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的建筑风格及建筑艺术都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山西民居建筑就体现的这样的特征,因地制宜成为山西民居最大的特点。山西民居根据其形制的不同,可以分为窑洞和四合院两类。
窑洞
山西位黄土高原之上,由于黄土层质地坚硬,挖出的洞穴不易倒塌,而且冬暖夏凉,很适宜人类居住。先辈们充分利用了这一独有的地理特征,创造了窑洞以供居住,这种居住形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方式。据考古工作者报告,在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芮城县南礼教、夏县东下冯都曾发现有新石器时期的土窑洞遗址,有单间、双间、半地穴式、平地横挖等各种式样的窑洞及窑洞群。可见山西窑洞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明代人作《过河曲》诗,其中就刻画了晋西北山区的窑洞风情:“山路崎岖沟涧多,此心兢业畏蹉跎,玉蹄铁勒高低步,白雪黄沙上下坡,土屋不闻鸡犬叫,人家犹恐寇戎过。”窑洞成为山西民居的一大特色。在清地方志《隰州志》中也有关于山西窑洞的记载:“民皆穿土为窑,工费甚省,久者可支百年。有曲折而入如层楼复室者。每过一村,自远视之,短垣疏牖,高下数层,缝囊梱屦,历历可指。坡之高者,路峭而窄,老翁驱犊,少妇汲水,登降甚捷,殊不以为苦。平地亦多垒砖为窑,山木难购,且窑中夏凉冬暖也。”更进一步印证了明清以来窑洞在山西民居中的重要地位。
窑洞这一居住形式经久不衰,完全有赖于山西独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它本身特有的优点。窑洞建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而且冬暖夏凉。据测量窑洞温度一般在10℃~22℃之间,相对湿度为30%~75%之间。近代以来,山西的窑洞在形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形式上,有横穴式窑洞、地窑工窑洞、青石窑洞或砖窑洞。横穴式窑洞是在黄土崖旁先将土坡垂直削齐,然后横向挖穴,这些窑洞因傍山而凿,采光较好,有时依山势挖成一排多孔窑洞,并且形成“高下数层”的多层窑洞;地窑式窑洞是在平地上先挖出一个四方形的深坑,然后在坑的四周建造窑洞,在坑旁挖出一条斜坡“窑漫道”作为进出窑洞的通道,歌谣谚语形容其为“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烟”、“车从屋顶过”、“声由地下来”等;青石窑洞或砖窑洞主要出现在山区,人们用青石或砖砌成券形窑洞,同黄土窑洞具有一样的功能。在质量,窑洞的坚实度、耐用性明显提高,人们在窑洞前用砖或石砌成,装上门窗,内部用油漆彩画墙壁,既增加了窑洞的实用性,也增添了窑洞居住的美观。
四合院
山西民居以四合院为主,现在遗留下来的四合院多为清代及民国时期所建,也有部分为明代遗存。这些四合院使用砖石等建筑材料,主要以锢窑建筑形式构建,布局与造型丰富多样,细部华丽精美,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此外,明清时期晋商的崛起,票号的兴盛,推动了山西金融业的发达,出现了一大批由此致富的富商大贾和票号东家,财富的聚集使他们具有了建筑豪宅大院的实力。大量豪宅大院的涌现,带动了山西四合院民居建筑整体水平的普遍提高。
山西传统四合院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民居四合院形式大体相同,基本构成元素主要有:宅门、倒座、院落、厢房、正房等几部分。四合院一般将3—5开间的正房放在正北南向主轴线上,东西布置三开间的厢房,南边放置三开间的倒座,倒座东端设置住宅大门,完全符合“坎宅巽门”的风水要求。规模较大的多进四合院,各院落间由垂花门或过厅串联。通过构成元素的多重组合,产生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四合院。四合院中严谨的空间序列、对称的布局、沿轴线空间等级的递进,反映了宗族合居中尊卑、男女、长幼的等级差别,也是传统封建礼教思想在四合院中的体现。
山西四合院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舒适的居住条件、灵活的空间组织,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场所。同时,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成为四合院家族中独具特色的一支。
第一,整体上体现出外雄内秀的特色。由于山西地处“九边重镇”,为了避免战争的破坏,建筑的防御性表现的较为重要。因此,山西民居院落外墙一般都是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外观高耸封闭,但由于造型各异的宅门、脊饰、烟囱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的共同作用,使建筑沿街轮廓线丰满舒展。致使民居表现出古拙而不陈旧,统一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细腻而不琐碎的外雄内秀的性格特征。
第二,具有精美的细部装修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山西民居四合院内一般都会有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饰物。在外观塑造中,宅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通过木构、石砌、砖雕建成府第门、垂花门、车马门等,加上木雕、匾额、柱饰、砖雕、石兽等等细部装饰,增添了宅门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垂花门的做工最能表现出山西民居中装修工艺的特点,门上的木雕精细传神,有的做小巧的斗拱,出挑做成卷云的式样,木构件上都雕有花饰,显得格外朴素雅致。大门檐下匾额上的题字更是书法精美,做工精细,内容颇具文采。山西民居的屋门、窗的造型及使用方法颇为独特。所有的窗格都做成式样繁多的吉祥图案或图形,层层门窗做工精细、巧妙,与灰墙构成鲜明的对比。宅内的砖雕艺术,大到一座门楼或影壁,小到一座屋顶脊端的小兽、烟囱帽、小土地龛,乃至硬山墙上的悬鱼饰物等都是精心刻画之处。
第三,民间风水信仰的生动体现。山西民居反映了诸多乡约民俗,这些民俗制约着人们设计和建造民居的各个方面:择地、奠基、破土、上梁、封顶、入住以及入口的位置、房屋的高度、型制的选择等,其中风水对民居影响最大。几千年来风水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把希望与恐惧、福禄寿禧、生老病死等与四合院的地点、朝向、布局、型制、体量联系起来,近乎虔诚地相信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地遵守。古人把住宅的凶吉祸福同宅主的盛衰安康紧密地联系起来,住宅的优劣首先要看宅址选择的好坏。因此在建房之前首先要请风水师看风水、定阴阳,也就是根据风水理论审慎地勘察宅址的地形、地势、水源及周围的建筑、植物、道路等情况,一般的选址原则是:“近水向阳”、“负阴抱阳”。在选定宅址后,还要进行建筑布局的设计,等等。
第四,民俗风格更加突出四合院的地域特色。在民间信仰中,土地、门神和灶王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山西民居中几乎每个四合院都有土地祠,虽因建筑规模不同导致土地祠大小不一,但土地祠作为山西民居不可缺少的附属物,已成为其特色的一部分。山西民居中的土地祠多在与大门相对的影壁上或在入口附近的墙上设一个小龛,通常为砖雕或木构形式的小庙,龛内放土地神造像,平时龛上盖以红布。在一些正南向开门的宅院,由于大门入口与二道垂花门相对而设,一般在院内的垂花门两侧的隔墙上建影壁,两座影壁上都设小龛,称之为“门神府”、“土地庙”,内供神像,用以弥补宅门中开,进入后无影壁遮挡的不足,也可达到视觉与心理上的安全感。在宅中灶台上方的墙上都会有一个供灶王的小龛,希冀保佑家人饮食平安,每年的祭灶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