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这首著名的《塞上作》一诗,永远地写在我们的梦中。冰川退缩,湿地减少,源头溪流干涸,加上淘金、乱砍滥伐、挖虫草、盗猎以及过牧等人为因素,引起高寒草原和河谷滩地生态急剧退化,黑河源头产流区水量大大减少。裸露的河道无奈地干涸着,大片的胡杨林枯死了。
石羊河也正在祁连山南营雪水稀缺和地下水位的下降中阵痛、呻吟,像一名硝烟中的战俘企求这个世界能够释放她的肉体和灵魂一样,等待不知珍惜的人们的挽救。
一曲匈奴歌,双泪落君前。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祁连山冰川缩减,河西走廊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源头。
专家警告:祁连山是个复合的高山生态系统,脆弱而敏感,目前的退化状态令人担忧,而且没有根本的遏制办法,如果人为活动的影响再得不到彻底的禁绝,退化的速度还会加快,到那时,祁连山就是“河西的死亡线”了,“西北的绿色走廊”可能最终不复存在。
好像呼吁的人还相当多。耳边分明响起了一句句口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保护我们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一定会回报而且惠及我们的子孙。否则,我们将遭遇到无情的惩罚和报复。
火焰山
它东起鄯善,西至吐鲁番,宛如一条赤色巨龙横亘在吐鲁番盆地中部。
古代文人留下的著作,大凡都是后人心中的故乡。火焰山也不例外。明代晚期吴承恩一部《西游记》,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奇色彩,成了一座天下奇山,在成千上万读者观众的心灵,浸润出一片神往之情。
火焰山名扬天下,这要归功于吴承恩著的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火焰山的神秘,就是借了剧情和演员艺术感染力的撒播。
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来火焰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蹬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丹八卦炉,有几块耐火砖带着余火落到了地上,化生出来的。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有座火焰山,这里无春无秋,四季皆热,火焰山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大火烈焰之势,如在眼前。穿越火焰山,不是上刀山,却是入火海,面临着死生考验。大智大勇的孙悟空智斗牛魔王,三借芭蕉扇,冲着火焰山攒足了劲儿,扇了七七四十九下,果然,有火处下雨,无火处天晴,师徒四人翻过了火焰山,向西天取经而去。这段故事早已家喻户晓,火焰山与唐僧与孙悟空师徒联系在一起,更使火焰山披上一层神奇色彩,成了一座传闻天下的名山奇山。
想起小时候读到的千古名作,令后世中国人叹为观止。唐三藏取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铁扇公主、牛魔王的神话故事和人物,又一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复活在我的记忆里。
就这样,一座威仪的神山,一个甜蜜的地名,一种神奇的向往,一直在我心头萦绕。由于工作关系,我上过两次火焰山,也时常经过,不为取经,不为历险,只为一种精神的向往。
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亿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在烈日照耀下,赤褐砂岩的闪光,炽热气流滚滚上升,云烟缭绕,犹如大火烈焰腾腾燃烧。
赭红色的沙砾,赭红色的碎石,一望无际的赭红色的荒漠,在刺目的日光下蒸腾着赭红色的热气,放眼望去,找不见一丝生命的迹象,甚至找不到一丛枯草,真是名副其实的赤地千里。据地质学家说,火焰山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南坡前山带一个短小的褶皱,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距今约有二千万年。火焰山,当地人称克孜勒塔格,即“火红的山”。这是一条东西长约一百公里,南北宽十公里,山虽不高,平均高度五百米左右的年轻褶皱低山。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距今约两亿年,出露的地层以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沙砾岩层褐红色泥岩为主。山体雄浑曲折,主要受古代水流的冲刷,山坡上布满道道冲沟。山上寸草不生,基岩裸露,且常受风化沙层覆盖。绛红色烟云蒸腾缭绕,恰似团团烈焰在燃烧。红色的山体热浪滚滚,蒸腾缭绕,恰似烈焰在燃烧。《山海经》中称之为“炎火之山”。南北朝时名为“赤石山”,唐代称为“火山”,明朝始称“火焰山”。
书架上珍藏的古诗集中,有许多关于西域方面的,其中以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为最爱:
