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出现于汉代。纸曾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传统手工造纸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麻纤维及其制品为原料的麻纸;二是以楮、桑、青檀等树的茎皮,包括瑞香狼毒等草本植物的根茎皮为原料的皮纸;三是以竹为原料的竹纸。此外,还有草纸以及混合多种原料制作而成的混料纸等。从时间上看,麻纸出现得最早,是唐以前主要纸种;皮纸虽然在汉代就已出现,其兴盛期从唐代开始;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推广和印书业的兴盛,相对廉价的竹纸在产量上一直占主导地位。
手工纸工艺流程较为复杂,而且由于所用原料的不同和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差异,各地有显著的差别。但总体来说,手工纸的生产主要包括制浆、抄纸、干燥等环节。
蒋村麻纸制作工艺
定襄蒋村麻纸加工业历史悠久,据《定襄县志(1993年版)》记载:“蒋村于明代就从事造纸业了。”《中国实业志》载:“清代中叶已成为手工业的盛产区域。”1933年—1934年,蒋村操纸户占全村总户1/3。年产麻纸150多万刀(每刀100张)当时有纸坊20多家,由于它质高价廉、耐用实用,誉满省内外,畅销晋、冀、蒙等地。
蒋村麻纸有薄(透明度高)韧(撕力大)耐(耐磨耐揉)(色)白等特点。主要用于糊窗户、写字、绘画、记账、印刷、打顶棚、食品包装、古建筑立柱裱糊、做纸杂等。可长期保存千年以上,自古以来人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离不开它。
定襄蒋村麻纸是以苎麻为主要原料,使用传统手工方法加工的纸张。它的加工方法基本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工艺流程是:
1.剁碎。将苎麻、植物秸秆经过挑选后剁碎。
2.蒸煮。把碎原料放入大锅蒸煮,俗称“馏麻”。
3.打浆。按比例把配制好的漂白粉倒入汗池,然后用刮板搅拌均匀打成纸浆。
4.操纸。操作人员手持竹帘(竹帘用油煮制而成)盛入汗池,将配制而成的纸浆挂在竹帘上,再一张一张推在托板上。
5.晾纸。将水压干,再把麻纸一张张贴在白灰墙上晾晒。
6.削整。麻纸干后将其揭下,进行削纸整理。打成纸捆(一捆为2000张)即为成品。
蒋村麻纸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刘隆千,传承“昌顺号”纸坊,从十岁起跟父亲学习麻纸制作技术,现已八十多岁,仍然坚持传统的麻纸生产,是目前蒋村最大造纸作坊的经营者,仍采用家族经营作坊式的操作方法。
阳城绵纸制作技艺
阳城绵纸制作技艺是一项古老的、保存较为完善的传统技艺。主要产品有绵纸、土纸、黄裱纸等3种,以绵纸、黄裱纸为佳,纸面无疙瘩,柔软光亮;绵纸洁白细腻,边沿整齐,无破洞,拉力强,而且吸附性强,润墨性能好。
阳城手工抄纸主要原料为桑皮,辅助原料有石灰、油胶等。主要过程包括选、蒸、晒、碾、切、抄等72道工序。制作工序为:
1.收皮选皮。桑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抄纸质量。一般收皮都分等划级,按等级分类选皮。
2.栋皮。把皮运到河边按捆泡入河中浸湿,然后拉上岸,待皮发软后拆捆栋皮、去除杂质,然后浸泡一夜。
3.糙皮。从河中捞出控干水分,在“糙瓮”中加水,然后放一定比例的生石灰,将扎捆的桑皮泡在水里翻转浸透。
4.蒸皮。用特别的蒸锅蒸皮,一般可蒸1.5千克~2.5千克,工序有坐锅、装锅、授火、添锅、压顶、抹气、挑锅等。
5.化皮。把蒸过的皮运到河里泡,边泡边揉,直至把石灰全部洗掉。
6.搭皮。就是把化过的皮或晒干的“干皮”运到河或泉中再次泡洗,搭过的皮叫净皮。
7.擞皮。放在“灰筛”里抖开,按长短理顺成团。
8.捣饼。将擞过的皮到“碓上”捣成饼。
9.切皮。成饼的皮放在切皮板凳上切成不足0.5厘米的条状。
10.打洗。将切好的皮放入盆中,用“杵圪柁”上下反复杵臼,把皮杵烂,再倒入“洗圪沱”用棍搅,然后打洗、鼓洗等。
11.捞纸、下纸。用抄纸工具沾和栅进行抄纸。捞纸和下纸是整个工序中的重要部分。
12.压坯。将捞出的纸在下纸板上徐徐压干。
13.晒纸。将压干的纸贴在墙上晾干,然后为揭纸、裁纸、捆纸。
阳城绵纸制作技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工艺复杂,对每道工序的要求都很细腻严格,这项生产技艺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