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指出,在埃及文体中,没有史诗和戏剧。不过,从一种石刻中,我们发现拉美西斯(Rameses)四世夸称,在一出戏中他曾扮演狄舍里斯(Dsiris)大神的捍卫者,由引可见埃及亦有戏剧,只不过现已失传。至于史诗,凡到过勒克塞尔(Luxor)的人,如果去参观神庙,在塔门上便可读到刻在石上那密密麻麻的诗句。这些诗句,是歌颂拉美西斯二世战功的。这算不算史诗我们不知道,不过就篇幅之长、内容之乏味而言,正和一般史诗不相上下。
在埃及,历史的编纂似与其历史同寿。埃及建国以后,斑斑可考自不待言,即建国以前,所存史料之丰富亦远非任何民族可比。法老出征,必有史官相随。史官负责记载法老出征之事。由于原则上只许记胜不许记败,同时关于胜利细节又可随意渲染,于是久而久之这类记载便变成了一种歌功颂德的官样文章。约公元前2500年时起,埃及史家即已作出历史代列王志。在志中,不但有名有姓,而且还有统治时期及每年的显着政绩。这种以时间贯串起来的历史,已使后来学者大为不满。他们呼呈年轻一代的史家另辟蹊径。塞罗斯瑞特(Senusret)二世时的学者桑布(Khekheperre-Sonbu)即说:“抛弃一切陈腔滥调,把你自己心里的话写出来!”
自远处观人,极难辨别好坏,研究埃及文学也一样。由于时间拉长了距离,我们也曾产生从古到今毫无变化的错觉。事实上,像近代欧洲文学一样,埃及人中产生了像但丁及乔塞一样的人物。他们喊出了“古文革命”,他们主张用当时的语言来写自己的作品。爱克拉通(Ikhnaton)所著的《太阳颂》,就是用当代口语写成的。新文学与古文学相比,无论就内容与形式而言都强多了。不过,一段时间过去,这种充满生气、充满活力的新文学,渐渐又变成了老八股。爱克拉通(Ikhnaton)的作品,在塞特时代被列为“古典文学”,那一时代的学生也须经过训诂诠释的工夫才能读通。埃及文学所走的老路,希腊走过,罗马走过,阿拉伯人走过,至今,我们也正在走。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间什么都会变,只有学者不会变”。
(第三节)埃及的教育
埃及的教育亦很有特色,本节即向大家讲述。
一、埃及教育的历史背景
埃及由于缺乏史书的记载,对于埃及的断代,仍有许多不同意见。埃及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一直没有史书的著作。直到大约公元前304年,希腊将军托勒密自立为王之后,才要求埃及的祭师兼学者马内托(Manetho)写了一部“埃及史”。不幸的是,这部当时最完整的埃及史在公元前47年,西泽大帝进攻埃及的时候,连同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中其它数十万册埃及文字的经卷付之一炬。这部埃及史的焚毁,实在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幸好当时有些其它著作引用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我们才能知道埃及历史的一些片段。直到目前,埃及学者仍然大致沿用马内托对埃及史的划分,但是对许多历史事件的确实年代,仍然不清楚,对于埃及史的断代,也有不同的意见。
比较富裕的人家子弟,即有机会念书。学校附属于神庙。神庙学校与现代罗马天主教教区之附属学校相当。祭师就是教师,负责灌输儿童基本教育。相当于现代教育部部长之职位,系由一地位崇高之祭师充任。这位祭师称之为“文部大臣”。从一个废墟中发掘到一所学校,校中掘出贝壳多片。贝壳上所刻文字,即古代教师所编之讲义。自内容上研究,教师所教导之内容,不外从事书记及书吏所需之知识。
为了鼓励学生研究,教师说了许多读书的好处。一张古代水草纸上这样写着:“专心去求学。爱书如爱娘。”另一张上写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再一张又写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受人管,唯有读书人,自由似神仙。”还有一个早期冬烘先生说:“当兵苦,种田忙,只有读书最快乐;朝读书,晚读书,忧愁痛苦一笔钩。”
从帝国时代留下来的手抄教本,今天还可看到。有些抄本,仍留有老师校正的痕迹。今天的学生,看到这些抄本里那样多的错误,一定会大感安慰。当时主要教学法即为教本的听写,或是默写。用以书写的东西,有些是陶片,有些是灰石片。教学内容大部分为商业——埃及人可说系历史上最早及最大的功利主义者。其次,为德行。再其次,为规矩。
埃及留下不少关于教学的教训。一条是:“别空想,因为空想毫无益处。”一条是:“开卷有益,不耻下问。”对学童埃及人主张体罚。一条古训说:“孩子的耳朵,系长在背上。”一位学生写信给他的老师说:“如果不是您打我的背,您的教训根本进不到我的耳里。”不过,体罚所获效果似乎有限。从一第古纸上,我们发现有位老师曾经发出这样叹息:“吾未见学童之好书本,如好啤酒者也。”
学生受过神庙祭师所予基本教育后,一部分升入财政部所属之学校。这是历史上创设最早的公立学校。这种学校毕业,即进入政府机构实习。如果把官吏当着人民的公仆来看待,那经由这种方式训练出来者,也许比我们现在用选举——包括具有偏好的多数,及乱糟糟的况选演说——选出来的要强也说不定。这种利用学校、实习而出任公职的制度,在发展上埃及恰恰与巴比伦同时。
