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
卫子夫:我儿子才是真命天子,他出生就是太子。
汉武帝:你记错啦,他出生7年之后才被立为太子。
卫子夫:反正嫡子就是太子,你不是信公羊说么,“嫡子继承制”可不能更改。
汉武帝:我啥时候想改过,我要想改,我会让他自己培养自己的势力?他造反的时候,刘屈氂在不明我的态度情况下,都没敢和他对着干。
正史:
之所以其它的儿子遭遇不公平待遇,那是因为刘彘始终认定刘据才是命定的太子,纵然卫子夫再折腾,纵然刘据再不合他的意,但一直到刘据造反前,他都没有改变过自己的主意。
卫太子出生的时机实在太好了,他的出生预示着刘彘后继有人了,再也不用担心有人再盯着他的皇位了。为了保证太子之位,刘彘迅速将卫子夫抬成了皇后。当然,后来刘彘有过犹豫,但这长达7年的思考意味着他一旦作出决定,那可真是一锤定音。请注意,刘彘是崇尚“公羊学”的,所以他会派学识渊博的老师来教导当时的太子刘据学《公羊春秋》。公羊学的内容实在复杂,我勉为其难地通过度娘读了一些文章,整个头昏昏,只能拣自己理解的、对本文有作用的来大略说说。
公羊说最为人知的就是“大一统”思想,这是董仲舒见了刘彘之后向刘彘提出来的,得到了刘彘的青睐,而大一统的背后还有一个“嫡子继承制”,为了维护皇权的统一,皇子不能随意乱立。这跟万恶的旧社会有关,那时候只要有点钱的,都会在娶了大老婆之后再娶小老婆,至于皇帝,更是有一大把小老婆,这些大小老婆又会生一堆儿子,到了老头子咽气的时候,家产谁来继承就是个大问题了。为此,《春秋·公羊传》很体贴地拿出了解决的办法:不管是皇位还是爵位还是官位,继承人必须是大老婆的长子,小老婆的儿子,哪怕先出生也不行(“立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问题是大老婆不一定能生儿子啊,因此,后来东汉的公羊传大师何休又详细地解释:大老婆的儿子叫嫡子,他们都是身份十分尊贵的,为了分个你短我长的,只能用年龄来区别。大老婆之外,还会有小老婆,小老婆也有等级之分的,越是有身份的人小老婆的级别就越多。如果大老婆不幸患了不育症,没生出儿子来,那家产就要传给小老婆的儿子了,这些小老婆有可能是同时生儿子的啊,分不出个长幼,因此,得根据小老婆的级别来决定她生的儿子是贵还是贱。比如说,小老婆“右媵”的级别比“左媵”要高贵点,因此先立“右媵”的儿子,如果右媵不幸和大老婆一样,也没生儿子,那就立左媵的儿子,以此类推。
其实后代我们经常说的“立嫡不立长”就是从这个演化来的,皇帝遵循这个规章制度目的很简单,就是防止后代为争夺皇位而互相打杀。为什么不立贤?贤能的标准太模糊了,谁都可以说自己的贤能的,到时候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谁能做裁判,难不成把死了的皇帝再从坟墓里拖出来?拖不出来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几个儿子为争夺皇位大打出手了。还是嫡长子这个标准容易区别,因为嫡长子是唯一的,如果没有嫡子,那就按庶长子的尊贵程度立,实在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不二法门啊。也正因为此,晋朝时,晋武帝司马炎明明知道嫡子司马衷是个无可救药的蠢货,还是将皇位传给了这个白痴,导致晋朝覆灭。顺便再说一句,这个司马衷就是那个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在得知老百姓因为饥荒没有粮食吃后,敬爱的皇帝觉得很奇怪,这天底下最难吃的就是肉糜了,老百姓实在没饭吃,那就吃肉糜好了啊。这个答案我也是醉了。
也许有人要说,公羊传是讲仁义的,如果刘彘真的信仰公羊传,怎么会杀戮之心如此之重?
前面说过,刘彘青睐公羊说是因为“大一统”的思想,嫡子继承制是顺应了大一统的思想,而刘彘自己的杀戮也是因为大一统的思想在作祟。刘据经常劝谏刘彘不要再四处征伐,刘彘是怎么说的?他说:“我辛苦地打仗,这样你就不用再辛苦了,以逸待劳,做个太平皇帝,这有什么不好?”(太子每谏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资治通鉴》)想想看,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会杀戮功臣,为什么?因为能打下天下的功臣大多都非常有能力,太子镇不住,杀戮是为了保儿子的江山啊。
扯远了,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刘彘是一心想扶持刘据,把汉朝江山继承下去的,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我们来数数刘彘对刘据的种种不同:
1、给儿子最好的教育。现在人常说的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皇帝而言,更是关心太子的教育。刘据被立为太子后,刘彘亲自为儿子确定学习的内容,即《公羊传》,派最德高望重的老师来教导他。看看卫太子的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们,有三个老师后来都做了帝国的丞相,分别是开国功臣万石君石奋的少子石庆、西汉高陵侯赵周、武强侯庄青翟。虽然这三个人都做得有点窝囊,但由此可见,刘彘把最好的师资力量都给了这个儿子。
2、给儿子独立的空间。等这个儿子长大一点,按规矩要到太子宫去。刘彘专门在长安城南为这个儿子修建,命名为博望苑。博望苑得到的特权实在太多了,刘据真正是博望苑的主人,想怎么做都可以。
3、让儿子培养自己的势力。刘据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宾客交往,交自己喜欢的朋友。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刘彘是最讨厌人养门客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前文说过,卫青原来养了很多门客,后来因为刘彘不喜欢,于是霍去病就自毁式地把卫青的门客全部接纳,以此来撇清卫青。苏建没看明白卫霍两人之间的故事,特地去劝卫青多养点门客,卫青明白地说:这样做皇帝不喜欢。可是刘彘再不喜欢,他还是纵容自己的儿子多养门客,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导致一些异端分子也来依附于刘据门下。刘彘允许这个儿子培养自己的势力,完全说明他是做好了准备,以后要将江山交给这个儿子的。
4、让儿子独立处理政事。刘彘只要出去,都会把政事交给刘据来处置,把后宫的事交给卫子夫去处置。这处置总归要作出决断的,刘彘回来后,对刘据处置的事情,从来不说不好,不会去推翻重来。有时问都不问,由此可见,刘彘对太子刘据可是信任有加,在有意识地培养儿子处置政务的能力。(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资治通鉴》)
刘彘从没有废太子之心最明显的表现应该是在公元前92年,当刘据已经有了实际的谋反行动时,当时的丞相刘屈氂都不敢发兵与他作为,明显不是因为实力不济,而是不清楚情况,怕伤了刘据,自己以后日子不好过。事实上,刘彘的表现还是很给力的,他派去查巫蛊之事的官员章赣被刘据打伤跑回了甘泉宫,绝对会如实向刘彘汇报情况。这章赣才汇报完,跟章赣一起的宦官苏文也逃了回来,苏文本来就不是个好东西,肯定是极尽所能地向刘彘告状,污蔑刘据。在这两相夹击之下,刘彘仍然不信自己一直宠爱的儿子会反,他说:“太子是因为害怕,又忌惮江充,才会激变。”又派人去核实,只不过核实的人也不是个东西,没敢进城,在城外来了个长安郊区公费几日游,看看风景后就回来了,跟刘彘汇报说:“太子真反了,要杀我,我逃回来了。”什么叫三人成虎啊,刘彘才终于信了,真是可惜啊。
但刘彘对刘据的力挺意味着他对刘据很满意吗?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