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参加工作,离家40余载,从省人民银行副行长离休的老干部王杰平有着不解的故乡情缘,那就是生他养他的平山老区的乡亲还没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要为家乡"做点事"。离休后,王杰平奔走在县、市、省各单位长达7年,先后为家乡联系、组织解决扶贫、交通等各种资金5000多万元。为了寻求扶贫资金,他看过别人的冷脸,吃过闭门羹,走过冤枉路,其中的艰辛他默默承受着。
王杰平老人在几十年工作中养成了看书看报的习惯,离休后也丝毫不减,每年都要花1000多元自费订阅书刊,《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燕赵都市报》这些都是他每天必看的"功课"。每当有"重大发现",他还不忘及时献策;当有致富信息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能为老区人民所用。王杰平说:"虽然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老区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有一些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相当困难,还有很多事需要做,我这一生没有别的所求,能为家乡人民办点实事,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刊于2004年10月22日《燕赵晚报》王文康文/图)植根灵山不老松--记人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离休干部王杰平同志的先进事迹王杰平同志,1947年参加工作,1948年入党,1995年在原河北省人民银行领导岗位上离休。离开工作岗位后,他仍然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始终保持了一名老干部、老党员的政治本色。几年来,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一个又一个老有所为的感人故事,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关心老区、为民造福的先进事迹曾见诸报刊,有河北籍作家阎涛为其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在《中国经济》上刊发,引起了省内外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海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并以不同形式被《共产党员》、《老人世界》等刊物以及《中国老年报》、《农民日报》、《金融时报》等各大媒体转载。2004年9月,王杰平同志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第二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十佳卓越贡献奖"。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王杰平同志出生于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的普通农民家庭。这块英雄的土地,从小培养了他勤劳质朴的高尚品德,铸造了他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早年的革命生涯陶冶了他无私奉献的情操;离休后,他严于律己,创造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王杰平同志与老伴在风风雨雨中携手共同生活了50个春秋,对于五个子女的教育,始终没有放松过,用自己的言行为子女们做出了榜样,现在五个子女个个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有的已经走上了省级、市级、县级的主要领导岗位。对成家立业并已成才的子女,王杰平同志仍然密切关注他们的工作、学习和政治上的进步,每逢节假日家庭聚会的时机,都要召开家庭会议,了解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为子女提供学习材料,提出具体要求。大女儿一家调到陕西后,女婿在陕西省委和西安市委做领导工作,王杰平同志为关心他的学习工作情况,特地订阅了《陕西日报》和《西安日报》。今年大女婿调黑龙江省委工作后,他又订阅了《黑龙江日报》。每逢子女职务提升,工作岗位调整,他都要教育他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关心群众利益,积极做好党的工作。他对子女们的工作、学习不但是一种关心、爱护、监督,更重要的是一种父爱,尽到的是一种责任。
二、老骥伏枥,贡献余热王杰平同志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了看书学习的好习惯。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参考消息》、《作家文摘》、《南方周末》、地方报纸,以及《中华儿女》、《家庭医生》等,购置了大量马列著作,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等领袖人物的书籍及有关现代历史文献方面的系列丛书。他关心政治,为了能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每晚坚持收看河北台、中央台的新闻节目。每天到离退休老干部活动室阅读报刊,交流学习体会,把学习作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保持了一名离退休老党员的本色。
在工作上,他总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离退休后担任党支部书记,他把积极关心党的建设、关心老同志的政治学习和进步作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省委、省政府、省委老干部局以及中心支行组织召开的政治、经济、金融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培训班,他总是积极带头参加,以实际行动带领大家抓好政治活动。每月组织政治学习时,他总是首先认真阅读了解文件精神实质,在组织大家学习中认真搞好辅导。几年来,组织老同志系统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中共中央重要会议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人总行有关文件,使老同志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抓好对老党员、老同志的思想教育方面,他积极组织过好党的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政治上关心老同志的进步。在他的积极帮助下,2003年有一名老同志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近几年来,他想方设法做好老干部支部工作,进一步活跃了老同志的政治、文化和党的组织生活,激发了老同志政治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老干部党支部每年被机关党委评为党支部"百分"考核优秀单位。王杰平同志坚持原则,敢于直言不讳,勇于提意见和建议,积极关心党的建设、银行的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为金融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关心老区,为民造福支援家乡、建设家乡、帮助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是他一生的心愿。离家40余载,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那块土地。每次看到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他的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他经常这样说:"咱是老区人民的儿子,理应为老区人民办好事"。
他想老区人民所想,急老区人民所急,盼老区人民所盼,并把这种愿望变成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后代造福。离休后,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为家乡联系、协调、组织、监督解决扶贫交通等各项资金5000多万元,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看过冷脸,吃过闭门羹,走过冤枉路,还经常带病坚持工作。他经过两年多的往返奔波,通过市政府为平山县川坊村解决10万元扶贫款用于打井修渠,使贫瘠干旱的小山沟有了清泉,有了余粮。为了三汲乡的开发建设,他多次联系省、市交通部门解决50万元资金修建了一条土面公路。为了让三汲乡的农民脱贫致富,他用3年的时间,跑到省、市有关部门争取到300万元的专款,为三汲乡修了一条15公里长的乡间柏油马路,向山外开发运输硅石和石英石,使三汲乡的父老乡亲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在距平山县城50公里位于大山深处的张家川村,王杰平同志帮助他们通过农业银行解决资金105万元,把山峡深处的一条河,搬到了陡峭的山腰。通过修筑拦河大坝,开凿人工漕河,建成储水1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建起了一座发电量为180万千瓦的小水电站,使周围9个村的农民受益,彻底改变了张家川的面貌。王杰平同志还帮助平山县兴建、改造10多家县办企业,为平山县的工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王杰平同志近年来所作的这些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老百姓有口皆碑;他无私奉献、从不索取的精神更是让平山县的干部群众信服。在张家川水电站工程的竣工庆典仪式上,省、市各级领导都已到齐,就盼着贵宾王杰平前来主持,但是他没有来,只是托人送来一封言辞恳切的贺信。平时,无论是联系资金还是争取项目,他都吃住在自家或老家的亲戚家中,从来没有吃过一次招待饭,从来不给基层干群添麻烦。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平山老区的群众,当地老百姓对他交口称赞,特地为他树立了一座功德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