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语又称“蒙古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土族语分布在我国青海省东部和甘肃省西部地区,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最集中,使用人口大约10万。
现代土族语,分互助、民和、同仁三个方言区,青海互助、大通、乐都和甘肃天祝等地的土族语属互助方言,青海民和及甘肃积石山等地的土族语属民和方言,青海同仁的土族语属同仁方言。甘肃卓尼土族历史上已丢失本民族语言,而完全使用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的一个方言,与当地藏语接近。卓尼土族除使用藏语外,还使用汉语,其他地区的土族也兼通汉语和藏语。随着土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土族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自己特点的民族语言,当然仍包含着较多的古蒙古语特点。
在语音方面(以互助方言为代表),有7个元音:i、e、e、u、o、a。其中i、e、u、o、a各分长短(互助方言的长元音在民和方言是相应的短元音)。e只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复元音较多,多为后响的二合元音。辅音有26个:b、p、m、f、v、d、t、n、l、r、dz、ts、s、d、t、d、t、j、g、k、x、G。元音和谐只涉及一部分元音,主要表现在词根范围内。复辅音较多,除个别情况外都出现于词首。以f、x、等形式保留着词首古音h。第一音节(尤其是词首)的元音失落现象较常见。词的重音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当词干后接有含元音的附加成分时,随着音节的增加,重音往后移动。在语法方面,各种格的附加成分形式简单,没有变体。表示复数的附加成分—sge和—gula比较特殊。静词和形动词作谓语时要加判断语气助词。副动词的附加成分种类较多。在词汇方面,保留着一些古词,并且还有较多的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其主要的构词方式是派生法。
土族原本没有本民族文字。1979年,有关研究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族本民族的意愿,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方案。其字母的书写法与汉语拼音字母一致。基础方言为互助方言,并以互助方言中的东沟语音为标准语言参照点。1981年开始在互助方言区试行。1986年进一步推广使用。经过实验推行,土族文字在扫除文盲、记事、记账、传递信息、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普及科普知识、进行汉语教学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积极作用,并得到土族人民的承认与欢迎。目前,土族文字已经进入学校,小学低年级开设土族语文课。
什么叫做复辅音?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音素一般是前后相继,以连续发音的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复辅音指在同一音节中处于同一紧张增强或紧张减弱阶段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的组合。复辅音无论处在发音器官的肌肉紧张或松驰的阶段,它们都是在同一音节中相继出现的。因此,处于同一音节就成了复辅音有别于其他辅音的一个条件。任何一个音节,它总是从一个处在紧张增强阶段的音素开始,而以一个处在紧张减弱阶段的音素结束。由此,我们把复辅音分成发音器官处在紧张增强阶段的复辅音和发音器官处在紧张减弱阶段的复辅音这样两大类。
什么叫做元音和谐?
元音和谐是一个音节搭配的概念。它指(词汇的)元音舌位(高低,前后)、唇状(圆唇或展唇)、松紧长短等方面呈现一定的搭配规律。按和谐音素的异同可分为同类和谐与异类和谐两类。同类和谐是两个音节的元音特点相同或相近,如都是高元音或都为紧元音等。异类和谐指两个音节的元音特点不同,如一个是高元音一个是低元音,或者一个是前元音一个是后元音。按元音出现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连的音节元音和谐,另一种是不相连的音节元音和谐。
大开眼界
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全为口头传诵,其中大多可以演唱的叙事诗如《拉仁布与且门索》已搬上舞台。土族高级喇嘛、僧侣也著书立说。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镜史》一书,曾被译成英、德文流传国内外。土族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等,分家曲和山歌。家曲有赞歌、问答歌、婚礼曲、圆舞曲等。土族居民举行婚礼时,通常举办一些歌舞类的娱乐活动。婚礼舞一般以两个穿着白褐子长衫的领亲人为主,其他人伴唱。舞蹈动作,各地不尽相同。
另外,土族人的民间刺绣工艺很有名。刺绣图案多为花鸟兽石,美观大方,朴素耐久,通常有“五瓣梅”“石榴花”“云纹花”“寒雀探梅”“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精美的刺绣是土族妇女智慧的结晶,也是土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