火山今始见,
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
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
何独燃此中。
我来严冬时,
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
孰知造化功。
——《经火山》
火山突兀赤亭口,
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天凝未开,
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
薄暮浑随塞雨会。
缭绕斜吞铁关树,
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
山上孤云随马去。
——《火山云歌送别》
一千三百年前的岑参,两度出塞,投笔从戎,“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我跟随着他的马队,时常经过这里。我曾站在火焰山颠,看着诗人在“火州”驿站喂饱了牲畜,丢下一笔马料账:“马七匹共食青麦叁斗五升,付健儿陈金。”然后策马离去。马蹄得得,胡琴怨怨。
火焰山处在丝绸之路北道上,遗存着文化古迹和历史佳话。传说远古时期,天山出了一条恶龙,专吃童男童女。英雄哈剌利卓为民除害,与恶龙搏斗,将其砍伤,恶龙痛得沿山翻滚,龙血将这逶迤群山染成红色,直至死去。
每当夏日来临,那红红的沙山,与赤日相映;栩栩生辉。绵延的群山远远地看来,犹如万缕火苗跃动,闪闪烁烁。炎炎炙人;如一个硕大无朋的火炉,在熊熊地燃烧着。
一股热气便轰地扑了进来,仿佛是一股蒸汽喷在脸上,火辣辣地难受。又诗云: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明代大诗人陈诚有诗曰:
一片青烟一片红,
炎炎气焰欲烧空。
春光未半浑如夏,
谁道西方有祝融。
火焰山为红褐岩砂石,在太阳的强光下,火焰山远看好像有火苗在风中一飘一飘的。即使在空调车里,远眺火焰山也让人热得发燥。夏天,火焰山的地表温度高达八十度,观景台上的温度也有五十多度。因此,吐鲁番又是著名的火州。但是在吐鲁番再热只要有树阴,你往树阴下一站,就会感到丝丝凉意。这就是吐鲁番。
其实,火焰山形成于喜玛拉雅造山运动时期,它的北部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天山雪峰一年四季白雪皑皑。山南盆地中的艾丁湖则低于海平面一百五十五米。夏天,盆地内吸收的太阳能久聚不散,加上干燥少雨,气温居高不下,真是名副其实的火焰山。
火焰山,重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山势,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褶皱,在阳光的直射下,热浪滚滚,云雾缭绕,那褚褐色的山峰像不像熊熊烈焰在燃烧?为什么火焰山四周会有“八百里火焰”的奇怪现象呢?主要是因为这座山窝在一个四面不透风的盆地里,充分吸收太阳能而不易散发,而火焰山上裸露的岩层,主色调是赭红色,零上八十度以上的地温和炽烈阳光在红色砂岩上的照射,就会给人置身烈焰升腾的火山面前的感觉。
火焰山的热自古闻名。据说旧时的县太爷,每到盛夏就泡在盛满凉水的水缸里处理公务。而老百姓则挖地为穴,躲在里面等到太阳落山才外出劳作。现今当地农村还有这样的地窝子和半地窝子呢。
火焰山神奇的地貌、独特的物产,众多的文化遗址,以及《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等优美的传说,脍炙人口。
全世界儿童都知道孙悟空。无论中国怎样江山不幸,无论中国人怎样招人歧视,孙悟空与小说《西游记》,总是中国永远的属物。其中孙悟空一行长旅中的遭遇之地,如火焰山,也永远是人们憧憬的胜地。
天山
天山苍莽,横空出世。
苍茫的西部边陲,有三座举世闻名的山峰: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像巨龙逶迤,骄傲地挺立在天地之间,构成了新疆地貌的基本骨架——“三山夹两盆”。
与昆仑山、阿尔泰山遥遥相望的天山,像是一柄大楔子自西向东插入新疆,气势磅礴,山势巍峨,山体重叠,气派雄伟,座座高峰似利剑,直刺青天。巍然屹立的万座山峰,犹如汹涌奔腾的岩浆突然凝固,使人想起森林般的巍峨钻塔,仰天长啸。千百年来,暴虐而浩荡的长风掠走它的衣襟,撕裂它的皮肉,它依然挺立起那青铜色的脊梁,抖擞起坚韧的筋骨,以其旷世特有的苍凉与傲然,永远与我们这个伟大的亚细亚同在。
我总觉得天山,像一册打开的书脊。翻阅这册书,犹如打开新疆的角角落落。
打开书,南疆和北疆舒展辽阔的页码。在这辽阔的土地上,步步美景,处处神奇。阿尔泰的黄金、昆仑山的玉,照耀着这块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文明和盛大的风景。书脊两边一边是生机盎然的准噶尔盆地,气候湿润,草场优良,畜牧业发达,是游牧民族角逐的主战场;一边是浩瀚无垠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大多是沙漠地带,地下掩埋着巨大的文化宝库。手握书脊的手掌是哈密和吐鲁番盆地。
