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
卫青:皇上啊,儿臣的三个儿子年纪太小,实在不够格做列侯啊,您不用封他们的。
汉武帝:谁说不够格的,还没做列侯,怎么就能说不够格呢。
。。。。。。
汉武帝:卫青啊,我觉得你说的还是很对,这三个小子,经过这么多年的考察,是不够资格当列侯。看来,凡事都要先试试才知道结果啊。哈哈,这样,我听你的,把他们的侯位给拿掉。
卫青:。。。。。。。
正史:
除了砍丞相砍着玩,刘彘也没有放过卫家人。
卫伉是第一个受连累的,前面已经说过,公元前116年,就在霍去病去世之后一年,卫伉坐矫制被免。那时候,卫伉还是个孩子呢。话又说回来了,刘彘还算是给足了面子的,一般矫制罪可是死罪,刘彘以矫制但没有造成恶劣后果为由,只拿掉了卫伉的侯位作为惩罚,对于一个因为小过失就会判他人死刑的皇帝来说,还是十分宽宏大量滴,否则,卫家至少还得付出一笔巨额款项为卫伉赎命。
卫伉失侯对卫家来说,其实意义不大,因为卫伉是长子,以后是可以继承卫青的侯位的,卫青的长平侯可是比卫伉的宜春侯尊贵多了。但是,对于卫家另外两个儿子来说,因为次子无继承权,侯位还是很重要的。
公元前112年,正是南越吃紧之时,刘彘以酎金案夺去一百零六名列侯的爵位,包括卫青次子卫不疑和三子卫登。丞相赵周自杀。(《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自去病死后,青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后五岁,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
什么叫酎金案?用大白话说,就是送给朝廷的金子份量不够,你看看人家盗墓贼都知道要把这个要把那个上交给国家,可是这些官员,明明得给上缴刘彘500金,却只给495金。刘彘一看恼了,真是岂有此理,太没觉悟,削丫的没商量。
公元前112年,阴安侯卫不疑、发干侯卫登顶多才十来岁的,这么小的孩子,居然就会刻意去短缺给刘彘的钱?卫青又是个唯恐不够谨慎的人,他自己都没缺刘彘的钱,怎么可能让孩子去欠钱呢?
这个酎金案,貌似是刘彘时代独有的,如果说这些王侯只欺负刘彘,不欺负刘彘他爸,他爷爷,也不可能啊。至少刘彘他爸他爷爷还不敢像刘彘这样的杀人,不是说人怕凶,鬼怕恶么,刘彘是最凶的啊,怎么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呢?
原因有二:1、刘彘最缺钱。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代,汉朝有钱到什么程度了?只要没有水灾旱灾,老百姓家里都是家家富足。国家更是不得了,粮仓里的粮食堆满了,而且堆得时间太长,都烂掉不能吃了,库房里的钱成千上万,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都朽烂了。(《史记·平准书》:“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换句话说,刘彘的爷爷爸爸实在太有钱了,有钱到钱都没地儿放了,其它人少一点钱也没啥说法,反正咱不缺钱。但是到了刘彘时代,一方面是经年累月的打仗,还要修城、救灾,打了胜仗的人要封,来投降的匈奴贵族也要封,有金山银山也经不住这样花啊,把老底子都花完了,所以要桑弘羊要推盐铁令。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敢再欠钱,怎么能不拼命呢。
2、上缴的钱容易短斤缺两。其实在刘彘这样的打压之下,王侯将相们也不想欠钱,欠了钱就得丢官,不好玩啊,只有在位子上才能搂钱,下了台还怎么压榨民脂民膏呢。问题是,汉朝政府最初没有将铸钱的权利收归官方,只要有铜就可以铸钱,虽然政府不停地出台规范性的要求,但商人为了逐利,总归会努力短斤缺两,甚至还会在铅里掺铅什么的,私钱还是很多,而且通过市场流通。贾谊曾为此专门上书《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的种种弊端,导致铜钱大大小小,轻轻重重的,对国家对老百姓都不利,建议取消,可惜当时的皇帝汉文帝不听。那时候吴国依靠铜山铸造钱币,和天子一样富裕,有了钱就不安分了,最后叛乱,邓通因为拿到了铸钱的权利,比王侯还要有钱。(《汉书·食货志》:上不听。是时,吴以诸侯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后卒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钱布天下)。既然钱币本身没统一,那么交上来的钱或多或少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控制不了啊。不过这控制不了实在是太妙了,方便刘彘看谁不顺眼就以酎金案把他给免了啊,要不是有这个便宜法子,怎么可能刘彘时代有那么多的侯一个个都栽在这上面呢。
所以在刘彘时代,酎金案特别的多,一个个前赴后继的,没办法,钱上太容易出错啦。但因为人人都难免犯错,免谁不免谁,就看刘彘的心情了,因此可以说是刘彘喜好的方向标。
刘彘跟卫青没仇啊,前面说过,刘彘很欣赏卫青的。因此,刘彘把卫青三个儿子的侯位全拿掉,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敲打一下卫子夫。
想想看吧,赵周是卫子夫的人,因为酎金案,要负领导责任,自杀了。卫青的两个儿子刚刚才十来岁,还处于懵懂之时,有点小事一般人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可是,刘彘偏要跟他们过不去。这实际上是向卫子夫和卫氏传递出一个信息:见好就收吧,别闹过头了,我很不高兴了。
应该说,刘彘还是充分给了卫青面子的,公元前112年这起酎金案,牵涉的人特别多,连丞相都免不了一死,在这个时候把卫青的次子和第三子夹杂在里面拿去侯位,不算刻意去打击卫氏,而且还把卫青的侯位保留了下来,卫青的儿子会少给钱,难道卫青就不会?明显的区别对待嘛。
话说,刘彘虽然把卫青的大儿子卫伉的侯位给取消了,但本来卫伉的侯位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客观上很有可能未必起到了刘彘想起到的效果。卫氏可能还会有一个错觉,认为卫伉的侯位失去,只是一个偶然,是因为卫伉自己正好撞在了枪口上,而且矫制这么大的事,皇帝姑父也只是给了个免侯处分,说明他没想怎么样,等过了这个风头就好了。看看刘彘,他对卫青一直很好,再看看刘据,是刘彘的亲儿子,刘彘可没有什么管用的儿子了,卫子夫以后是皇太后,这个将来的皇太后姑姑,还是很管用的。所以,卫青剩下的两个儿子代替了宜春侯,经常往皇宫里跑,甚至有可能跟原来的宜春侯一样,成为卫子夫与卫青之间的桥梁纽带。而卫子夫一如以往,不停地对国家大事指手划脚,为卫家人谋取利益。刘彘非常不满,觉得这是给点颜色就要开染坊的节奏,但又囿于对卫青的宠爱,不能撕破脸皮。现在这次机会实在太好了,发出的信号够准确。
卫氏三子相继失去侯位,这对卫氏来说是一个大打击,虽然说当初不想要,但原先就没有和得到后失去是两回事啊,这世人的眼光和舌头毒着呢。但谁又能料到,这只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