比较高年级的学生,书写工具系用水草纸。水草纸的经营,在埃及是一大行业。大部分埃及文化得以保存,靠的也就是这种东西。水草纸系由一种名叫水草植物的梗子做成。水草梗子割为长条,两长条交叉成十字压在一起,即成水草纸。水草纸对于文化的价值有多大?我们只消想到这一点:写在上面的自己,历5000年不朽不坏清楚易读,便可知了。水草纸可以用胶水一张张从一张的右端和另一张的左端相连起来。这种相连起来的水草纸,可以卷成一卷,埃及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一本一本,而是一卷一卷的。埃及的书最长的为40码,再长的没有了,因为埃及没有好冗言的历史家。
甚么是笔和墨?埃及人的笔是一段苇杆。把苇杆切成适当长度,然后在一端作成刷子样的东西。埃及人的墨,系以油烟植物胶和水调成。以这种墨写成的东西,可历数千年而不变。有了这种上好工具,埃及的文人便大有用武之地。今天,世界最古的文学作品,就是以这种工具写成的。谈到文学作品,首先离不了文字,埃及人用的是甚么文字?
二、古埃及的各类学校
古代埃及的教育比较发达,教育制度较为完善,学校种类相对丰富,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学校。
1.宫廷学校(courtschool)
据古代埃及文献记载,在古王国时期已出现了宫廷学校,苏联教育史学家米定斯基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的学校,所谓宫廷学校是国王法老(Pharach)为了培养治理国家的继承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在宫廷中专门为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设立的学校,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工作锻炼后,就可以直接任命为国家重要官员。
2.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temp1eschool)
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研究探讨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学等,他们是当时埃及的最高学术中心。历史上许多的著名学者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如梭伦、柏拉图等。
3.职官学校(或称书吏学校,departmentschool)
约创办于中王国时期,一般由政府各部门分别设立,训练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一般官员,修业期12年,教师由设校部门的官吏担任。基本属于职业技术教育。
4.文士学校(scribeschool)
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此类学校较前两种低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稍宽,修业期限有长有短。虽然层次较低,但是在当时的埃及社会中,书吏的社会地位还是很受人尊重的,甚至认为“这比一切职业都好……当他还是个孩童时,就有人欢迎他。”
上述这几类学校教育对象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也就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为统治阶级子弟所独占,一般平民、奴隶无权涉及。现存的一块当时的高级僧侣的铭文写道:“我遵照法老的命令,创办兼管理学校,学校里的全部学生均来自显贵人家,而不是来自穷苦人家……”,充分反映了当时学校只是特权阶级的专利品,反映出古埃及教育鲜明的阶级性。
三、现代埃及教育及其改革
1.教育概况
埃及是阿拉伯世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据埃及教育部最新统计数字表明,1995~1996年埃及的教育经费为112亿埃镑,约合33亿美元,占国民预算的15.6%,占GNP的6.7%。1988年,埃及开始实行8年义务教育。目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82%。埃及政府负责管理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两个:教育部和爱资哈尔宗教事务部。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部和普通教育部。高教部主要任务是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及其下属学校的管理工作。普教部是负责中小学、中专中技、幼儿园及特殊教育。爱资哈尔宗教育事务部负责计划和管理爱资哈尔大学及全国各地的爱资哈尔中、小学校。这类学校的入学条件是必须是穆斯林。埃及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大学和高等学院。高教部下设大学最高委员会,它由政府官员和各大学校长组成,负责大学总的规划和教育计划,协调各方关系。高等学院分属高教部或各主管部领导。埃及现有大学13所,其中11所直属高教部和大学最高委员会领导。此外还有爱资哈尔大学(属宗教事务部领导),它是伊斯兰世界享有权威的综合性最高学府。埃及目前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8.4%。
