路军的打击下,组织了大规模的报复“扫荡”,特别是太行山区成为日军报复的重点。为了疏散隐蔽,也为了更好地为战地服务,一二九师野战医院又转移来到武乡,驻扎在青草烟村村公所,伤兵员分别住在青草烟、黄背脚、小中脚等自然村里。此时正值关家垴战斗激烈进行,医院送来了大批伤员,医护人员在这里积极治疗。为解决缺医少药的现象,村里老百姓主动上山采来草药,全部支持了医院。医院有位战俘山田一郎原来是日本华北派遣陆军军医中尉,被八路军俘虏后,经教育参加了觉醒联盟和八路军,但是心里却没有放弃逃跑的计划。在这里他患了伤寒病,当时这种病是很难治愈的,刘伯承师长得到这一消息,专门赶来看望他,并嘱咐要用最好的药来为他治疗,山田一郎病好以后,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彻底打消了逃跑的念头,积极投身抗日,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坚强的反战勇士。
1940年底,野战卫生部与一二九师卫生部合并,师野战医院也编为八路军总部野战卫生部医院。1941年又在左会村长期驻扎,院部领导与医生住在碾圪嘴申晋祥家,手术室设在申道存家。后因战争需要迁往辽县(今左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