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共900卷,收录唐代诗人2529人的诗作42863首,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10人。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最为繁荣强盛的巅峰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黄金时代。纵观近300年的唐代文坛,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传奇、骈文,都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而其中尤以诗歌的成就最为壮观。经济因素是文化因素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唐朝经济的繁荣为其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唐朝较其前朝的任何时代在文化政策上都是比较开放的,适应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趋势与文化发展的规律,促进了唐朝文化的发展。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唐朝诗歌的发展非常迅速,诗歌创作在唐代已经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唐代诗歌的总体水平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在题材的广泛性,风格的多样性,形式的完备性等多个方面,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不可企及的高峰。
但《全唐诗》也有误收、漏收、张冠李戴之弊,如《全唐诗》收唐温如之诗,但温如实非唐代人,一些敦煌故物不见于当时,如王梵志的诗、韦庄《秦妇吟》则未见记载。
唐代产生了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伟人,同时也涌现出了像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李商隐等一大批独树一帜的优秀诗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唱不绝,在海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此后10年内,他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因李白不屈从权贵而遭到谗毁,仅一年多时间就被迫辞官离京。此后十多年时间,他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杜甫相识,成为好友。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但因永王触怒肃宗被杀,李白也遭到连累获罪,后遇赦。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2岁时,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他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的这些思想也都反映在他的诗歌当中。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些诗句表面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实则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能充分调动一些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感情表达具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非常富有感染力。李白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李白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但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是现存最早的李白作品集。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与代表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不同,杜甫生活在唐朝国力渐衰的时期,国家的危难使他形成了老成稳健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诗歌多与现实相连,记录了自己一生的际遇,也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迁,从而有了“诗史”之名。
杜甫早年也曾漫游江浙一带的山水,但后来因为生活的贫困,他开始投奔权贵,以求仕途。直到安史之乱前一个月,他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这期间他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在长安沦陷后,他想去投奔肃宗,但在半路被俘。后冒死逃出投奔肃宗,被授左拾遗之职。长安收复后,杜甫回京任职。但没多久,他就被外贬华州司功参军离开了长安。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之后辞官,前往成都筑草堂而居,公元770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