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挑教师、挑班级的时候,都喜欢挑一个年纪大一点儿的“富有经验”的教师。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教育家不分年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事业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尽管我们有时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但是,毕竟大部分情况是有心栽花花自发,无心插柳柳无荫。这就告诉我们:不能把成功建立在不可捉摸的侥幸和偶然上。
你可以从今天开始写教育日记,做一个有心人,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今天发生了一个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产生了一个挫折,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把这些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五年以后将那些最精彩的东西选编出来就是最精彩的书。那些闪烁“火花”的东西,对自己会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对他人也可以提供“借鉴”。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很多人,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没有付诸笔端,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做一个有心人,什么都能做学问。在有心的前提下,才能把各种碎片串成最美丽的服装。本来那碎片单独看好像没有价值,实际上那不是因为它们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没有被发现,没有被利用。如果你把它们加以组合,它们就会光彩夺目。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有心人。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这样的教育科研应该鼓励。当然,这并不排斥我们的教师和专家们合作,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毕竟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大学老师的研究是不一样的。
教师在追求卓越的同时要做学生的表率,要做好学生的表率主要做以下两点:
笫一,相互尊重,做学生的知心人。一个好的老师首先要有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每个人都有同等的尊严。学生当然也包括在内,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你的一言一行直接感染和影响着你身边的学生。例如:中午,起风了,校园里有许多外面和角落里刮进的纸屑和塑料袋,一位老师指手划脚的让学生快点捡一捡,而他自己却走掉了,随手把捡的垃圾扔掉并跑开了。而另一位教师这时却走过去,把垃圾和纸屑捡起来,在这位老师弯腰捡的同时,她身边的同学也迅速弯腰随老师一起捡完纸屑并送进垃圾筒。人常说:“身教胜于言教,无声胜于有声”,教师做学生的模范应当在方方面面,处处事事做出表率,干出样子。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学生做好的事,教师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师职员躬亲共守。上课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每节课也不能迟到。”爱因斯坦说过,使学生对老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如果让学生学会尊重老师,应该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例:在小学生行为规范中有一条见老师要问好,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能做到,而当老师的扪心自问:当学生向你问好的时候你给予回应了吗?尊重是相互的,只有你从心里去爱学生,去尊重和关心学生,学生才会从内心感激和尊重你。
第二,学会赞美、欣赏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是为师者应有的素质和任何一个人都必备的素质。教师要赞美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及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除了在教学中赞美学生外,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也应该是一位热情洋溢,乐观向上的老师,言行举止都要散发着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深深地吸引学生模仿、学习、追求和超越。在上课时,教师要做到精神饱满,尤其是上课的前十分钟,教师一定要用语言或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在课堂中我们不要一昧的说教学生,而要用激情、赞美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成长中的学生最需要来自老师的赞美,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简单的“好”字,一个轻微的“抚摸”,学生就是在教师的赞美和他人的认可中慢慢将人生观定向,向着真善美发展的。教师应该学会时时处处,宜时宜情的赞美他人,激励他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把关爱和笑容留给学生,从而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
当前,教育改革正逐步深入,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解放学生,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召学生,永远追求卓越。
拒绝平庸,做有思想的教师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学校的灵魂的是教师;而校长是激活与驱动这个灵魂的守护者与激励者。
教师是推动学校前进的主体力量,教师的方向就是学校的方向,所以,教师能够拒绝平庸,学校才能摆脱平庸,一个平庸的学校是一个欠缺恒久生命活力的学校,我认为,真正有作为的校长,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来打造一支拒绝平庸的教师群体,把教师的思想引向崇高,只有拥有了一支优秀的有思想的教师群体,学校才能最终走向辉煌而声名远扬。
我们或许不一定人人都成为名师,但是,我们不能丢掉向名师学习的的心愿与努力,拒绝平庸,做有思想的教师,可以把我们的心引向崇高,拉近与大师的距离,或许,在不断努力的某一天,你就是一位令人景仰的大师!