2.新教育政策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提出,到本世纪末,埃及将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事业。1992年7月公布的《穆巴拉克和教育——展望未来》,体现了埃及的最新教育政策,其中包括埃及教育全面改革计划的要点以及所有与教育有关的实际问题。新教育政策明确提出,教育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服务。由于政府过去一直把教育当作服务行业、公益事业或者慈善事业,教育因而只能得到有限的财政拨款,根本不能保证其质量和水平。必须为教育提供足够的资金,否则就不能达到发展教育的目的。教育投资应来自多方面,除政府外,私营企业、实业家等都应参与发展教育。
新教育政策认为,教育是埃及的国家安全事业。“国家安全”这个概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有了变化,现在仍在不断融入新的内涵。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经济学家都认为“国家安全”已远远超出了军事这个小范围,它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水平以及军事能力等诸多方面。穆巴拉克已把教育看作是国家安全事业的重要方面。他说:“教育是我国安全的基础。教育在科学和知识的时代,其含义也在改变,并且越来越重要。今天,大国间的竞争已不在于拥有炸弹、火箭、飞机和其他战争武器,大国的竞争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
3.教改动向
埃及教育界认为,目前埃及教育面临的问题仍然是重数量、轻质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此,一场重在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教改运动已拉开序幕。其中发展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和教材、发展教育技术等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埃及已决定把小学教育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一至三年级,此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阶段包括四至六年级,此阶段要求学生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能力,如读写书面语、出版物,并能对其进行理解、分析、批评和演绎。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外语。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强调提高学生寻找知识来源的能力。因此图书馆的作用被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既可使学生获得自学能力,也可使他们由背、记转向理解、思考,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在发展教材方面,提出应注意减少教材的数量,即无须要求学校讲授越来越多的内容,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上,并更有效地把它教好。
教育部在发展教育的努力中,已制定了在5000所学校发展教育技术的计划,5年内将扩大到10000所,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级学校。该计划目的在于使先进的信息技术迅速进入教学领域。
4.中埃教育交流
埃及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非洲国家。1956年建交时,埃及政府根据两国文化协议派遣了第一批来华留学生4人。1965年我国向埃派遣了7名留学生,这是我国解放后向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
1978年以来,中埃两国教育与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双方目前已签署了一系列学术合作实施计划。中国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曾访问埃及,并受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接见。双方都表明了加强与扩大两国教育交流、开辟全民教育和高等教育合作新领域的意向。
埃及教育部长巴哈丁也曾率团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江泽民主席接见了代表团。在此期间中埃双方举行了“面向21世纪教育高层研讨会”及工作会谈。双方一致认为,中埃教育合作成绩很大,今后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也一定会更加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