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圣门求学
灵儿听到是娘在叫自己,惊喜般醒来。见父亲也在床前,那心情旁人是无法理解,灵儿激动得哭了。“爸爸回来啦。”灵儿兴奋的说道。
顺青带着同情的语气说道:“灵儿,是爸爸回来了。天都黑了,还没有吃中午饭,让你受苦了。天寒地冻你怎么跑去割猪草,你没看见叔叔婆婆他们。”
灵儿把割猪草,怎样摔跟斗,二姑帮着拾菜叶......从头至尾说了一遍。
唉!叹了一口气,“你叔叔他们碾米过年,鸡,鹅,鸭自养成群。哪里多一个侄子吃一顿。”顺清说道。
素娘道:“不要说了,我买了八两肉,一斤粉丝,一把双斤面条大年初一吃。我们今年苦一点,将就把年度过去。虽然没有大鱼大肉,还是高高兴兴吃一个团年宴。”
青龙弯这户四壁漏风的人家,大年三十晚没有放鞭炮,也没有挂对联,也没有雄鸡刀头,净酒,信香,红烛,纸钱敬菩萨。只有一盏菜油里面放着一根灯芯,灯光暗淡。桌上一碗青菜粉丝汤,一盘回锅肉,一小盘辣酱。灵儿吃得很欢,也许很久没吃过肉了,一张小嘴辣得赤红,口里辣得唏唏不停的叫,站在板凳上一边唏唏的叫一边拈肉,一边喊道:“爸爸,娘,快拈肉吃。”顺青,素娘看见灵儿吃得高兴,夫妇觉得又搞笑有心酸,都没有拈肉吃,只吃了些青菜粉丝。正是:积雪千山除夕晚,厨房冷落无吹烟。富有余钱春圆满,贫家只好度残年。
灵儿的吃相不雅,欢乐的搞笑给几间茅屋带来几分春色。
出了元霄,顺青干起半农半经商的老本行。素娘也拼命奔波,几个乡市轮流赶。上午卖盐,下午种菜圆蒲,操劳家务。
顺青在贤妻的内助下,粮食有余,经济宽裕。素娘对顺青说道:“灵儿已经九岁了,应该送他上学,求点知识,不能像父母都是黑眼睛。”
顺青道:“我也是怎么想,子不学父之过。古人常说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不说做官,自己搞点生意写算不求人。我想过了,吴保长是地方上的大户,也是人口大家庭。他的侄儿、侄女和自己的儿女八个,专请教书先生杨老师做家教。其他邻居也有几个孩子在那里付学,不过吴保长收点房租费。”
素娘道:“收多收少无所未,只要人家同意。”
顺青翻了一下黄历,找一个天成黄道吉日。顺青备了两份薄礼,表示意思。顺青走进吴家,正好吴保长在家。吴保长是一个义气中人,热情接待。果然是大家风范,书香世家,几个公子哥有的拿烟,有的端坐凳,有的泡茶跟贫家小户不同,说话雅致,礼貌有序,“杨叔叔”前,“杨叔叔”后。顺青叹了一口气,书香门第就是不一样。
吴保长道:“令郎今年多大了。”
顺青道:“五月已满九岁了。”
吴保长道:“该上学了。”
顺青说道:“我今天来正为了此事。”说着便拿出一份礼品,是两把双斤一把的烟叶,一坛卢州老窖。
吴保长一见,心里愈快,嘴里不住的说道:“杨兄你是在做什么,你来玩我高兴。你这样做就见外了。”
原来吴保长是一个老烟锅,又是一个酒厂子。这两样东西真是投其所好,嘴里却推托,心里却乱了方寸。
顺青说道:“我想把灵儿寄在贵府付学,房金该多少付多少。”
吴保长不假思索回道:“灵儿上学的事,房租我不会收你的,只是杨老师肯不肯收就是灵儿是他的造化。不凑巧的是杨老师昨天回家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来。”
顺青叹道:“师徒如此无缘。”
突然,吴小姐叫道:“杨老师好!”