同时,我又觉得天山像大雁,确切地说,它不是翱翔,而是遨游,遨游在地层深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像大雁的翅膀,轻展羽翼,舒缓飘逸地翱翔在共和国西部的蓝天。早在两亿年前,这里是波浪澎湃的海洋,碧波下的生命,突遇灭顶之灾,被无情的地壳运动,也就是被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冲撞而肃杀,葬于几千米厚的岩石底下,天长日久,化为石油。因此,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也在这三个盆地上。
发源于天山雪峰的雪水,它的水流不像天山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是天山的两倍。有了它,戈壁沙滩变良田,葡萄瓜果甜又甜,麦穗金黄稻花香,风吹草低见牛羊,天山南北成了好牧场。天山更是优良牧草的基因库,牛羊成群,牧歌悠扬,人们纵马草原,跳起了舞,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些牧场是游牧民族的家园,是游牧文化活形活态的山峰。你看羊儿吃的是中草药,吸的是氧吧,喝的是矿泉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这种通俗的形象说法,道出了天山的神韵。
广布在天山上的冰川,构成了一座庞大的“固体水库”,哺育了生灵与众生、历史与传统。神奇的一座座雪峰,宛如一顶顶皇冠,晶莹的天山雪水,闪耀着生命的灵性之光,涓涓地流入这块土地,将灰黄的戈壁荒漠渲染成一条条翡翠,一片片绿洲。森林草甸,溪流泉水,奇花异草。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着天山南北。
天山散发着抒情、唯美、诗化的气质,这个中亚的脊背是一座蓝色抒情之山。洪亮吉欣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天山歌》:
天山之石绿如玉,
雪与石光皆染绿。
半空石堕冰忽开,
对面居然落飞瀑。
青松岗头鼠陆梁,
一一竟欲餐天光。
清代的新疆,是流人的远土和乐园。发配、谪居边疆的有王宫贵族、大学士、地方官吏、诗人、艺术家。在举目无亲、颠沛流离的流放路上,美丽神奇的天山风光是他们心中的安慰。因此,记载、赞美、描绘天山风光在他们的诗作、散文和日记中。
碧野,著名作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新疆生活过一段时间,天山给予他丰富的创作灵感,他情思喷涌,激情飞扬,一气呵成写就了《天山景物记》,再现天山富饶秀丽、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它就像一幅经纬交织、点面呼应、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的立体的“长卷”。“长卷”的主题十分集中,长卷的基调十分和谐,引得我们无限热爱也无限向往。
这座像岬角似的突兀出现的天山山脉,使其成为划分两种自然景观的一条界线,河流布置了大地的血脉,湖泊睁启了新疆的眼睛。在这条山脉中开辟出的几条山路已经成为盘旋于南北两种生活圈之间的重要交通线,赋予这条山脉以罕见的历史形象,使其独特的地位更加显著。分布于这条山脉南北两麓的无数绿洲,形成了两条交通大动脉,一称天山北路,一称天山南路,有史以来就成为亚洲东西交流的“走廊”或“桥梁”,在世界史上发挥了作用。
穆天子,是周朝第五代国君,公元前九八九年,他乘坐“八骏马车”西行天山,西王母在天池接见了他。穆王赠送大批锦绸美绢等中原特产,西王母则回赠了天山的奇珍瑰宝,并邀请穆王游览天山名胜。穆王亲书“西王母之山”,留作纪念。临别时,西王母劝饮再三,即席歌曰:“祝君长寿,愿君再来。”唐朝诗人李商隐称赞到:“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据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登上天山博格达峰,会见了西来传道的长春真人邱处机。邱处机在一路传播道教的同时,也不忘欣赏天山的美景。他的一首写天山云杉的诗被他的弟子李志常记录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
银山铁壁千万重,
争头竞角夸清雄。
日出下观沧海近,
月明上与天河通。
参天松如笔管直,
森森动有百余尺。
万株相倚绿苍苍,
一鸟不鸣空寂寂。
满眼的戈壁,是温度的象征。一到天山,炎暑自然就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是雪山寒气,立刻使你感到秋天般的凉爽。融化的雪水从雪峰的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闪耀着银光。在那白雪皑皑的群峰脚下是连绵不断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天山赤着心、裸着身,面对苍天在上,于一言不发之中,始终保持坦荡、挺拔,傲骨铮铮,不卑不亢、沉静和超然。
峰回路转,崎岖跌宕,没有悲剧色彩的阴冷、幽深、伤感和怨恨。高大逶迤的山体,这座与地球纬线大致平行的山脉,绵延数千公里,为亚细亚我们这个雄鸡版图的大陆增添了奇崛、不屈和刚性的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