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
杨恽:皇上,我为了你,不顾祖辈的情义,把霍家给卖了,我为了你,不顾对祖先的孝敬,把一本被修改的《史记》出版了,你竟然这么对我。
刘病已:我对你差吗?你那样子诅咒我,我没灭你全族,还把你给放了,可你有过感激之心吗?竟然想威胁我,除了《史记》,我还有什么把柄在你手上?
杨恽:我跟你说不通。
刘病已:我跟你说不通。
正史:
当年,杨恽借为君主立下大功之机,想要推出《史记》,汉宣帝刘病已定然是十分矛盾的。刘病已当年在民间的时候,就是一个很讲江湖道义的人,杨恽刚刚为了刘病已而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刘病已也愿意照顾一下杨恽的情绪。
《史记》胜在写实,也毁在写实,《史记》中记载的武帝时代与汉宣帝时代太近了,必然其中会有不少内容刺激到当今皇帝的神经。前面说过,汉宣帝需要的是一本虽然有对刘彘不恭之语,但对卫子夫的描写很正面的书籍。
怎么办?好办,两个字,“改”、“删”。
想想看,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也被篡改了么?高鄂的续书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连前八十回也没有能够完全逃脱魔掌,出了个程高本,据说是因为当时的清朝皇帝对《红楼梦》不满意,将之列为了禁书。问题是这书写的太好,压也压不住啊,于是乾隆、和珅让高鄂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改,使之符合圣意,再公开出版。从此,《红楼梦》就留下了种种疑点,甚至引发产生了一门“红学”。
虽然改《史记》的人还不知道《红楼梦》的故事,但是,皇帝的思想是相通的,凡是不合自己意思的,人自然是要杀的,文字也是要杀的。
一开始我考据失误,以为修改《史记》的必然是褚少孙,谁让他一直在文中喋喋不休,生怕别人记不住他的名字。结果因为脑海里就认定了死理,也未再去考据,犯了一个大错。其实褚先生是汉元帝、汉成帝年间人,而《史记》在汉宣帝年间就已经发表。汉宣帝是汉元帝的父亲,褚先生在汉宣帝时代还未出生,他显然无法在宣帝年间修改《史记》。
想想也对,如果汉宣帝要修改这么一本与他自己休戚相关的《史记》,又怎么会允许修改的人留下自己的名字?明代著名琢玉大师陆子冈手艺了得,连皇帝都要请他为之琢玉。但皇帝明令陆子冈不得在玉器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可是陆子冈每每都会偷偷想方设法地在隐蔽之处留下“子冈制”,最终因为在龙头上刻上自己名字,被皇帝给咔嚓了。陆子冈这还不是国家大事,而且做得如此隐秘,都会落得如此下场。若是褚少孙真的是奉汉宣帝之命改文,那他即使有心,也不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将自己的名字堂而皇之地留在书中的。反倒是到了汉宣帝儿孙的时代,反正皇位正统化已经有了保证,褚少孙蹦达几下没关系了。
最大的嫌疑犯褚少孙已经被排除,凡事都要讲证据,总不能仅凭怀疑就给人定罪啊。
其实,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再严密的编改,总归会留下蛛丝马迹。幸好,褚先生不愿当无名英雄,想青史留名,凡是他修改的地方都会加上“褚先生曰”。也就是说,凡是他修改过的地方都有痕迹,我们要研究的是除了褚先生补过的内容之外的所有内容。
有三点可疑之处:
1、《史记》中部分叙述前言不搭后语,部分文字前后矛盾。
(1)《史记》中提及刘彘封赏卫子夫全家时,在按顺序一一列举卫家人都得到了什么好处,数到卫少儿被赐嫁给陈平的曾孙陈掌当老婆后,插一句莫名其妙的“公孙敖由此益贵”,然后继续写卫子夫被封夫人,卫青被封为大中大夫。这中间很可能有一些话被删除,否则公孙敖夹在中间显得格外突兀。这段话前面写卫青被封为建章监,后面又写卫青被封为大中大夫,中间肯定也会有其它的故事。(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及同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孺为太仆公孙贺妻。少兒故与陈掌通,上召贵掌。公孙敖由此益贵。子夫为夫人。青为大中大夫。《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史记》中多处提及卫青,大多数地方都说明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但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却称呼卫青为卫子夫的哥哥。卫青与司马迁是同时代人,司马迁把同一个人的身份一会儿写对一会儿写错,可能性较小。
(3)《史记》中写卫青与卫子夫的母亲卫媪为侯妾,听起来像是曹时的小老婆,可如果是曹时的小老婆,曹时怎么能允许她在自己的屋檐下左一个右一个的找其它男人。而且还把她生的子女当作下人来看待?
。。。。。。
当然,以上证据远不够,因为以前没有印刷术,文章要流传只能靠传抄,完全有可能是别人抄错了的。
2、《史记》部分篇章的轶失十分蹊跷。
根据《汉书。司马迁传》记载,《史记》轶失了10卷,光有目录而没有内容。(而十篇缺,有录无书《汉书。司马迁传》)根据三国魏张晏注释,缺的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兵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元成之间,禇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
司马迁哪年去世,史书没有记载,但至少到写《报任安书》的时候,司马迁还活着,任安遇难是公元前91年,满打满算司马迁不可能在公元前91年之前去世。杨恽将《史记》发表是在霍氏满门被灭之后,霍氏灭门是公元前67年的事。算下来,从司马迁死到杨恽把《史记》出版,中间也不过就隔了二、三十年的模样。
司马迁对自己所著的《史记》非常重视,从司马迁的女儿司马英将《史记》作为儿子杨恽的启蒙读物来看,司马英也非常看重《史记》,她不可能不好好保护这本书。这样的严密保护下,竟然会让《史记》丢失这么多?