吴保长听到,“咿”吃惊的说道:“师徒无缘中有缘。”
这时杨老师已进吴府。顺青,吴保长站起来打招呼:“杨老师好,请坐。”自有几位公子哥给先生拿烟,泡茶。等杨老师烟抽好了,品过茶。顺青才婉转的问道:“尊师还招收圣门弟子不。”
杨老师缓缓的说道:“在招一二个学生我还有能力教养,但我有一个怪脾气,看学子有几分聪明我收几分钱,是十分聪明的只收一份钱。”
二,保长推荐
这下吴保长插上嘴了,把个灵儿说得天花乱坠,是如此如此的相貌,又是如此如此的聪明;总而言之,就是撮合他们师徒缘。
杨老师道:“这样吧,明天辰时初刻我到门前接你们;来时令郎在前,家长在后保持十丈远的距离。我要跟子弟说两句话,如不是所说那样,就不用进校门。我平生最恨骗子。”
顺青听了杨老师这么一说,心里凉了一大半,连送礼都不敢拿出来了。杨老师忙着备课去了。顺青没想道文质彬彬的杨老师脾气如此古怪。吴保道:“你把礼品先放在我这里,等明天灵儿应试了在说。”
顺青道:“也只好如此了。”第二天,顺青送孩子应学,照杨老师吩咐,远远掉在灵儿后面。灵儿天生胆大,一个人走在前面。直走到吴家大院的晒坝里。这晒坝要比保长的坐房低得多,要上十八个石梯才到屋檐下。灵儿虽然胆大,没有去过的人家总是有点惧生,便在石梯上要时回头望望父亲,一步一梯的慢爬,看见父亲到了晒坝里。灵儿才上檐梯,抬头看见一位慈祥的中老年人,灵儿心里知道,这位老人应该是父亲说的杨老师。那老人道:“灵儿,你从下面一梯一梯上来,包括檐梯在内,一共是多少梯?”
灵儿虽然走得慢,根本没去数;又是第一次到保长家作小客人,怎么知道多少梯。杨老师并非想难倒灵儿,给灵儿足够的时间去数。没上过学的孩子一次数清这十八个石梯,也是有天份的孩子。
杨老师等待灵儿的回答,可是灵儿没有回答到杨老师的理想,倒是反问一句难题:“老师!你眼皮上的倢毛时时刻刻都能看见,到底有多少根?”
杨老师笑了笑,又道:“灵儿高步玉赡宫。”
灵儿续了一句:“只爱功名不贪钱。”
顺青已上石梯,说道:“不可以跟老师斗嘴。”
杨老师很高兴的说道:“这个子弟我收定了。”他又拱手向顺青说道:“兄弟,你为杨氏宗族生了一个好后代。”
顺青也高兴,灵儿还不跪拜尊师。杨老师急道:“慢,这样吧!灵儿今天就可以旁学,等我给他择一个吉日,先拜孔圣正式入学。
话说灵儿每天不迟到不早退,按时上学。毕竟灵儿没有正式上学,那时私教老师很累,收的学子有大有小,有先有后,课本也不一样。启蒙是三字经,四字经,从简到繁。女孩子读的是女儿经。老师要一个一个的教,一个先生教十个学生,也要四五个学生同课本的学子。灵儿还没有正式入学,就和另外两个本年正月才入圣门的学子坐在一起,这两个不是吴家子弟,是外来付读的。三字经刚学完,现在开始教四字经。杨老师把一本钢印的刻板四字经给灵儿临时用,说道:“灵儿你刚来,我教一句,你跟着读一句,一定要看着字。不要读望天书,学习要有三得;读得,背得,写得,当前才进校门只要求这三点。还要懂得每个字的用意。有的一字多音;有的多字一音。现在我就读前面四句,你们跟着读,‘癯子跑趟,驼子打枪,调羹碗盏,叮叮噹噹’。今天就教这么多,等你们读熟并且能背诵了我才给你们讲每个字的含义,你们读吧。“杨老师又走到吴小姐面前问道:”月寒,你把女儿经背诵一遍给为师听。”
吴月寒道:“好吧!女儿家,女儿家,专心专意孝爹妈......”
且不说杨老师教学心苦,光阴阠速。早到第二年正元宵佳节,顺青带着灵儿给杨老师拜年,正好吴保长也带着儿女,侄子们给老师拜年。杨老师热情的接待他们到客厅品茶聊天。杨老师问顺青说道:“灵儿起有学名没有?”
