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要求国民具有与现代生产力和现代市场制度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
中国拥有8000多万文盲,还有半文盲、电脑盲、科技盲和功能性文盲等等,达几亿之众。有人抱怨中国人口多不好治理,还以西方封锁、买不来先进技术机器为自己落后辩解。殊不知,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实行“洋跃进”,以为买来先进设备就会迅速现代化,但是由于国民素质无法引进,消化使用不了,许多设备成为一堆废铁。在现代化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沉重的人口包袱迫切需要变成宝贵的人力资源优势。
日本发动侵略战争使明治维新以来的一切物质文明成果丧失殆尽,唯独剩下了高素质的人才资源。1995年,日本科学技术厅发表《科技白皮书》称:“二战结束时,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大资产就是国民经过努力和培养所具有的智慧。经过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领域在对人才和资源投入的再分配和配置后,我国国民将聪明和智慧与不懈的努力相结合,不断地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务实地面对时代所提出的课题,从而取得了今天的繁荣。”
日本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是中国的2.5倍,却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严重的人口问题,失业率长期居世界最低水平,并有效地促进了经济起飞。
1994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日本每1000人中有科学家、工程师4.7人,居世界第一,中国仅为0.65人。中国产业职工1.4亿人,素质普遍偏低,技能型人才短缺十分突出,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所占比重分别为4%、24%、72%,而日本分别为38%、49%、13%,高级技工比重更多,与中国恰好相反。
日本企业遵循“现场优先主义”的技术传统,工人的技术素质很高,大批优秀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以能够到生产第一线工作为荣。而中国却出现了优秀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远离生产现场的倾向。有的企业从日本引进先进生产线后,却无法在全国招聘到熟练工人,只能出高薪从日本聘请。
业内人士常说,美国人掌握标准,站在最高端;日本人掌握技术,站在中间;中国人有的是力气,只好在低端干苦力。日本靠着技术优势,和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形成互补,实现国际分工,中国人是日本最好的“打工仔”。
日本众议员30%左右为出身于经济界的知名人士,拥有管理经验和全面广泛的能力。对日本复兴起巨大作用的吉田茂首相曾在中国东北任殖民官员,对经济政策有独特见解。池田勇人、田中角荣、福田赳夫等首相都曾就日本经济问题著书立说。池田勇人精通生产、贸易,出访法国时还推销电子产品,被称为“半导体推销商”。岸信介在东京帝国大学读书时,成绩位居全校第一名,年轻时担任“满洲国”实业部次长,担任首相时主张统制经济。搞不好经济的日本政府有被弹劾乃至跨台的危险,任职时间也缩短。
美国成功吸收各国精英,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日本落后于美国,在于日本是以自己一国的人才和聚集了全世界人才的美国竞争。目前,日本让外国人学日语,培养他们成为技能型劳动者,每年吸收数千外国科技人才为日本工作,接纳成为日本公民,打破日本单一民族、单一语言的传统。外来劳工大都从事日本人不爱干的脏、累、险的工作。
日本另一个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手段是发展机器人,机器人产量及拥有量占世界的50%,是中国的100倍。在40年时间里,日本工人劳动工时数缩短45%,社会劳动量总工时增长300多倍,主要靠机器人获得。日本农村机器人可进行喷药、嫁接、育苗、全自动挤奶等。日本还用机器人在黑暗、恶劣、肮脏、危险的环境中作业,并开发智能化、拟人化、实用化的机器人,以及进行探雷、扫雷、作战的军用机器人。
到2025年,机器人将填补日本350万个劳动力空缺。由于机器人迅速“繁衍生息”,日本每个家庭在不远的将来将至少拥有一台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