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农产业的兴起
(一)农业的困境
1.人多地少。田野工作期间,笔者在村子里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单家集历来人多地少”。现年59岁的单家集党总支书记许文杰从1962年起就担任村干部,对单家集的情况非常熟悉。他在接受我的访谈时用“人口多、家底薄,外债多、土地少”概括单家集的过去。他认为如果靠种地,单家集现在最多能养活1000多口人。
单家集在民国时期的人口在2000人左右,耕地2000多亩。农业合作化(1953年)以前,单家集有50%的人靠在集市上做各种小生意为生,也有做大生意的;约有40%的农户靠单一的种地为生,亩产小麦不到200斤。1958年,单家集的集市被撤销,使许多原来靠集市维持生活的家庭一下子失去了生活来源,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加剧,于是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人口外迁。单家集当时有100多户迁往新疆等地,迁出人口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5%。二是开垦新土地。单家集人开垦山地始于民国时期,但大量集中的垦荒还是人民公社化以后的事情。单家集现有山地2929亩,其中人民公社化以后相继开垦出来的2000亩土地。
2002年,单家集共有耕地5689亩,人均1.40亩。同期西吉县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2.56亩,兴隆镇为1.57亩,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下堡乡为3.82亩。该村原有水地500亩,其余都是旱地。1992年,单家集被确立为宁夏回族自治区26个小康示范村之一。时任单北村党支部书记的许文杰抓住了这次机遇。他从单家集的实际出发,向县委派来的工作组提出了8条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彻底解决人的吃饭问题。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单家集人打机井、搞提灌,使全村水地由1994年前的500亩发展到现在的2940亩,人均占有水地达到0.72亩,粮食单位产量提高到每亩500公斤。
2.高投入低收益。如果单家集的水地和山地全部用来种植小麦,亩产分别按500公斤和100公斤计算,人均有粮可达430公斤左右。所产小麦按每公斤1.20元算可折合现金516元,但这并不是种粮所得到的纯收入。单北村单斌以种一亩小麦为例算了一笔账,他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每亩的投入为297元,其中生产资料147元,劳动力150元;每亩产出折合现金540元,扣除各种投入,种一亩小麦的纯收入为243元,如果不计算劳动力投入,则纯收入为393元。
种一亩(水地)小麦的投入和产出记账如下:
投入:297元。
其中:
二氨20斤×0.87元=17.4元;
尿素27斤×1.00元=27元;
油渣50斤×0.55元=27.5元;
磷肥50斤×0.35元=17.5元;
农药10元×3次=30元;
浇水7元×4次=28元;
劳动力投入(播种、锄草、犁地、浇水、收割、碾场等)150元;
产出:1.20元(小麦亩产单价)×450公斤(小麦亩产量)=540元。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看出,如果仅靠单一的农业生产最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现阶段我国执行的650元的贫困线标准,即一个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如果低于650元就属于贫困家庭。据问卷调查,单家集目前从事单一农业生产的农户约占总户数的30%,这些家庭的生活大多比较贫困。单家集目前的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假如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种7亩水地,以小麦亩产450公斤计算,可产粮3150公斤,折合成现金为3780元人民币,如果不把他们付出的劳动计算在内,扣除生产资料投入,纯收入为2751元,人均550元,这个收入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贫困线标准。
(二)改革开放与非农产业的复兴