顺青道:“他婆婆给他起名秀忠。”
杨老师道:“好啊,名不贵而身贵。秀丽忠厚,为人之道也。灵儿你来见过伯娘,哥哥,姐姐,嫂嫂。”灵儿一个个叫,叫得很甜。伯娘,姐姐,哥哥,嫂嫂无一个不喜欢灵儿。当然,杨老师也不例外。
顺青父子谢过杨老师告辞回去,吴保长也辞谢先生领着孩子们回家。杨老师送他们半里路远,对顺青说道:“农历十八正式开学,秀忠来给夫子上一柱香,就正式入门了。”
保长,顺青都道:“杨老师请回了。”
在回转的路上,顺青想把敬师酒办在保长家里,又怕打扰人家。不过,顺青还是说出口了:“保长兄,灵儿的敬师酒要打扰你了。”
吴保长却满口答应说道:“杨兄你什么也不要买,你只管带着灵儿来敬师就是。”这出乎顺青意料的喜讯。话又说回来,不是吴保长钱多跳疯,其他付学的吴保长没贴一分钱,反而收够了他们的房租。那是因为吴保长太爱灵儿了,还有另外一重原因:“大小姐吴月寒比灵儿大两岁,年龄相差不是太远,做好未来的打算。”
正月十八,顺青三爷娘挑一担都是油,盐,菜米,肉,两坛酒到保长家里去。吴保长看见顺青三爷娘都来了,便和夫人一起热情接待。他们见顺青担着酒肉盐米,吴保长说道:“杨兄,你知道吗,你太见外了。上前天我是怎么给你说的?叫你油,盐,柴,米,菜都不要买,带点香烛给夫子上香就行了。
顺青道:“少礼,少礼,给吴兄曾加麻烦了。”灵儿自有同学们接去玩去了。也不知怎么回事,灵儿给万姓有缘,不管是男女老幼,人见人爱。保长把顺青接进屋里,保长拿一把烟叶叫道:“杨兄卷烟抽。”他又泡了一钟浓茶。
顺青正在卷烟叶,孩子们高喊老师来了。顺青,保长出门迎接杨先生。三人进入客厅分宾主而坐。顺青要进厨房忙活,保长不许说道:“杨兄陪杨老师喝茶,我去安排。”保长叫弟弟吴中有宰一只雄鸡,一只老肥鸭。保长叫哥哥去街上去买作料,配菜。四个女人下厨烧菜煮饭。保长叫夫人赵雪园磨一升黄豆的豆腐。杨老师忙站起来说道:“不用了,不用了。我们是孔圣门生,孔夫子在世不吃豆腐,这代斯文始祖很奇怪豆腐的来源,‘豆渣那么多,豆腐也那么多,这完全是无中生有。’”
三,尊师典故
在饮宴中,吴保长是灵儿的媒介人,开口说道:“顺青你该跟杨老师写一个合约。”
,杨老师道:“合约就勉了,我说过,学子十分聪明收一分学费。杨秀忠是我满意的学生,不负前约,一斗大米一年。”
吃过中午饭,杨老师说道:“吉时已到正式开学,灵儿是新收弟子先来拜过圣祖,上三柱香。”灵儿上前焚香扣拜,杨老师站在旁边说道:“弟子杨文昭甲寅岁正月十八日,新收弟子杨秀忠叩拜圣祖门下,望圣祖护佑成全秀忠学业。”其余学生一一拜过夫子。杨老师的确是一个好先生,他的教学与众不同,他是清朝到民国过度时期的人。有一套封建文明礼教,更有一套时代教学,百姓们说是教洋书,也就是阿拉伯数字学。
在这里不论一代文豪的才华,且说杨秀忠学习专心,这学习专心当然也是一种天份。最惊人的是秀忠的记忆力。过目不忘,听后不忘。灵儿的小名也是来至他的记忆力。杨老师常常叹息,这样说了一句话:“神童无厚福。”凡是像杨老师这样博学多才的人,都爱看古书,奇书,胸中知识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三教九流也不离外。杨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对相术虽不精通,略懂一二。杨秀忠生得太英俊,娥月眉和下吻却是女人相。就是说地库不宽大,晚福难享。但又生得头平脚方顶天立地的贵相,身面文秀。只是眼睛里屏射寒光,杀气惊人,使人望而生畏。不管这么说,杨老师还是最心爱秀忠。
有一天,吴家晒坝里晒满了丫枝柴。教室门前也铺满了,东家忙不过来收拾。杨老师叫学生帮忙,每人一丫两丫的帮助拖成一堆,等东家自个拴捆。当然这些孩还梦不知天,哪里是干过活的人,搞得一团糟。
