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学生:老师,史书上明明写着卫青不喜欢养门客,霍去病也不喜欢养,那为什么霍去病后来养了一堆门客呢。
史老师:趋炎附势是人的本性,霍去病正处于盛势,门客趋附,主人难道能赶人不成?更何况,没准这些门客中就有程婴和公孙杵臼。
熊学生:汉朝的门客和战国时期可真不一样了,背叛主子的多,忠心的一个没看到。多养门客还会引起皇帝的警惕,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霍去病难道真的是找死?要不他怎么会这么早就死了。
史老师:你出去。
如果说刘彘并非刻意压制卫青,那为什么出现了霍进卫退的现象呢?
霍进卫退最明显的表现是“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话说人心最是喜欢趋炎附势,卫青豢养的门客纷纷抛弃故主,向霍去病投诚,而且全得到了封官进爵的好处,搞得卫青灰头土脸的,很没面子。
门客事件真的是如表面上呈现的那样吗?
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一般要做门客总得多多少少有点真才实学,希望货于主人家而实现自己抱负,他们依附于达官贵人而生存,是介于家奴和客人之间的一种存在,平时不需要干活也享有工资。门客的多少是贵族身份和财富的象征,更是贵族势力的表现。《赵氏孤儿》剧本中的程婴和公孙杵臼就是晋国大夫赵朔的门客,为了救助主人的遗孤而一人求死一人忍辱苟活,该剧是中国最早传至欧洲的戏曲作品,在国际上很有名,被称为“来自东方之神”。当然,养门客养出名气来的还得数战国时期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人被门客捧出了知名度,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养门客听起来很美,其实也只有在春秋战国时期才有养门客的土壤,那时候国家说是大一统的周朝,但周天子早就成了摆设,诸侯王当政,互相要有个制衡,他们需要有声望有能力有势力的人的支持,养门客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汉朝又不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是真正大一统的国家,臣子养门客,难道是想和君王抗衡?养几千个门客也比不上皇帝一个人喜欢啊。
看看汉武帝时候的形势,有几个门客是忠心不二的?养门客来壮大自己声势的又有几个有好下场?
汉武帝时期最喜欢养门客的应该是淮南王刘安了,前面介绍过这个人的悲惨结局。他养了数千门客来进行“学术探讨”,还出了一本《淮南子》的书。这些门客在抬升他声势的同时也助长了他谋反的野心。但看看这些门客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吧,在他招募的门客中,有8个人最有名,分别是苏非、李尚、左吴、陈由、伍被、毛周、雷被和晋昌,号称淮南王府“八公”。这“八公”除去写了一本《淮南子》,到底还做了什么建设性的工作?成事不足,败事倒是颇有余。“八公”中的雷被和伍被分别在关键时候反咬一口,向皇帝告状说刘安准备造反,那是被历史记录下来的。雷被是与刘安的儿子发生冲突,伍被是觉得秀才造反,绝对造不成功。虽然刘安是想造反,他是不对,但也轮不到这两人来反咬一口吧。
其实又何止一个淮南王?再看看窦婴和田蚡,都养了那么多的门客,结果呢,门客多了,势力大了,反而引起了皇帝的猜忌,两人都没落下什么好下场。
最聪明的还得数汉元帝皇后的父亲傅晏,前面讲过,傅皇后不得皇帝宠,傅晏担心会祸起萧墙,听从朋友的建议把门客都遣散了。后来果然皇帝听了董贤家人的话,要查傅家,但因为门客都散了,傅家得以保全。
既然是养门客弊大于利,干嘛要那些虚名呢?卫青看得不要太清楚啊。史载,卫青手下的大将苏建,也就是那个在匈奴牧羊二十的苏武的爸爸,曾经对司马迁说过这样的话:“我曾经责怪大将军卫青过于高高在上,导致天下贤能之人不夸奖他,希望大将军卫青能改改自己这毛病,学习古代名将,招贤纳士,给自己增光。结果卫青说:‘自从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厚待宾客,天子对此切齿痛恨。选拔贤能,废绌无能之辈,那是皇帝应该做的事。做大臣的,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招什么士啊。’”请注意,这章后面特别点出“霍去病也是这个看法,他也是这样做将军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择选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效此意,其为将如此。)
卫青不愿意养门客,那他遣散门客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也没有的事情了。对卫青来说,他出身如此低微,却已经做到了大将军的位置,在刘彘时代,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已经没有了再进一步的空间。如果一定要说他还有进一步的目标,那就是他希望自己的侄子刘据当皇帝,为了这个目标,没有什么比皇帝的支持更重要了。养几千门客有什么用,能吃还是能穿?
卫青很聪明地看清了形势,霍去病的观点和卫青的完全一样,《史记》用了“骠骑亦效此意”6个字作了说明。《汉书》上就写得更明白了,说是自从喜欢养门客的魏其侯、武安侯、淮南王后,刘彘对养门客的现象是深恶痛绝,卫青和霍去病立即就改了养门客的毛病(自魏其、武安、淮南之后,天子切齿,卫、 霍改节《汉书。游侠传》)。
但是,史书上也确确实实记载:霍去病在卫青的门客投奔他的时候,他是全盘接受,甚至还为他们争取官爵,从而刻意营造了一种霍盛卫衰的假象,为什么?
我们必须要明白,霍去病的脑子绝对够用。想当年,带着少数人就敢深入匈奴腹地,不仅去了,而且每次都打了胜仗回来,那 种风采,真是让人高山仰止,绝对不是用“好运”这两字可以解释的。这么厉害的一个角色,怎么可能不聪明?因此,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
事实上,从门客事件来看,卫青如果要解散门客,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做门客在当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些门客在卫家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地放弃这一铁饭碗?只要他们不离开,卫青都得供他们吃供他们喝。如果卫青硬砸他们的饭碗,等于是夺取别人的衣食,很容易引发非议。作为一个出身寒微的人,卫青全身都是被攻击的弱点,当时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在门客的眼前挂起一根高枝儿,让他们自行拣高枝儿飞。
放眼朝廷,还有谁的枝干比卫青的更高呢?并排的也就是霍去病这根树枝了,因为皇帝是用不着养门客的。
霍去病只有作出牺牲,和卫青玩起了门客游戏,主动拿着大喇叭吆喝:走一走看一看哈,官职大甩卖啦。
居然还有这等好事?门客眼睛都绿了,反正这两人位置差不离,于是立即弃卫青而就霍去病,霍去病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大力向刘彘推荐投奔他的人,让他们能够获得官职。
想想看,如果不是霍去病收了这些门客,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卫青门客走的干干净净,只剩一个任安?卫青又没有被免职,权势和霍去病差不多,当那些门客都是傻子啊。
看看唯一不肯走的门客任安,后来也没见得就对卫氏怎么忠心。后来卫太子刘据谋反时,不少人帮刘据,可任安就是不肯帮他,不肯帮就不肯帮呗,还偏要摆个造型,先接受了卫太子的军令,表示自己对卫氏忠心,再闭门不出,表示自己还是保皇党。刘彘认为任安首鼠两端,该杀,真是没看错。说明了什么?说明任安看出来了,卫青可且尊贵着呢,只不过他自己害怕枪打出头鸟,怕被盯上,想给自己如日中天的权势降降温。
那么,为什么是卫青主动往外推人,而霍去病往里搂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