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乃人的一大智慧,它有助于人们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因而,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它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
我们这里讲的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自古以来,评价人的标准,只要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就知是否可以成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将之风。因此要成为非凡的人,除了常识与能力之外,还视其能否将情绪操控得当。一个人的涵养来源于他的修养,有修养之人都懂得控制情绪。遇事不能冷静,并且以某种极端手段处之的人,绝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不能顾全大局,只在小事上争长论短的人,绝不是一个能成大器的人。
三国时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立志要收复中原。他六出祁山,攻打魏国。但是魏国大都督司马懿总是避其锋芒,等待时机以逸待劳。诸葛亮用尽了各种手段来羞辱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总是置之不理,时常是他的部下都难以忍受了,他却依然装作两耳不闻,令诸葛亮无可奈何,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最后还让诸葛亮累死在第六次北伐的途中。后来,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也为他惋惜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司马懿能够忍,所以在国家大计上,没有被一代儒将诸葛亮打败。
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有时候采用何种手段已不太关键,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情绪才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而情绪是一种很滑溜的东西,有时滑溜得让人捉摸不到,但是,不管怎么滑溜,你都要想办法将它捏得紧紧的。因为这关系到你能否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
有许多人能把情绪收放自如,这个时候,情绪已不仅是一种感情上的表达,而且成了攻防中使用的武器。有时候,掌控不住情绪,不管三七二十一发泄一通,结果搞得场面十分难堪。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这种擦枪走火的状况。但是,聪明人有将不良的情绪马上收回的本事。情绪处理得好,可以将阻力化为助力,可以帮你解危化险。
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非常潦倒,常常是寄人篱下,甚至乞讨为生。有一天他身配长剑来到一个集市,突然有一群青年拦阻了他的去路,其中一人对韩信说:“我看你长得人高马大,还佩戴长剑,好像是个英雄好汉,其实你只是一个胆小鬼而已。”众人听了哈哈大笑,那人更加来劲了,缠住韩信不让他走,还坚持说:“你相信不相信我说的话?不相信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杀了谁,如果你胆小不想和我比武又不想死,就从我裤档下爬过去。”韩信注视着那人,心想,我要杀了他,简直易如反掌,但是杀这样一个无赖不但不能证明我的才能,反而有损我的清白,而且一旦杀了他,他的同伙肯定要缠住我不放,万一再被官府抓起来,那么这一辈子就完了,我不能和他一般见识,和他斗这口气。想到这里,就伏下身从那人裤档下爬过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韩信受“跨下之辱”的传说。
对一般人来说,忍耐是一种美德,对成功者来说,忍耐却是必须具备的品格。
电话大王吴瑞林(侨兴老板)当初创业失败,“走在路上,平时笑脸相迎的乡邻竟然一夜之间形同陌路,不断有人在我身后指指点点。没多久,孩子们就哭着回家告诉我,老师把他们的位子从第一排调到最后一排去了,学校里的同学也不和他们玩了。”吴瑞林不得不带着家人,“选择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悄悄离开”,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指甲钳大王梁伯强一次次创业,一次次辛苦累积财富,而每一次点滴积累的财富最后总是被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原因”剥夺,如果一般人遭受了这样的境遇早发疯了,可梁伯强都忍下了。现在他成功了。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评论楚汉之争时就曾说:“汉高祖刘邦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所以失败,关键在于能忍不能忍。项羽不能忍,白白浪费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能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直攻项羽要害,最后夺取胜利。刘项之争,从多方面说明了这一点。刘邦之所以成大业是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个人享乐,忍一时失败,忍个人意气;而项羽气大,什么都难忍难容,不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大业未成身先亡,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