杨老师看见学生们不规范的干活,便说道::“乱七八糟,小同学做事没规栏。”
秀忠听了,随口答道:“颠三倒四,老先生说话无段章。”杨秀忠为了对上老师的上联,无奈对上了大逆不道的下联。其实杨老师说话果断,并非颠三倒四。只不过是这副下联必须要的配语。杨老师没有生气,心里更爱秀忠。作为师尊还是很严肃的,说道:“杨秀忠,对联你是跟谁学的。”
秀忠低着头说道:“对不起,杨秀忠仵逆师尊。”
杨老师道:“秀忠,你的智慧老师不否定。但在社会上,说话有很多忌讳,尖酸刻薄的言词少用。每说一句话,出口难收。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也可以害死人,也可以救人一命。杨老师边说边拾一枝桉树叶垫坐,说道:“秀忠你也坐下,叫同学们都过来坐下休息一会儿,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秀忠高兴得差点跳起来,大叫道:“同学们快过来,听老师讲故事。”大多数同学还有点好奇,什么叫故事。都围了过来蹲在老师面前,静静等待老师讲故事。
杨老师缓缓说道:“从前有一个砍柴卖的樵夫,热天进山把枯树锯成二三尺长的短圆木搬运回家堆起来。到了冬天,用斧头劈成块子柴,再收捆担到城里去卖,这就是他的养家职业。有一个冬天,天气暖和,樵夫忙着劈柴。邻居几个小孩好奇,围着看他劈柴,不料飞来横祸。原来斧柄松动,樵夫用力过猛,斧头从斧柄上滑脱飞了出去,不偏不倚撞在一个小孩头上,当场死亡。小孩的父母气急了,把樵夫打得半死,还要词讼公堂,词章做得很死。其中有一句,‘故意用斧伤人’。写诉状师又亲眼目睹事情的经过,受害家正在气头上,根本不听解释,务必要写成死状。状师情处两难,收了东家的诉状费,官司又要使东家满意。那么,东家满意了,必然害死樵夫。状师为了两个词讼费,闷着良心背血债,他决不干这种事。
诉状师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词中用了一句,“故意用斧伤人”。东家虽能识几个字,以为“故意用斧伤人”这句用得满好。东家看了词讼后很是满意,收起来准备上堂诉告。状师问了一句:什么时候公堂对簿。
受害东家道:“今天已晚,明天去。”状师回家,特意找了一位朋友帮忙,在朋友耳边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就行了,诉讼费我给你一半。
第二天,受害家属扭着当事人要到公堂辩理。当事人说道:“我和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我只是误伤,人死不能复生,我承担你的抚养费还不行吗,何必做成官司打。”
受害方的父亲说道:“你到说得轻松,人被你害死了,不是几个钱的事情。”双方挣值不下,都愿意见官,得一个公道说法。
二人各怀心事,兴匆匆的往县里走。走到一个三岔路口,从另一条路来了一个中年秀士合成三人一路。想不到三个人三样心思都围绕一个轴心,那就是这场官司。三人默默走了几根田坎,还是那个中年秀士先开了口问道:‘两位大哥,我们都是同路有缘,为何都不吭声。’
走在中间的那个回道:‘大哥有所不知,我跟杀子仇人一路,有何话可说。’
那秀士奇怪道:‘即然有仇为何又一路行走,不怕他又行凶吗。’
前面那人说道:“我用斧头劈柴,一群孩子在那里围观,斧头从斧柄上滑掉,误伤了他的孩子至死,硬说是我故意伤害至死。”
四,一字千金
那秀士道:“你这个人实在可恶,害死了人命还狡辩。”又问中间那位说道:“大哥原来去是公堂对簿’我看此人生性狡诈,并非善类。”
大哥口诉还是状子,中间那位说道:“为了事情明白,写成诉状是最好不过。”
秀士道:“状子是否借我一观?”
