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大限度地排斥外国人,却最大限度地接纳外来文化;中国人不愿意向敌人学习,把向敌人学习当作最大的忌讳。清政府固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学习浅尝辄止。日本人则不以向敌人学习为耻,每次被强大对手打败后,能够心悦诚服地向强者看齐,找出不足,悉心学习,然后设法超过。思想家严复说:“日本人对西方人深恶痛绝,然而他们仍钻研西学,虽痛心疾首而坚韧不拔,他们深知不学则无以救国。”
中国人往往认为,日本人心胸狭窄,只会一味抄袭模仿,没有独特的发明,没有优秀文化和创造力。这种认识的基础无非是因为古代日本学习过中国,仿佛日本因为曾经学习和落后就永远处于世界末流。电影导演谢晋认为日本“快速引进有余,而自我建设不足;注重实用有余,而人性探寻不足;情绪激愤有余,而理性调解不足”。
近代以来,其实日本很有创新精神,比如“文化”一词就来自于日本,恰恰是日本人根据《易经》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把英文“culture”翻译成“文化”,并被中国所借鉴。
日本利用本身的原生文化机制,独立发展,自我丰富,悉心学习,博采众长,取长补短,没学中国的八股文、太监、缠足等陋习,而是“巧引中国五色线,织出日本斑斓锦”,拥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国家观念、家族制度、神道教、大和绘、假名等传统文化。近代以来,日本完成向现代的成功转化,既有东方的勤俭、忠孝、集体主义精神,又有迥异于中国的团队意识、进取精神和危机感,以及西方的科学、民主、进取精神等优良品质,形成东西合璧、古今并存、有机结合的文化。而在科技发明和创造力上,日本近现代以来的成果远远超过中国,发明了味精、方便面、随身听、卡拉OK、电视遥控器、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CVCC发动机、精益生产方式等数不清的风行全球的产品和模式,丰富了人类文明。
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创意能力上就开始赶上美国。日本每年4月18日是“发明节”,有许多鼓励发明创造的学校、组织和奖项,电视台还有专题节目。许多企业提倡“一日一创”、“一日一案”的发明运动,号召人们立足岗位,每天提出一项革新提案。1975年,丰田汽车公司共收到381438件创意建议,采用率高达83%。
享有“当代爱迪生”美称的中松义郎博士,是闻名世界的日本发明家。他从小就迷恋上了航空模型飞机的制作和创新,锻炼出极强的动手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独创能力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他拥有发明专利2000多项,超过发明家爱迪生一倍多。
日本专利申请数位居世界第一,有的企业实施一项专利,可连续生产100多项革新产品。1996年,世界上获得专利最多的10家公司中,日本占7家。索尼一年在国外申请专利5000项,而中国在15年时间里在国外才申请专利3000项。
诺贝尔奖可以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教育水平。1901年至今,全世界共有700多人或组织获奖。巴基斯坦有1人获奖,印度有4人获奖,日本有十几人获奖,中国本土却无一人获奖,海外获奖的8名华人全都集中在美国。2008年,从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次引起中国人的关注和不安。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名牌家用缝纫机与美国1873年的设计相似,飞鸽、永久、凤凰等名牌自行车是英国1905年设计的翻版,电话机为德国西门子公司1937年的仿制品,海鸥相机与1948年的德国康奈克斯相似,摩托车基本上是日本设计的本田款、铃木款、雅马哈款。这些仿制品由于工艺、技术上的问题,有些甚至还不如原型。
中国制造了全世界至少一半的洗衣机、袜子、摩托车、彩电、青霉素、钟表、纽扣等产品,但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30%左右都要交给国外专利持有者;8亿件衬衫才能换来一架空客A380飞机。对此,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日本人偷窃中国宣纸技术和景泰蓝工艺,中国有上百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但是在1999年北京国际摩托车展览会上,中国企业假冒本田商标被识破后遭到查处。同年,意大利国际家具博览会把中国人当作间谍戒备,不给资料,也累及日本人和韩国人。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认为,日本成功主要依靠国民的创造力开发。1999年3月,美国竞争力评议会对17个工业国家进行评估认为,日本是最具革新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