想想看,秦始皇坑儒都没让《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轶失,《史记》又没经历过乱世,还是藏在家中的,不过十几二十多年的模样,居然会丢失这么多?
看看丢失的书籍,《武帝本纪》、《三王世家》,包括《日者列传》、《龟策列传》都是与皇家故事紧急相连的,而且丢失的书几乎全是与刘彘时代有紧密联系的,或者说,与卫家也是大有关系的,这可能更有说服力了吧。
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书看起来和卫氏不可能有任何关系,比如说《傅靳蒯成列传》,但如果凡是与卫子夫有关的书就丢,那也目标太明显了吧。
3、杨恽因文字而获罪,成为文字狱受害第一人。
如果说《史记》是被汉宣帝改过的,那杨恽之死也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著名的散文家黄裳先生在《笔祸史谈丛》后记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历史上以文字杀人较早的一例,一般都认数杨恽之狱。”
汉宣帝在历史上留下的是一个宽厚大度的皇帝形象。刘彘喜欢用酷吏,在他那个时代,用法比较严苛,死的人也较多。刘病已大量使用循吏,为政宽简,虽然说做皇帝总归要杀人的,但他不咋地杀人,名声较好。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却制造了历史上第一起文字狱,因为一封《报孙会宗书》而把杨恽给杀了。
《报孙会宗书》就不全文录于此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度娘,一搜就会有。
没错,在这封给孙会宗的书信中,杨恽是牢骚满腹,先是摆世家的谱,再讲自己的功劳,然后笔锋一转,写自己因为行为有亏而落难了,既然行为有亏,那就做不了君子,只能做小人了,以后就一直当个农民吧。都已经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了,难道还想用君君臣臣的道义来束缚一个农民?大体这封信就是这意思。书信中虽然不停地说感谢刘病已饶过了他的命,但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思是对自己被贬的不满。
可是,请注意,这封信是私人书信,只是私底下发牢骚。杨恽本身就是一个大嘴巴,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他都会说,正因为此,当年刘病已在民间就深交的好友戴长乐才会以为是杨恽告他的状,于是反打一耙,披露杨恽在私底下说的牢骚话,搞得杨恽丢官获刑。
当年杨恽说了什么呢?他说的可多了,史书上都一一记录了,全是大逆不道的话,什么“上次马车撞殿门,马死门闩折,结果汉昭帝就死了,现汉宣帝时候又发生这事,真是时也、命也”、“皇帝如果逐一问问桀、纣的过错,就可以警戒不再犯错了”、“单于为什么死,那是因为不听忠臣的话,所以自取灭亡,秦朝如果不任用奸臣,会一直延续到现在。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这些话太可怕了,连杨恽自己都觉得是灭族之罪,挥舞大刀想让证人收回这话。可就是这么大的罪,刘病已虽然先是将他收狱了,但后来还是放了,将他贬为平民。
这种话都不判死罪,杨恽私人书信中的话再怎么大逆不道也比不上这些话吧。大家可以对比着看原信。
再研究一遍《报孙会宗书》,杨恽能刺激到刘病已的应该是以下的话:“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要讲情义,为父送终都有结束的时间,君君臣臣这些道义,也不能无限地束缚我,我得罪了皇帝,已经三年了,守孝三年都该结束了。道不同,不相为谋,别想再用那些卿大夫的规矩来约束我。
这段话隐含在后面的含义是:我以前都是吃皇家饭,为皇家干活的,现在我可不一定会那么听话了,有些以前可能不会做的事,以后会做。
那么,杨恽会做什么事,让刘病已担心呢?当时杨恽已经成了一个普通老百姓,没权没势的,有的只是一些牢骚话而已。
从杨恽一直是个大嘴巴来看,刘病已很可能是担心他把一些不适合说的话说出来。那么,刘病已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见天日,而又恰巧被杨恽知道的呢?除了与《史记》有关,其它的还真想不出来。
如果这么推测,当时的情形就好理解了,事情应该是介个样子滴:
杨恽因言获罪,他很委屈。他认为自己对刘病已忠心到了连续做出违背良心的事。
一是卖友。他的父亲杨敞和霍光是一个阵营的,或者换句话说,杨敞是霍光一手提拔的,霍家人一直将杨家人当成自己人,但杨恽为了刘病已,反戈一击,由于堡垒更容易从内部攻破,霍家被灭门。
二是卖祖。杨恽很可能读过全本的《史记》,为了《史记》出版,他允许刘病已将其中不利于皇家的言论全改掉了,因此,杨恽认为自己对不起外祖司马迁。
杨恽想:我都为了你做到这份上了,你居然因为一个亲信的谗言就罢我的官,实在是太不够意思了。
刘病已呢,他觉得自己够对得起杨恽了,杨恽居然还不满意,有不臣之心,太气人了。
一是刘病已觉得自己当年其实并不需要一本《史记》来锦上添花,但为了杨恽,他还是出版了《史记》,虽然改了一点点,但原本他完全可以继续将《史记》立为禁书的嘛。现在被修改的《史记》居然成了他容易被别人揪住的小辫子,太欺负人了。
二是杨恽当年拿他这个做皇帝的开玩笑,他虽然将杨恽下到大狱之中,但思来想去,还是没杀,过阵子就放了,只是将他贬为平民。没见过这么宽宏大度的皇帝吧,换了一个人,应该在家里天天痛哭流涕地感谢皇上圣恩了,杨恽居然还有牢骚,这个人不可留。
这两人拧上了,又遭遇日食,皇帝很迷信,怕自己会倒霉。我倒霉不如你倒霉,所以就拿杨恽开了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