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确,不要说十之八九,其实人生有时甚至事事都不能顺我们的心意。想要生存在这个反复无常的世界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习一下“忍辱负重”之术。
自古以来,都把忍辱负重称为担当大任的美德。纵观古今成功人士之道,无不是忍而成就事业的。
忍辱负重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在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即位后,一直受到皇后武则天的限制。有一次,高宗在巡幸途中,遇到一个好几百人同堂的大家族,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没有任何风波,十分和睦,这在当时实属少见。因此,高宗特地去拜访了这个家庭,向他们请教家族和睦的秘诀。
于是族长取来纸和笔,一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意即大家族和乐的秘诀除了“忍”字以外别无他法。高宗看后深有同感,赐给这家族莫大褒赏。
由此可见,“忍”功是天下修养第一功。无论你位有多高,权有多大,都必须学会忍让。切不可因一时之怒气而毁掉你的大好前程。
拿到现在社会来讲,在上司把某些事故的责任推到你身上时,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你最好能“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件事情明明是上级领导耽误了或处理不当,可在追究责任时,上司却指责自己没有及时汇报,或汇报不准确。
在公司就出现过这样的事。
秘书科的小王在接到一家客户的生意电报后,立即向经理作了汇报。可就在汇报的时候,经理正在与另一位客人说话,听了小王的汇报后,他只是点点头,说了声:“我知道了。”便继续与客人会谈。
两天以后,经理把小王叫到了办公室,怒气冲冲地质问他为什么不把那家客户打来的生意电报告诉他,以致于耽误了一大笔交易。莫名其妙的小王本想向经理申辩几句,表示自己已经向他作了及时的汇报,只是当时他在谈话而忘了。可经理连珠炮式的指责简直使她没有插话的机会。而且,站在一旁的经理办公室主任老赵也一个劲地向小王作眼色,暗示她不要申辩。这就更弄得小王糊涂不解了。
经理发完火后,便立即叫小王走了。一块出来的老赵告诉小王,如果她当时与经理申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听了老赵的话,小王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弄不清其中的奥秘。事情过了很久,小王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这位经理也知道小王已经向他汇报过了,也的确是他自己由于当时谈话过于兴奋而忘记了此事。但是,他可不能因此而在公司里丢脸,让别人知道他渎职,耽误了公司的生意,而必须找个替罪羊,以此为自己开脱。
所以,经理的发怒与其说是针对小王,还不如说是给全公司听的。但是,如果小王不明“事理”,反而据理力争,这样,不仅不会得到经理的承认,而且很可能因此而被解雇。
那么,是不是在上司错怪了自己之后,都不要去申辩呢?切不可简单地下这样的结论。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上述例子,便可以发现,经理之所以如此责怪小王,小王之所以不能申辩,是因为事关经理自己本身。假如事情不是这样,那就另当别论了。
通常,上司笼络下属的手段,不外乎官职、钱财两种,但有时上级对下属不必付出实质性的东西,而只要通过某种表示、某种态度,便能给下属最大的满足,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受宠若惊的感觉,从而更加勤奋地工作。其实,收拢人心,最重要的是要针对对方的心理。给地位低者以尊重,给贫穷者以财物,给落难者以援力,给求职者以机会等等,这才是收拢人心最有效的方式。
为官者不仅要对部下示以关怀,同时还要向他们显示自己的大度,尽可能原谅下属的过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笼络手段。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对那些无关大局之事,不可同部下锱珠必较,当忍则忍,当让则让。要知道,对部下宽容大度,是制造向心效应的一种手段。
战国时,楚庄王赏赐群臣饮酒,正当酒喝得酣畅之际,灯烛灭了。有一个人因垂涎于庄王美姬的美貌,加之饮酒过多,难以自控,便乘黑暗混乱之机,抓住了美姬的衣袖。
美姬一惊,左手奋力挣脱,右手趁势抓住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并告诉庄王说:“刚才烛灭,有人牵拉我的衣襟,我抓断了他头上的系缨,现在还拿着,赶快拿火来看看这个断缨的人。”
庄王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了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人才呢?”于是命令左右的人说:“今天大家和我一起喝酒,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欢。”群臣一百多人都扯断了帽子上的系缨而热情高昂地饮酒,一直饮到尽欢而散。
过了三年,一次楚国与晋国打仗,有一个臣子常常冲在前边,连续五个回合都是如此。最后楚国取得了胜利。庄王感到惊奇,忍不住问他:“我平时对你并没有特别的恩惠,你打仗时为何这样卖力呢?”他回答说:“我就是那天夜里被扯断了帽子上系缨的人。”
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楚庄王的宽宏大度,远见卓识,也可以洞悉他驾驭部下的高超艺术。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辱负重是一种心胸更是一种超人的智慧!
忍一时风平浪尽,退三分海阔天空!
激流勇退,不是怯懦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学会激流勇退,不是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而是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学会激流勇退,而后再度前进,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一种哲理、更是一种巧妙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