拒绝平庸,并不是不可为的难事,简单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从最平凡的工作做起,从日常的生活做起,把凡俗的纷扰扔弃,从小惠小利中挣脱出来,始终站在生命的高处,拥有理想,释放自己始终不懈怠的生命的活力,追寻自己的事业之梦。
拒绝平庸,首先要展现自我的个性。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这里的“独特个性的人”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形象名片。教育的生命应该是尊重每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个性,尤其是教师的个性,并能够合理的保护与发展他们的个性,一个没有个性的教师,是一位没有从平庸中挣脱出来的教师,惟有拒绝平庸,做有个性的教师,教育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
所以,教育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明而富有生命活力的园地,也须是一个个性横生的世界,我们应该给这个缤纷的世界增加更多的色彩。在崇尚个性的年代,拒绝平庸,拥有自己的教育个性,营建自我的独立的人格。
其一,需要调适好心态。这很关键,我不必说要淡泊名利,因为作为凡人总要沾点名利的光辉,但是,不能过分,遇事要想得开,追求名利,要取之有道。这样,无论你追求的结果如何,个性也不会丧失。
其二,必须拥有自己的生活理念。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异彩纷呈,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但无论如何,自己要拥有一个健康向上富有生命活力的生活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导引下,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规律,才不至于滑入平庸的困境。罗索说:“高尚的生活是由理智引导并受情感激励的生活!”也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拒绝平庸,才会张扬我们独立的精神品格,才能保存我们的个性自由的生长。
其三,拒绝从众心理。拥有个性与拒绝平庸的人是不会轻易从众的,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状态!相反,倒是没有个性的人会“众从”有个性的人。因为有个性的人的人格魅力,会让那些没有个性的人羡慕。
其四,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个性的存在需要有一个安静独立的场所,否则就会流失或变异。这样,就需要我们建造一个能安放个性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我们可以尽情保存与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这个园子是封闭的,能够把任何形式的平庸拒之门外,只对同道之人开放。
其五,拒绝空虚。空虚是一条毒蛇,会吞噬个性的生长。一位拥有个性的人是决不会让空虚占据其灵魂的空间。或许,他们也会在人生的遥途上碰到打击,心灵也会被空虚所袭击,但他们会很快的调整过来,因为,他们为了个性生长的价值得以实现,总是超前的做着自己的事业,充实的生活会令空虚与平庸望而生畏与却步。
对于教师来说拒绝平庸,就是要做有思想的教师。
有许多教师,会被“思想”两个词吓住,以为这是大师的专利,其实,每个人都能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思想。大师有大师的思想,作为平凡的教师有平凡教师的思想;大师的思想如火把,我们的思想可以为蜡烛;火把可以照亮更广阔的空间,蜡烛至少可以烛照着一个人灵魂,可以让平庸无处藏身,教师的灵魂的洞彻,才能引导着自己学生的灵魂向更高更远处健康的发展。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真正的阅读,是反思的阅读,阅读后反思的意义并不逊于阅读本身,尤其是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的反思,这样,才能把教师推向更高的思想境界。其实,阅读的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资源,因为,喜欢阅读的教师,一定会把自己的阅读经验间接与直接的传达给学生,学生也会从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教师身上耳濡目染,逐渐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接受新的思想,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去网络世界寻找思想,网络世界飘扬多姿多彩的思想的光圈,真正爱好网络的人(而不是沉湎于娱乐),我以为,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拥有很强的创造力,在网络世界自由出入,展现自己的思想光彩。网络打破了繁琐的世俗人情,追求简单而深度的生活方式,心灵世界得到最佳的释放,一种淳朴而富有真正自由的生活方式,在网络的天空绽放出多姿多彩的思想的光辉,因为,那个世界可以尽情表现每个人的才华,不需要任何的级别与资格的干预。我们可以尽情尽心尽才的交流,可以碰撞,可以容纳,可以批判,思想在这样炫目的网络世界中迷惑、明晰、建树与走向成熟。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反思是进步的动力与助力,惟有真诚的反思,甚至是对于自身的无情的解剖与批判,才能找到自我思想进步与成熟的正确的方向,反思不仅仅为了批判,更大的意义是重建,思想的建树不一定要成名成家,可以一鳞半爪,可以单线勾勒,自成一体,如果一直这样努力与坚持下去,我们的思想会从简单走向成熟,从纷乱走向明晰,最终建树起属于自我的独立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