在改革开放、人地张力和民族传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单家集回族逐渐形成了农商结合的经济生产方式,村里的大部分人口农商并重、以商济农,把商业作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人们对集市的依赖性极强,很多人的生计甚至清真寺的运转都要依靠集市交易。在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中,单家集回族形成了牛羊屠宰、皮毛加工贸易、粉条加工、饮食业等自己的传统行业。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单家集的集市被取消,当地回族过去从事的各类商业活动也在“割资本主义尾巴,赶社会主义大集”的风潮中蛰伏下来,只有少量制作耕具的手工业者在暗中生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农村地区推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从而解除了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束缚和计划经济体制对民间商品经济活动的抑制。单家集人逐渐恢复传统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之余从事牛羊屠宰贸易、皮毛加工贸易、土豆加工贸易、手工制造等第二、第三产业。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单家集的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呈现出行业类型日趋多元化、专业户经营集群化、非农产业人口规模逐渐扩大等特点。目前,单家集的非农产业已有牛羊屠宰贸易、皮毛加工贸易、土豆和粮油加工贸易、商品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电焊与机械维修、餐饮服务、医疗卫生、小手工业、理发、文化娱乐等十余种行业。所谓专业户经营集群化是指从事某一行业的家庭户数逐渐增多,形成了土豆加工贸易、皮毛加工贸易、牛羊屠宰贸易、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商品批发零售业等行业集群。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逐渐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活动转向非农经济活动,人们在农业劳动和非农业劳动两大领域的人力投入和时间分配发生了明显变化。
集市的取消造成了单家集的经济衰退,尤其单家集和兴隆之间的百年集市之争给人们留下了心理伤痕。单家集曾经是静宁县单民区政府所在地,而到1958年后变成了兴隆公社的两个大队,这种降级式的行政建制变迁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挫折感。单家集人在1958后曾多次想恢复集市,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等特定社会环境的制约,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重新唤起了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同时也给单家集人恢复集市带来了新的契机。
1980年到1982年,单家集和兴隆多次发生集市矛盾,兴隆人不让单家集人到兴隆摆摊设点做买卖,这种不明智的做法使单家集人恢复自己集市的决心更加坚强。1983年,固原日报社记者王文玉同志就单家集集市的历史演变情况写了一份调查报告。王文玉是单家集人,现任固原日报社副总编辑,他是从单家集走出来的专业技术职务最高的知识分子。王文玉的爷爷曾经担任过单家集商会的主任,所以他和所有的单家集人一样有着很重的集市情结。他把写好的调查报告寄给西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同时直接找县工商、税务等部门说明情况,目的就是要恢复单家集的集市。不久,县政府就作出了恢复单家集集市的决定。当年,有着丰富集市管理经验的单家集人采用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搭台唱戏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招揽商民、扩大影响,集市很快就恢复起来。但此举却引起了兴隆人的不安,他们试图说服税务部门,通过给兴隆免税、在单家集收税等方式抑制单家集集市的发展。双方还采取堵截赶集者等方式来抑制对方,就这样持续到1992年。后来,单家集人主动放弃争斗。村党支部从单家集人多经营牛羊屠宰贩运、皮毛加工等行业的实际出发,对单家集的集市作了重新定位,决定把单家集的集市建设成一个畜产品专业市场,这样既符合单家集的村情,又可以避免和兴隆集市在分工上的冲突。从此,一个源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新集市在单家集恢复和发展起来了。
(三)三个专业户事例
事例1:牛屠宰贩运户米正清自述
