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四日星期二
前些日子,张先生住了院。不是得了什么病,是他这样的干部的例行检查。入院是何日,我不知道,知道后的第二天去医院看望,病房里空荡荡的,没有花篮也没有礼品。我也只带了些寻常水果。值班护士告诉我,老先生的身体没有大毛病。再没有比这样的评价,更让人宽慰的了。大概住了十天的样子。
今天是出院后,我第一次去府上拜访。心里想的是,能谈就谈谈,不能谈就聊会儿天。去了才发现,是可以谈的。面色红润,精神健旺。桌上摊着书,旁边搁着放大镜。见我来了,推开书,呼唤保姆上茶。
说了几句闲话,张先生说还是谈正经的吧。
我说,那就谈谈你的李峪梦吧!
张先生没听清,疑惑地说:梦,你知道我昨天晚上做了个梦?问做的什么梦,说昨晚真的做了个梦,梦见有人让他看一篇学术文章,题名为《渰没运城大嵋镇水势研究》,还没看就醒了。名字记得清清楚楚。这个渰字不认识,就是这么写。真是怪了,梦里都是看学术文章,自己写不成了,给别人看。
韩:别人是钱迷心窍,你这是学问迷了心窍。说明你精神还好,还能看文章,还想写文章。
张:运城我没多去过,有没有个大嵋镇?
韩:有个嵋阳镇,就在我老家临晋镇东边二十里的样子,那儿是峨嵋岭的边缘地带,没有河,再大的雨也不会叫水“渰没”了。渰没是什么意思?
张:我也不明白,梦是胡思乱想,哪里会是真的。奇怪,怎么会做这么个梦。这几天耳鸣,心焦,一鸣起来就跟有个电钻在脑子里钻,轰隆隆响,什么事也不能做。今天稍微好些。
韩:有意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些年没有写学术论文,心里焦急,晚上就做起梦来。我问你的梦,是你以前说过,总想有个像浑源李峪铜器那样的重大发现。这不是个梦吗?
张先生笑了:说到两岔了。我是这样说的吗?唉,山西考古人士都会有这样的梦。这是一个谜,到现在还没有解开。恐怕再也不会有人有这个福气了。说山西考古的历史,绕不开浑源铜器的发现。
韩:山西是文物大省,出土文物主要集中在晋南一带,怎么会在浑源发现那么多铜器呢。
张:《论语·子罕》里,颜渊说孔子:“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考古发现这个事,也像圣人的遗教一样,看着在这里,忽儿又在那里。谁也不会想到浑源那样的地方,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出了那么一大批精美的铜器。
这几年,一说起倒贩文物,就说陕西、河南、山西,好像这三个省在考古上也该是一个水准线上。不是这么回事。陕西,是西周、秦、汉建都的地方,河南是东周、东汉建都的地方,历史文化深厚,地下文物丰富,在情理之中。山西除晋南一带,虽不时有地下文物发掘出来,在过去,无论质上还是量上,都不能跟陕西、河南二省相比。主要是考古上没有重大器物的发现。这几年还有些,除了侯马盟书,还有晋侯大墓礼器的发现,隋虞弘墓的发掘,但在山西考古所刚刚组建的六十年代,真正让人惊喜的挖掘几乎没有。所以朋友们嘲笑我这个所长是孔子的第七十三个贤人(闲人),不是没有道理。
在我没来考古所之前,就知道浑源铜器,当时不知道具体的村子,后来才知道,是浑源县李峪村出土的。当年真是震惊了全国,乃至世界。奇怪的是,此后几十年,沉寂无闻,浑源再也没有发现过类似的铜器。浑源铜器,正规的说法应当是浑源彝器。习惯了,我们还是叫铜器吧。
韩:说说具体的发现经过。
