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出现,打破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古典长篇小说增添了新的内容,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西游记》中充满了各种奇异的想象,是自先秦《山海经》以来,中国人奇幻浪漫想象的集大成者。《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
《西游记》的故事基础源于唐太宗年间,僧人玄奘只身一人穿越国境,去往天竺(当时的印度)取经的故事。
玄奘出家之前姓陈,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所以人称唐三藏。玄奘13岁时出家,21岁受大戒。22岁离开长安到达四川、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寻问高僧大德,深研佛经。那时国内对佛教经论各有各的评说,翻译过来的佛经,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失真走样。玄奘决心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和取经。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从长安起步,路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再过敦煌,一直向西域进发。一路上他历尽艰险,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玄奘西行,历经17年之久,5万里行程,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箱,657部。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他还将中国的《道德经》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玄奘还整理编辑了《大唐西域记》一书,介绍了西域诸国历史人情、风俗习惯等。
后来,他的弟子开始神化他,在他的弟子所著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描写了玄奘突破艰险,一路西行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至南宋的时候,《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联系在一起。至元代,玄奘取经就不再是独行,而有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元代的一些戏曲也开始对《西游记》进行创作。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是在这些版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西游记》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师父唐僧,而是保唐僧平安,一路与妖魔鬼怪斗争的孙悟空。孙悟空,又名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这个从石头中蹦出来的猴子,因为非人生人养,而拥有最自然的天地灵气,他所代表的是不受世俗污染的纯净之心。
孙悟空最早拜师于道教,并习得72般变化的本领。因为他没有世俗的习气,所以他敢斗天地,无所畏惧,也因此他才敢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后来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500年后,因唐僧西天取经,揭去符咒,才重获自由。后经观世音菩萨的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他匡扶正义,嫉恶如仇。在取经路上,他降妖除怪,屡建奇功,虽几次被师父误解、驱逐,但他始终对师父忠心耿耿。最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
孙悟空是一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在他心中没有规矩的框架,他敢于为了自由而反抗,敢于为了正义与权威抗争。无法无天,以正义为行事准则,是孙悟空个性的最好注解。孙悟空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再度强化了正义的概念,《西游记》的意义也在此中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