那人将状子递与秀士。秀士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任还叠好还给苦主。秀士赞扬道:“好一个笔如刀剑的李状师,简直是杀人不见血。妙哉。”
二人到了衙门,苦主击鼓鸣冤。知县升堂,差夫把二人领大堂,原告苦主跪在左边,樵夫跪在右边。堂上周县令打起官腔问道:“堂下所跪何人,姓甚名谁,籍贯乡村地址,状告何人,口诉还是词讼所为何事一一道来。”
苦主道:“庶民乃石鼓乡,吴家村人氏,姓吴名福。今状告本村樵夫韩渊于冬月初九,在自己家中门前劈柴,村里几个孩子观看。韩渊故意用斧头将我儿子吴寿打伤至死,有词讼详细内容呈上。”
案差接过状纸呈与周县令,周县令看了一遍口诉与词讼都是相同,只是用斧伤人这一句只错了小半划,诉状上的用字出了头应该读“此字无法打出来”。也就滑的意思。那就是滑斧伤人,韩渊应该是斧柄未投牢固,用力过猛,斧头滑脱飞出去造成命案,只能说是误伤人命,词语是“故意滑斧伤人”故意二字是站不脚的。按大宋法典,冲军都够不上。周县令问被告人韩渊说道:“韩渊,你把事情的经过讲一遍。”
韩渊道:“是,草民把事发的经过从头至尾说一遍。草民韩渊出身樵夫,业无田土,每年向国家纳二两纹银樵木税,官山任我砍采;每年秋天要储存大量的枯树干木,以预备冬天的职业生计,只要有好天气,五更起早担柴赶集市,下午劈柴。在本年本月,也就是冬月初九日未牌时分,我吃过中午饭在门前晒坝里劈柴,张三,李四,赵五,孙六,吴二娃。几个孩子嬉闹围观,我在三打招呼,到别处去玩,小心柴木飞出伤人。没想到他们在一丈多远的距离,斧头用力过猛,从斧柄上滑脱飞出去正好撞在吴二娃头上,当场死亡。若有半句虚假任凭大老爷处置。”韩渊说一句,师爷写一句,师爷作完笔录递与县令。
周县令看了一遍将惊堂木压住笔录,怒道:“吴福,你知道欺官该如何惩罚。”
吴福道:“我这实话实说。”
县令道:“把状子给他自己看。”案头公差把状纸还给吴福。
吴福接过一看,都没有出差错,看到用斧伤人的一句;其中用字已经出头,显然是滑斧伤人,一份词讼全都变味了。
周县令笑道:“吴福,你有何话要说趁早,巫陷坐罪已经是上法典了,不是欺官的事那么简单。”吴福只得说出痛子心切,故意把词讼做死了。县令道即然是这样,念你伤子之情切,我法外开恩,巫陷坐罪可勉,以欺官论处。拖下去重打三十大板’行刑已毕。
县令道:“肇事人韩渊听判;
制曰;根据大宋法典,人命关天,杀人乃十恶不赦之罪。韩渊行使自家本份职业生计,做工劈柴不聊斧柄分离,斧头飞出伤人至死。虽是无心,有不详查工具隐患过失之罪,监禁三个月,陪赏受害方纹银二十两,抚恤受害之灵魂,安慰受害之父母。五日为限,不得有误,
年月日。”
杨老师说到这里亭了下来。又说道:“同学们读书虽用意,一字值千金。我在给同学们讲一个文侠故事。故事情节我就不必细说,我把仅要的几句讲给同学们听。
从前有一个穷秀才姓宋,是一个出了名的官司客。他有一个外号叫‘宋光棍’。爱打抱不平,只要遇上不公不法的事情,便帮人写状子打官司。当然要收文墨费,久而久之到成了他职业。有一天,宋光棍在江边乘船,光棍先在船上坐着等船行。他看见岸边几条汉子推着一个打得半死的少年人,捆绑得十分结实,不过只有十四五岁青年人推上船来。光棍问道:“出什么事了?”
