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器制作历史悠久,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的陶器(陶片)距今9000年以上。
原始陶器作为原始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遗存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区多有发展,主要品种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等。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已懂得采用精细淘洗过的陶土作胎;制胎不仅有手制、模制,还出现了陶轮;陶器外部不仅砑光,有的还绘制了装饰花纹。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有陕西西安半坡、甘肃马家窑等地出土的彩陶。彩陶之后,兴起了龙山文化的黑陶。夏商周时期,以灰陶为主,后期印纹陶、白陶有了一定的发展。
商周时期原始瓷器出现,瓷器不同于陶器的普通黏土制胎,其是采用耐高温、纯洁的黏土制胎,表面施有玻璃质釉,有光泽。商代釉的发明对陶瓷制作来说是质的飞跃。此后,由战国至秦汉6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第一个文化高潮(陕西兵马俑)到了汉代有了彩绘陶壶,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南北朝时期烧成白瓷。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绚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化瓷器在中国制瓷史占有一席之地。随后,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生产的精美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
公元前4000年左右,陶器在山西已有相当发展,山西翼城枣园和闻喜破头曾发现过仰韶前期陶器,芮城、垣曲和太原等地发现过仰韶中、晚期烧制的彩陶器;汉代,大量绿釉陶器出现,它是以氧化铅为助溶剂烧成的,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一种新工艺。山西平陆枣园出土的绿釉狩猎纹陶壶,颜色翠绿,釉质透明,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南北朝和隋代,陶瓷以青釉为主。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各种褐釉陶马、武士俑,胎质坚硬,釉色洁莹,尤其是釉上会彩,为以后瓷器釉上施彩奠定了基础。
山西发现烧制瓷器的最早时代是隋唐时期,主要有浑源窑和平定窑等。在浑源古瓷窑内发现过白粗瓷碗,在平定井柏村窑址内发现过玉璧底白瓷碗;盛唐时期,闻名中外的唐三彩在山西晋东南和晋南一带多有发现。如长治出土的三彩抱鸭壶女俑和河东博物馆藏的三彩女坐俑,人物形象惟妙惟肖,釉色绚丽斑斓,是难得的佳作;宋辽金时期,山西除了浑源窑和平定窑外,还有长治八义窑、阳城窑、盂县窑、榆次窑和介休窑等。这些瓷窑所烧瓷器,以白釉印刻花和黑釉剔花瓷器名贵。由于烧制精良,釉色莹润,花纹洗炼,充分体现了山西古代瓷器烧造的高超水平;元代,山西的霍窑较为有名,所烧白瓷可与著名的定窑媲美;明清时期,山西各地馆藏精品有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盘、正德黄釉碗,清顺治青花锦鸡梅雀一统瓶、康熙青花锦鸡牡丹棒槌瓶、雍正豆彩蝙蝠葫芦盘等等,这些瓷器均为难得的佳作。
琉璃是在陶瓷烧制基础上的另一种创新工艺,战国时已有琉璃制品问世。在山西北魏平城遗址内,曾发现过建筑琉璃构件。在元大都遗址内发现的琉璃构件上刻有太原匠师烧制的记载。由此可见,山西是中国烧制琉璃的主要产地之一。明清两代山西烧制琉璃达到繁盛时期,至今在山西明清两代古建筑上还可看到琳琅满目的琉璃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