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
民间刺绣,在山西不独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山西刺绣,以忻州、晋南地区的刺绣工艺品最有影响。忻州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晋南民间刺绣,在临汾、运城、晋城等地较为普遍。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
在山西,人们的服饰鞋帽以刺绣来装饰较为普遍,如在领口、袖口、裙边、飘带、披肩、童帽、鞋垫、腰带、背心上绣花,生活用品如床单、帐沿、门帘、被面、枕头、钱袋、桌围、椅搭等,也常装饰有刺绣图案。刺绣图案大多是象征吉祥如意、幸福美满的题材,凤凰牡丹、五福捧寿、连生贵子、松鹤延年、喜鹊登梅等极为常见,还有戏曲故事及传说故事。
高平刺绣
高平刺绣历史悠久,据专家考证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从历史遗存来看,高平刺绣至少在清末民初已经在当地广泛流行。高平刺绣的艺术特点是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在色彩的搭配上尤其具有地方特色,一般采用黑、蓝、红、紫、或淡蓝、金、银为主要色彩,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很直觉的对比统一的配色规律,在表现手法上为了增强装饰效果,常常将表现内容大胆的加以夸张变形,不求形似,注重神采,构图饱满,极其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内涵。2008年,“高平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使用器具
大小不同的绣花针;各色丝线;锦缎底面;绣箍;绣床。
2.表现方式
高平刺绣有丝线绣和布贴绣两大类。丝线绣一般用于做细活,用绣针和丝线将内容绣在真丝缎面上。结婚的绣衣、龙凤绣鞋、鞋垫、围裙角、粉擦都用丝线绣成。布贴绣则用于大一点的饰物,在兜肚的制作上用的最多。有时两种方式相互运用、相得益彰。
3.题材内容
高平刺绣多取花卉、瓜果、虫鱼、蝴蝶、吉祥鸟和瑞兽等自然形象为题材组成主题内容,如二龙戏珠、凤穿牡丹、贵子折莲、鱼戏莲、猴捧桃、麒麟送子、蝴蝶扑瓜、喜鹊闹梅、鹿衔梅枝、狮子滚绣球、鱼莲娃娃等。另外还将一些传统的戏曲如《三娘教子》、《白蛇传》、《转云山》、《杨家将》等剧情场景作为表现内容。
4.具体针法
高平刺绣在漫长的创作实践中,根据作品用途、表现内容、塑造形象的不同,形成了多种刺绣针法,根据所绣内容和追求效果选用不同的针法,合适的针法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刺绣的造型和质感。
平针绣:此法比较常用,根据绣品的造型,有长短之分,要求线条排列均匀不露底。平针绣具有光洁、细腻、表现力丰富的特点。长短针交错运用,力求齐整,表现出非常丰富的刺绣效果;
打籽绣:每绣一针将丝线绕成粒状小疙瘩,将这些小疙瘩细密地排列成形,因每绣一针见一粒子,所以称为打籽绣。其特点是结实耐磨。一般在儿童的帽尾巴、针线绣包、绣鞋、粉擦上用这种方法。民间艺人还用来绣鸟的眼睛和花蕊,用以点睛,质感效果好;
盘金绣:这是一种装饰手法,用金线盘曲成形,然后再爬绣在底缎上;
披金、披银绣:先将金银箔片剪成形,附在底缎上,然后再用丝线沿花边绣牢,造型的外缘均是金银箔勾勒成的线条,显得画面富丽堂皇。
往往各种刺绣手法又交叉使用,使得表现内容异常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