船上有人认得,说道:“这不是小偷胡四吗,这个娃儿啥都好,就是贯偷改不了。”
又一个老头说道:“他不偷又做什么,没田没土,还有一个双目失明的瞎子妈。这个娃儿又可怜又招人恨,他娘三十九岁生他,出生不到一年死去父亲,他母亲哭瞎了双眼。这个瞎子抱着刚学走路的胡四去长街乞讨度日,好得两家饭店老板好心,剩菜剩饭叫小二送给他母子二人吃,晚上摸到城皇里,用一张破被子度过了十个冬天。孩子大了,他瞎母也有考虑,长年乞讨也不是办法,应该立起一个门户,十年来得到善人们的施舍,有一些积蓄把茅屋补修好,断绝乞讨生涯。可是十一二岁的胡四求生计根本找不到门路,母子二人坐吃山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胡四开始小偷小摸,次后胆子越偷越大,开始撬墙钻屋。偷的都是良善之家,而是从前布施过他的恩人。大户家不敢偷,抓住会吃官司。十里八里乡邻对他又恨又气又是可怜,可怜他是一个孝子,偷来养活他的瞎子妈,抓住了也没有给他计较过,打他一顿就放了。这次他惹错了人,偷到田老爷头上,肯定没有好果子吃。”
又一个中年男子说道:“我跟田老爷是邻居,半夜里听到打得哇哇大叫,说是抓到一个劫匪。弄不好告他一个抢劫罪,硬把胡四送上断头台。”宋光棍听得心惊肉跳,决定插手此案。光棍心里有了主意。光棍昨晚帮人作祭文,文房四宝都在随身布袋里。为了方便,里面有一个小瓷瓶,瓷瓶里装有是磨好的墨汁。光棍双手伸到布袋里做手脚,把塞瓷瓶口的棉团撕一点捏紧,醮上墨汁卡在小指甲缝里,一切就绪。
光棍让出坐位,站起来走到船头,挨着几个送匪的伙计。这些都是田家的男佣人,光棍故意问道:“此人绑得结实,一定做下弥天大罪。”
光棍对面坐着一个约五十岁左右的老头,衣着华贵,气势逼人,一望便知不是善良之辈。他接口道:“是一个撞门匠。”
光棍惊道:“年纪轻轻不学好,瘦母狗进厠所,找屎(死)。”只是这样见官口说无凭,诉状最好,至少有三五人印章为证。“
那老头很得意的拿出一封未封口的诉文,说道:“我这东西不是吃素的。”
光棍明白,这个少老头应该是田老爷,说道:“田老爷是否借我一观。”
田老爷乐意给光棍看,光棍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都没有可改的句子,看到其中最要紧的一句:“胡四明火执杖,大门而入。”光棍大喜暗道:天不容奸,小子幸好遇上我,合当命不该绝。用小指尖在“大”字上右边应了一下,大字变成“犬”字。光棍将文书叠好装进封里,任还递给田老爷,田老爷却宝贝似的装进内衣袋里。
后来到公堂对质,父母官见原告人口诉和状词不符合,讼词上分明是“明火执杖,犬门而入”。怎么说成入室抢劫,只不过小偷胆子大了点,打着火把,拿着木杖,撬了一个狗洞,从狗洞里钻进屋里。对于怎样的小偷处理还不够论罪,罚三十大板。至于田老爷打伤胡四,你负责把人医好,本官不追究你滥用私刑。不然,你私设公堂在前,欺骗本官在后,已经造成犯法。田老爷连声道:“是,是,谢谢父母官法外开恩。”
五,嫂弟戏智
杨老师又道:“同学们听懂故事的内容没有。”
同学们都摇摇头,是因为他们还是童年无知的时候,那懂社会治安。
杨老师理解说道:“以后你们会明白的。”
“老师,我......”
杨老师一看是秀忠,说道:“秀忠有话请说。”
秀忠说道:“老师讲的父母官,就像家庭的父母也样,养一群孩子,弟兄姐妹打架一样,弱一点的打不赢就告到父母跟前,父母教训强的来维护弱的。两个孩子在父母面前,就看谁的话编得圆,谁把话编圆了,谁就受到大人的保护;谁说不出话,就要挨打。”
杨老师笑道:“杨秀忠解释得妙极了。”
笔峰回转,时光流逝,早到端阳。杨老师放同学们休学一天,过好一年一度的粽籽节。秀忠很尊敬杨老师,忘不了跟老师送节。给老师送节本来是很高兴的事,秀忠却有点怕。其实秀忠从小没有怕过人,不知怎么回事被二嫂三嫂整怕了,特别是三嫂出身书香,年青貌美,才接婚两年,目前还不到二十岁,至今未有生育,给自己一样童心未泯,整起人来算是一流。其实说穿了,哥哥,姐姐,嫂嫂太喜欢这个五弟。哥哥姐姐喜欢归喜欢,嫂嫂就不同了。为了开心,常常恶作剧戏弄秀忠,等秀忠出了丑,便开怀大笑。秀忠总共老师家里去了三回,入学拜年一次,第二次是清明给老师和两个哥哥出去给祖墓挂阴纸,杨老师说是入川祖坟。杨家没有二杨姓,川中只有木易“杨”。姓杨的都是入川之祖的后人。杨老师对秀忠宠爱,叫他一起去上坟。杨老师对秀忠说道:“什么叫湖广上川当年清军入山海关的时候,张献忠也进入川中就是著名的‘刘贼洗川’,川中西南人口屠杀一空。后来清政府从外湖,广迁搬百姓入川安居乐业。”第三次是杨老师农忙插稻秧,就是这后两次秀忠被二嫂,三嫂戏弄怕了。秀忠随同大人到老师水田里去插秧,人小裤子被弄湿了。秀忠问道:“三哥,我的裤子湿透了,把你的找一条个给我洗一个澡。”
三哥回道:“我叫你不要下田,就帮你嫂子洗洗菜,跑跑路,收摆碗筷。你要下田,一身尽该希坭,好玩吧?”
