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资源极度贫乏,除硫矿储量丰富,铜矿、锌矿有一定储量外,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元朝赴日使节赵良弼断言,日本“得其人不可役,得其地不加富”。
千百年以来,中国人以物产丰富与无所不有的心态自傲于世,“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更让国人备感自豪。鲁迅却说:“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中国因为曾经像肥胖的猪和温顺的羊,引得西方列强多次磨刀霍霍,肆意侵略掠夺,清政府只能割地赔款。慈禧太后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今,日本还需要进口中国的资源、食品,贷款给中国开发原料基地和交通线。
人口和资源多少并不能决定财富的多少,后天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弥补先天的不足,日本鲜明地证实了这一点。1995年9月,世界银行根据自然资产、产出资产、人力资源、社会资本计算,日本总国民财富56.5万亿美元,是中国的8倍。日本人均国民财富33万美元,居世界前10位;中国人均国民财富6600美元,居世界第162位。由此可见,只有“空气和阳光”的日本取得了比资源丰富的中国更大的经济奇迹。
地大物博,并不意味着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陶醉于人口众多,却忽视了人口素质和人均资源水平的低下。这种观点也误导我们的思想,不知有效利用资源,甚至肆意破坏,提前从子孙那里预支资源,造成环境恶化。事实上,中国比日本更受资源困扰。
中国人口占世界20%多,但是淡水和耕地仅占世界的7%,森林占世界的3%,石油占世界的2%,人均耕地、土地、草地、矿产资源不到世界的50%。1986年,70%的矿山综合利用率不到2.5%。每创造1美元GDP消耗能源是日本的11.5倍。GDP总量仅占世界的4.4%,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却分别占世界的7.4%、31%、30%、27%、25%和40%。中国资源用量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4倍,资源存储量日益降低,不仅不能满足自己需要,想要多出口给日本都不可能,许多种资源进口量几乎与日本并驾齐驱,甚至高于日本。“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已变成“地小物薄、人口过多”的严峻现实,国际上甚至出现“中国买什么,什么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不值钱”的现象。中国人评价日本获取资源是“殖民主义”、“掠夺”、“造成生态破坏”,这些评语正被其他国家用来指责中国。
无论资源多么富有,如果不能注入知识含量,进行点石成金般的深加工,到头来如同拿着金饭碗乞讨,还是受穷;如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能逼日本人跳崖投河,但是日本穷则思变,开发头脑资源和精神资源,这是更重要的资源。
日本在世界上进行资源的参股和开发,达到供应多元化,还签定长期购货合同,资源进口价格在所有国家中最低,并实行战略储备,从而满足了资源需求。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年进口重量是出口的7倍,但出口额远多于进口额,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中国缺乏高附加值的输日商品,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中日建交23年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450亿美元。有的年份即使是顺差,也是出口过量的初级品所致。近些年来,中国对日贸易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出口资源的局面,而中国的资源进口额也超过了出口额,中国对资源的饥渴程度已经远远超过日本。
尽管日本缺少资源,但是日本经济危机对策提出成为“资源大国”的设想,就是通过废物回收利用,开发“城市矿山”。日本大约有6800吨黄金,相当于全球已探明储量的16%;大约有6万吨白银,相当于全球已探明储量的22%;制造液晶显示面板必不可少的铟,占全球探明储量的61%。日本已然成为全球贵重稀有金属最大的聚集地。
日本并非完全依赖中国农产品,从美国进口最多;日本也并非饥不择食,因为农药残留等问题,限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对日出口。目前,日本每年还出口到中国30多亿美元农产品,有一斤上百元人民币的大米和苹果。北京酒店里的日本鲍鱼,每只三两达到5800元。中国的富士苹果、京欣一号西瓜、伊丽莎白甜瓜也是引进日本品种出产的。
2004年,中国从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首次出现55亿美元逆差。2005年,大豆进口量是国产量的1.6倍,成为农产品逆差的最大来源。澳门、香港食品的97%,台湾食品的75%左右都需进口,而且其人均消费远高于大陆。
日本资源进口最重要的来源国依次是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南非,距离日本最近的中国仅排在第5位。中国自然资源对日本的地理和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吸引力越来越小。随着资源开采增多、储量减少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本经验正被许多国家效仿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