我17岁的时候在南河桥工地上给人抱石头,每天挣3块钱。后来,县上冷库收购牛肉,我搞推销,吃的是好的,喝的是好的。干了三年挣了将近1万元,然后托熟人贷了2000块钱,开始自己做宰牛生意。
我宰牛是从1990年开始的。前几年,我在旺季的时候每天要宰10头牛,一个月就是300多头,现在每年宰1000多头。宰一头牛能挣100元,牛头、牛百叶、牛蹄骨等都能挣钱,比如每头牛可出六七十斤骨头,每斤骨头两毛五分钱,一年能挣三五万元。牛肉主要运往中宁一带。近两年中宁一带也搞养殖,但是肉瘦,我们的牛脂肪厚。现在主要宰牦牛,从甘南来的,原因是本地牛供应不足。
单家集搞屠宰的过百户,规模大一点的二三十户,我算比较大的专业户。我现在和另一个人合伙做生意,主要是因为本钱不够,像我现在这个规模,一般需要20多万元的周转金。现在村里有十几个剥皮子、剔肉的,我家有一个固定的,剥一头牛10块钱,每月挣1000多元。给我宰牛的有两个,都是念经人,宰一头牛给3块钱。
做生意除了勤快,还要会动脑筋。村里有些人现在生活紧张,实际上原来好着呢,后来做生意赔了。我们弟兄4个,一个跑运输,现在要搞淀粉加工;老三当老师;老四种地养地,我的地我兄弟种。
事例2:皮张贩运户马文秀自述
我最早是做毛肚(牛百叶)生意的,别人宰了牛,我把毛肚收来加工成牛百叶销售。1994年~1997年,毛肚的生意好做得很,一副毛肚最高可卖100元,平均50元~60元,四川(广元市)、北京、河南的客商直接来收,搞成半成品,再卖给大火锅店。后来,国内从美国、意大利进口牛百叶,价格便宜,冲击了国内市场,我们也因此贴了4万元。后来,我又做牛皮生意。主要从静宁、定西、康乐等县收购皮子,一年收万多张。收回来后,用工业盐去除水分等,不让皮子烂掉。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对皮张的需求量下降,引起价格下跌,我一次就赔了10万元。
我现在是西吉县最大的皮毛商,客户主要是甘肃平凉、湖北十堰等地的。生意做大了,知名度提高,周边地区很多人直接打电话联系生意,最近有一家江苏人来商谈用牛蹄骨、牛肺制药的事情。西吉县城有我们的代理商,我从他那儿收皮子,他可以从中取利,因为我们没钱。我现在周转在生意中的资金将近100万,有一部分现金。生意多采用赊销的办法,熟人赊销靠相互信任,大生意打欠条,拉这一车皮子付上一车皮子的款。
今年收一张皮子平均420元,粗加工一下可卖435元,用盐腌一张皮子投1块钱,卖出去一张5元~15元,平均10元左右。雇伙计一人,是我的一个亲戚,他一天腌50张,挣50元。现在,生意主要由我的4个儿子来做,有的搞收购、有的搞销售,各有各的分工。我们一家子20口人全靠这个生活。
事例3:土豆加工专业户咸发良自述
我刚开始用手扶拖拉机从吴忠贩运麦子,后来在工地上干了几年,下了很多苦。后来搞“三粉”(淀粉、粉条、粉丝)加工,已经十几年了。我们是做穆民的,搞“三粉”加工财帛干净,秤上不能哄人,如果把人哄了,人家下一次就不来了。
每年9月份到第二年2月份是土豆加工的旺季。我去年加工了50万斤土豆,主要是磨淀粉,每斤土豆的收购价是两毛钱,加工50万斤可以赚两万多元。单北的第一、第六村民小组“三粉”加工最集中。我们咸家共有10户人,其中有8户加工“三粉”,1户搞运输,1户在外地工作。最大的“三粉”加工户是赵家,一年可加工土豆100万~200万斤,全村每年大概可加工土豆6000万斤。
最近,我们单家集搞民族工业园,这是个好事,但不让我们进园,原因是我的经营规模太小。进民族工业园,一亩地皮要收3万元,地皮要的少了还不划给。征地的时候每亩1万多元。政府没有给我们提供帮助,反而赚老百姓的钱。我希望让我们这些规模不大的加工户也能进工业园,现在小,进去后逐步发展,慢慢就大了。再说,小有小的好处,小的灵活。
二、行业门类与组织结构
(一)行业门类
1.牛羊屠宰贩运。牛羊屠宰贩运是单家集非农产业中的主导行业之一。据笔者调查,单北、单南两个行政村目前从事牛羊屠宰贸易的有近100户,以单进忠、米正清等为代表。每年屠宰牛2万多头,羊3万多只,贩运牛羊肉4万吨,销售收入达2600多万元。
2.皮张贩运。该村目前从事皮张贩运的70余户,以单北村马文秀、单发俊等为代表,每年贩运皮张6.5万张。
3.农产品初级加工。单家集的农产品初级加工主要有土豆加工、粮油加工、牛羊杂碎加工等,其中土豆加工占主导地位。村庄里目前从事土豆加工贸易的有90余户,以咸发明、赵俊有为代表。土豆加工户主要是把土豆加工成淀粉、粉条等。从事粮油及面粉加工贸易的有20多户,以单南村赵玉福为代表。牛羊屠宰带动了牛羊杂碎加工行业的产生,许多农户从屠宰户那里收购牛肚、牛蹄骨、羊肠子等,加工成牛百叶、牛蹄筋、肠衣等出售。
4.服务业。1994年,随着集市的恢复和中静公路改道,单家集的流动人口增加,从而带动了餐饮副食、商品批发零售、机械维修、游戏娱乐、医疗卫生、理发、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目前,单家集从事商品批发零售的有17户;从事餐饮服务的有15户;从事电焊与机械维修的有6户;从事游戏娱乐的有3户;从事医疗卫生的有6户。从事交通运输业的40多户,有大型货运和客运车辆50余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