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剪纸艺术,从风格上说,基本上分为粗犷、质朴的单色剪纸和婉约柔丽的彩色点染刻纸两大类。前者遍布晋南、晋东南、晋中、晋西北,后者集中于雁北一带,其中尤以广灵称最。
在山西的民间剪纸中,有不少纹样,是用谐音手法设计的。如用“鸡”、“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莲”、“鱼”形象表示“连年有余”;用“莲花”、“桂花”等形象表示“连生贵子”等。还有的纹样是用传说中的象征物表示的如“鹿”、“鹤”表示长寿,用“龙”、“凤”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龙凤呈祥”。在大量的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出在“龙”、“蛇”、“鱼”、“蛙”为内容的纹样最多,这正是以龙蛇为图腾的华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征。
山西的民间剪纸艺术,不仅极为普及,而且它和各地群众的各种民俗活动、一年四季的传统节日、礼俗及生、婚、寿、丧等紧紧相连。
剪纸的制作主要分为起稿、剪刻、修整粘贴及复制等方面。
起稿:设计画样,要求主题明确、突出,形象要概括、简练,画面、构图要图案化,线条要规整流畅,讲求虚实对比。事实上,有好多艺人常常不用样稿,光凭腹稿即可直接在纸上剪刻出来,不过这也是以长期经验的积累与纯熟的技艺为基础的。
剪刻:这是剪纸制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剪纸时一般要“顺剪”,即沿着画面的轮廓由外到里、由里到外地剪,剪完一圈就可完成,尽量减少在画面中空掏挖;刻纸要由小到大,由细到粗,由局部到整体。另外,有些剪纸还需要染色。
修整:主要是对成品局部加以更加细微的加工,使之更加精美。
粘贴:将剪纸贴在整张白纸(或彩纸)上加以衬托,以增强剪纸的艺术效果,并便于保存。
复制:复制常采用熏样和拓样两种方法。熏样是把剪纸贴在白纸上,用水将其喷湿,再放到油灯上用烟熏,熏后将底样揭去,在白纸上即形成黑底白纹的剪纸;拓样是将毛边纸盖在剪样上,放在平整的底板上,然后用石蜡加热与松烟混合而特制的黑蜡,在上面用力拓磨,拓后成为黑色的剪纸样。
广灵染色剪纸
广灵剪纸是山西剪纸的缩影。其最早可上溯至西周成王剪桐封虞,把桐叶剪成“圭”形赠与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即是最早出现在三晋大地上的剪纸品,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广灵剪纸作品既有粗豪劲健之风,又不乏纤细秀美之情,融北地和江南水乡的风格为一体,以其明快的构图、生动的造型、细腻的刀法、艳丽的色彩、传神的表现力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其表现形式多样,有阴刻剪纸、阳刻剪纸、折叠剪纸、染色剪纸、套色剪纸、单色剪纸之分。在表现题材和表现内容上,分门别类,品种繁多,主要包括十二生肖、动物、植物、花鸟鱼虫、古装戏剧人物脸谱、民间神话传说、曲艺舞蹈、现代英模人物、自然风光、旅游景观、名胜古迹、劳动生活场景等十五大类。
广灵剪纸用到的工具主要有刀具、蜡版、纸张、染料、染笔、熏筒等。其为刀刻染色,要经过设计图样、拨样、熏样或晒样、刻制、剪裁、染色等工序。在构图设计上,强调简洁饱满,完整连贯;在刀工刻法上,要求功力深厚,运用自如,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并需要熟练掌握几十种刻刀的用途和作用,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线条清晰明快、舒展、光滑,决不允许留下一丝一毫的毛刺、豁口。在戏剧人物脸谱中,上百根胡须细如蛛丝,排列均匀,一丝不断,并有深线渗透之法。在染色上,不仅要求熟练的掌握调色、点染、平涂、套色、洗色等基本技巧,而且还强调冷暖相配,明暗相间,以色彩渲染、对比的手法。
近年来,广灵县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对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力度。2007年,广灵县建成全国唯一一家剪纸博物馆,并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大同·广灵国际剪纸艺术展,被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国际剪纸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广灵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灵剪纸文化产业园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广灵剪纸与河北、陕西等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前,广灵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张会堂、张咏堂、张多堂,他们是广灵剪纸创始家族第四代传人,不仅熟练掌握剪纸艺术中的刻、染等技法,并为保护、抢救、收集、整理、创新和开发广灵剪纸文化艺术,作出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