秀忠道:“我怕二嫂,三嫂整我。”
三哥笑道:“五弟那么聪明,还是怕你两个嫂嫂,好了,叫你三嫂找一套给你换,把澡洗了。”
秀忠找到三嫂,说道:“三嫂,把三哥的衣裤找一套给我洗澡。”
三嫂嬉嬉的笑道:“五弟,你是男娃儿。洗澡不好点灯,你把水提到猪房里去洗。我把衣裤放在石墩上,洗好澡自己拿。”秀忠怕三嫂恶作剧,小心怡怡洗过澡,把衣服穿好。把洗澡帕扭干搭在猪圈的圈栏上,在将左脚伸到桶里,用洗澡的殘水里晃了几下,算是洗干净了。
秀忠用洗澡帕擦干,摸着提过鞋子,左脚往鞋子里一穿,脚露在鞋后跟外面在也穿不进去了。觉得不对劲,这不像是三哥的鞋子,用手一摸,是一双尖尖的女人鞋,知道着了三嫂的道。秀忠提着鞋子,赤着一双脚朝中堂跑去,一边跑一边叫:“三嫂,三嫂鞋子拿错了!”
帮着揷稻秧的临时工,吃过晚饭领了工钱各自回家去了。老师一家人和父亲在等自己一起吃饭,可以这样说,杨老师一家是何等的喜欢秀忠。杨老师正和杨顺清谈及秀忠是如何的聪慧。只见秀忠大喊大叫:“三嫂,三嫂,三哥的鞋子拿错了,是三嫂你的鞋子。”
秀忠来到中堂。哥哥,姐姐,嫂嫂哄堂大笑。两个嫂嫂咯咯笑得花枝招展,弯着腰回不过气来。
三嫂子俞水珠强忍住笑,说道:“五弟你干甚么提着女人鞋,还不快扔了,以后抓不到鱼吃。”秀忠忙扔掉三嫂的秀花鞋。秀忠才发现自己穿着女人的花睡衣花睡裤。
俞水珠看见笑道:“三弟几时变成了大姑娘,花衣花裤穿着很舒爽吧?”
秀忠听了嘿嘿笑道:“三嫂痛爱小弟,特赐凉衣穿上自是潇洒。”
秀忠想两个嫂嫂戏弄我,就是图的搞笑。我今天等你们笑一个够。秀忠把衣服牵又牵抖又抖,戏媱戏跩的走几下。又惹得她们大笑一场。
三哥杨秀庭怕把五弟哄哭,当着顺清叔叔的面不好收场,说道:“还不给五弟拿衣服来,你也太过分了。”
俞水珠懂得丈夫的意思,真要把五弟哄哭了,顺清叔叔的面上不好看,说道:“五弟大气,哪里计较这些玩笑。”边说边去拿衣服。
秀忠想这次给老师送节,我也要取笑三嫂一次。写了一副床头对联装在纸袋里封好放进礼包内。秀忠走进老师家门,不用说了;师母,哥哥,嫂嫂,四姐无一个不高兴热情。
三嫂俞水珠说道:“五弟来了吗,来得正好;蒸粽籽正缺一个添柴的,五弟到厨房添柴烧火。”
秀忠道:“遵命。”两个嫂嫂在灶后包粽籽,秀忠添柴烧火。
秀忠道:”我从小到大还没吃过粽籽。”
俞水珠道:“五弟,我出一副上联,你若是对上了,粽籽蒸熟时最先给你一个。如果对得恭正,奖你三个腊肉粽籽。对不上,罚打屁股三下。”
秀忠道:“二嫂见证。”
俞水珠:“二嫂见证。”秀忠道:“三嫂请。”正是:才女吐出撑肠墨,灵童更抛锦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