张:我去过浑源,实地调查过。有关资料,差不多全看过。一九二三年浑源李峪村农民高凤章,在该村庙坡这个地方掘土,看到一条雨水冲刷而成的黄土沟里,部分铜器露了出来。高凤章开挖之后,地方人士闻风而至,争相掘挖,前后得到铜器几十件,均为战国样式,有特殊形式及价值。着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事后曾去考察过,在他的《浑源县李峪村庙坡之彩陶文化遗址》报告中说,“据云,铜器在地下排列于一堆,曾有粗大之木梁拱卫。究竟为一墓葬或储藏之地,已不可知,将来亦无法开掘,只好存疑而已!”时伯齐先生在《浑源出土古铜器群图考》书前的序里,曾假定这批铜器的掩埋为“用以祭祀北岳”者,或根据浑源中学教员李君所谈,“为后魏名将某氏之冢墓,其生平雅好藏蓄古器物,后营墓于李峪堡,古器物尽殉焉……”总之,对李峪铜器地下埋藏之原因,谁也没有正式结论。
这批铜器的命运,真让人唏嘘不已。当时由于外国古董商,勾结地方官僚豪绅重金收买,很快有三十多件盗运到国外,分布在英、德、法、日、瑞典等国家的博物馆或私人手中,国内仅余十八件,虽说盗运出国未逞,也下落不明。全国解放后,仅上海博物馆搜集到几件精品。
韩:太可惜了。
张:铜器不见了,图录还是保存下来了。一九二九年山西省政府,对全省各县名胜古迹做调查时,未见原物,只依据照片“大略而命名”。一九三一年编印成的《山西省各县名胜古物调查表》中,着录浑源铜器十七件,缺陷是定名多不实,有叫“四足圆瓯”的,有叫“小圆筒带盆”的,一听就不是出于专业人士之手。地方上的绅士,也立了功。一九三五年浑源县的绅士麻国华先生编印《浑源出土古物图说》一册,石印行世,其中刊载铜器照片十八帧,除过法国人涅克盗运出国的,当时存在国内的,全印上了。这部分铜器,抗战前归“一山西军人所有,转押于北京一钱庄”,后来就下落不明了。说是一军人,实则是阎锡山手下的高级军官。那个钱庄,经我们那次调查,是北京打磨厂大德通钱庄。麻着中介绍的器物共十九宗,正副三十六件。所谓三十六件,包括器盖、器耳环、车辖等件。还有个日本人,也写了这方面的着作,叫什么记不清了。
韩:你的文章里有记载。日本人编的书有两种,一是一九三三年日人梅原末治所着《支那古铜器精华》中,着录浑源李峪铜器照片九件。二是一九三五年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出版的《战国式铜器之研究》一书中,刊载浑源李峪铜器较完整者三十余件,其中注有“在山西太原府某所”者十七件之照片,系麻书所载照片同底板洗印。集大成者是一九三六年商承祚先生编印行世的《浑源彝器图》。
张:你一说我想起来了。关于商先生这本书,还是有故事的。一九三二年的时候,太原并州大学有个教授叫时伯齐,得到麻国华所赠李峪铜器照片十八帧及尺度、重量的记述,就是后来麻书所刊载的内容。在麻书《浑源出土古物图说》石印出版的前一年,于一九三四年编成《山西浑源出土古铜器群图考》稿。他是教育界的人,路子总要宽一些,由一个叫于元甫的朋友介绍,送到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印行,当时编者是商承祚先生,除了采用时伯齐稿中的十八帧照片外,还加上日人梅原末治《支那古铜器精华》中的九帧,于一九三六年编为《浑源彝器图》问世。时伯齐先生的序言,因送稿较迟未能刊入该书,在金陵大学校刊发表。时先生总是心有不平吧,又将原稿连同他与麻国华、商承祚来往函札编为《时氏守拙园稿》第五集。时氏原非专门研究铜器者,故原稿中对铜器的命名和花纹的描述,远不及商承祚先生《浑源彝器图》精确有据。
韩:一看这种关系,就知道时伯齐先生的书稿,与商承祚先生的书稿,是什么关系了。商先生不光善于做学问,还善于编书。
张:后来容庚先生在所着《商周彝器通考》等书中,对李峪铜器也有着录和论述。有这些中外出版物,你就可以想见李峪铜器当年在古文物界,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从此以后,人们对山西出土文物都企盼甚殷,然而几十年间,再也没有这样轰动中外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