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幕的说明和概括作用
字幕在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说明概括作用表现在:一是作为标题存在的字幕具有对电视新闻评论进行概括展示的功能;二是被采访者字幕具有确认被采访者姓名、身份、职位等信息的功能;三是字幕以数字形式出现时,具有较强的说明性功能,在部分情况下也具有证明功能。
二、电视评论画面解说词与同期声
解说词和同期声是电视新闻评论中的观点建构和传达的主要手段。解说词和同期声属于声音符号,两者在电视新闻评论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
(一)解说词的功能
解说词的功能在于与图像符号的相互配合和补充。从解说词的角度来看,这种配合和补充要求解说词提供图像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同时也尽量不要重复图像已经提供的信息。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解说词具有信息确认功能
解说词属语言符号,其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所提供的信息具有确定性。因此,解说词应当提供画面所不能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新闻事件的五个要素。从理论上讲,画面也能提供新闻事件的五个要素,但是,画面所提供的五要素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例如,画面能提供关于事件发生的地点,但这一地点却具有较大含糊性,一方面,对事件发生地较为熟悉的观众能基本确认地点要素,但这种确认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具有模糊性,另一方面,对事件发生地不熟悉的观众则无法获知此信息的。因此,解说词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画面所不能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为观众所知晓。
2.解说词具有搭建新闻评论结构的功能
尽管将画面为主、解说词为辅或者将解说词为主、画面为辅的观念不利于充分认识画面与解说词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电视新闻评论的实际制作过程之中,首先是由解说词搭建起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结构的。因此,解说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电视新闻评论的基本结构的影响大于画面的影响。
3.解说词具有清晰或含蓄地表达评论主体观点的功能
因为画面在信息表达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语言符号具有表达的确定性,因此,解说词在电视新闻评论中被作为表达评论主体基本观点的主要手段。解说词在表达评论主体观点的过程中,还具有激发观众想象和联想,使评论得到升华的功能。
案例
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1年1月21日
《把“公共”还给图书馆!》稿件的内容节选
【主持人】公共图书馆是用来做什么的?是进去读书的,还是进去御寒的?公共图书馆到底谁能进?是生活已经富足了的市民,还是衣食无着的乞丐?公共图书馆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让有学识、有知识的人更加有学识?还是说,能够让那些看不到希望的人看到希望?这一切问题在杭州图书馆有了答案。
【解 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这句话出自一个图书馆馆长,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图书馆工作了30年的他,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忙,事发来自一条微博:“杭州市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最近迅速成了舆论的焦点。
(本台记者 赵奕)这两天在杭州,好像各大媒体、网站,包括《光明日报》、新华社,都跟他们有接触。这个事情弄得确实还是比较大,好像反应也比较大。他们这两天,我听办公室的主任说,感觉就是她的电话从来都没有停过。
【解 说】其实,早在2008 年10 月份,当时杭州图书馆的新馆建成开放,有媒体采访图书馆长褚树青,说到图书馆免费、公平时,褚树青就作了以上回应。而就是这句两年多以前说过的话,在最近通过一位网友微博上旧事重提后,引发了大家的回应。到今天,这条微博已经被16 000多人转发,有4 000多人评论。
(杭州图书馆馆长 褚树青)图书馆服务的宗旨,从公共图书馆诞生起,它就是服务所有人群,尤其是服务社会底层人群的。因为一般来说,社会的上层,他不存在读书困难或获取知识困难的问题。但图书馆的存在,就是来弥补社会本身存在的、某一部分人群他没有办法方便或者快捷地获取知识和文化这一缺陷的。
【解 说】就在自己的言论引发巨大关注的时候,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对媒体做了一点澄清,那就是,他的原话其实是“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换个区域”。虽然原话不如网络版给力,却依旧让很多人推崇不已。
(褚树青)无论是一个儒者,或者是一个丐者,只要走进来都是读者。
【解 说】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在国内赫赫有名,数项排名第一。 但是免费开放的做法早已有之,开始于八年前建馆之初。杭州市委市政府给图书馆确定的性质是“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在图书馆里,阅览图书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没有任何费用,而且不需要押金。即使是借阅读书,也仅仅出示一张市民卡就能办理。所以,当这条两年前的新闻被再次挖掘出来,并成为热议的话题时,杭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第一感觉不是惊喜,而是诧异。
(褚树青)可能大家觉得突然碰到这个以后,觉得好像这个题目挺新颖。其实我们作为公共图书馆,无论是杭州图书馆还是其他城市图书馆,都一直在这么做。
【解 说】对于为何自己突然成了名人,馆长褚树青实际也相当不解。 因为国内的很多图书馆也都在这么做,他表示,为什么大家对公共图书馆这么不了解,需要反思。
(褚树青)实际上到公共图书馆的各种人群都有,也包括外来民工和我们认为的拾荒者。但是他们进来的目的,到了图书馆,他能够走进来,本身就说明他没有对命运屈服,本身就说明他对命运充满希望。
【解 说】时至今日,在赞誉之时,我们依然可以从网络上听到不解的声音。 环境被破坏怎么办?书被损坏怎么办?设备被损坏又该怎么办?面对媒体,馆长褚树青用一个数据做了解答:“目前杭图的图书丢失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及日本的平均水平的0.5%。”
(赵奕)其实那些所谓的农民工兄弟或者是乞丐,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很注意,反而是那些觉得好像自我价值特别高的人,做得却不如那些农民工朋友,或者是乞丐那么好。
【解 说】旧闻怎么会成为新闻,这或许才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在《把“公共”还给图书馆!》中,解说词“旧闻怎么会成为新闻,这或许才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明确表达了评论者对于杭州图书馆向所有公众开放图书馆引起热议的现象的态度,并将话题直接引入到了对其原因的关注,一方面,明确表达出评论者对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解说词的张力给观众留下思考的余地,引发观众对于该现象的进一步思考。
(二)同期声的功能
同期声包括采访同期声和现场同期声。两者均与画面一起同步摄录,但在电视新闻评论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现场同期声指在摄录新闻事件相关画面过程中获得的同期声,主要包括环境音、现场音等。现场同期声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增强画面的现场感和空间感,进而强化画面的真实感。
采访同期声则是在对被采访对象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同步摄录的话语。与现场同期声不同,采访同期声具有明确的、清晰可闻的语言符号信息。其功能包括:①展现被采访对象对于新闻事件的认知、态度和评价;②通过采访同期声的限制性使用,可形成电视新闻评论的节奏感;③辅助解说词建构电视新闻的叙事结构。
案例
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0年11月16日
《谁在制造“看病难”?》稿件的内容节选
(主持人 董倩)欢迎收看“新闻1+1”。 看过病的人都知道,在北京的一些大医院,要挂上专家号是非常难的。举个极端的例子,早上起来六点半开始挂号,不到七点号就都没了。这种现象就导致很多想看专家号的人,要排上两三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但问题是他们这么辛苦地排,就真的能等来希望吗?看完接下来记者调查的这个短片,会加剧人们对一些医院医疗秩序的担心。因为,现在发现除了号贩子,还有医院内部的一些人也在打这个主意。
(记 者)你们排了多长时间?
(患者家属)一天,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