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良渚文明或良渚文化,是因为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镇而得名,它是中国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史前文明,也是东亚早期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根据考古学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大约有5300年到4000年。现代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大多散布于江南一带,尤以成都文明为典型代表。
良渚文明最大的特色就是玉器。尽管良渚文明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但他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玉器文明,在人类早期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文明的重要特征就是玉器文明,有着长达7000年的历史,也遥遥领先于其他拥有玉器文明的民族,比如古代美洲人与大洋洲毛利人。玉器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甚至认为玉器拥有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无论是先秦的圣贤,还是汉唐的帝王,都对玉器情有独钟。良渚文化的玉璧一般都比较大,大多随墓葬出土,有人甚至认为良渚玉璧是种原始货币。玉琮在良渚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也最为精致。琮的形状大多是外方内圆,琮体上大下小,有的还分层分节。所有出土的良渚玉琮都有复杂的雕刻和纹饰,其主题大多是兽面和神人像。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琮的形制了,但是仅仅持续到汉代初年就消失不见了,清代有所仿制,但也极少见。玉琮一般都有纹饰,基本上没有素面的。一般由多节组成,个别也有单节的。所谓节就是以一定的纹饰组合,从上到下连续构成相同的构图,每一相同的组合构成一节。良渚文化遗址、墓葬是目前出土玉琮最多的,商代也有出土。玉琮的纹饰基本上是兽面纹,而且抽象性极强,主体由椭圆形的双眼、桥形鼻梁和长方阔嘴三部分构成,更为简单的则仅以同心双圆圈代表眼,再加上嘴两部分组成。
目前,国内外各博物馆与私人收藏的良渚玉琮数量已达300余件。依其形制特点,一般可分为扁圆筒形和方柱形两大类,但其器身高矮、大小差异较大。前者外壁以减地法突出4块对称的长方形凸面,每一凸面都以阴线琢刻有兽面纹,其琮身低矮而中孔大,外形和功能如同于镯,故又称琮式镯(也曾称作镯形琮)。后者琮身外表呈正方形柱体,上比下稍大,四面正中各琢刻有纵向的凹槽一道;同时又多在纵槽两侧凹面上刻出等距的横向凹槽。每节又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的两个凸面上对称琢刻出或繁或简的兽面纹(神徽)。就其年代来说,镯式琮出现较早,尔后经弧边的短方形琮发展演变成方柱形琮。至良渚晚期此种玉琮的节数增多,器身也越高,而其上所刻的兽面纹则有由繁到简的趋势。
关于玉琮最早出现时的用途,考古界至今尚未统一认识。有人认为是古代纺织机器上的零件,有人说它是古建筑缩影,日本考古学者中则有人认为玉琮是窥测天文的窥管……但玉琮和玉璧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种礼器,其历史悠久见于《周礼》“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记载,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制定以璧、琮礼天地的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据《周礼·郑注》记载:“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在具体祭祀的时候,天子、诸侯、王等还依据琮的尺寸而各有等级差别,但是目前在考古发掘中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实物例证。还有人根据良渚玉琮上的巨大的神兽纹饰,推论它可能是当时王权的象征器,或者是类似国外部落文化中的图腾柱,然而也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生殖器崇拜,它就是女阴的象征、男子性器的代表、祖先崇拜(男女密合器)、大地和阴性的象征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从民俗学和神话传说的角度来分析的话,最大的可能应该是龙崇拜的一种原始表现形式,兼而有之的就是王权象征。每当人们说到良渚玉琮,就自然会联想起它的质地坚韧、造型奇特和神秘的纹饰。玉琮源于良渚文明的宗教巫术,是天上神权的象征。它被随葬入墓中,表明它既是良渚先民用以保护死者、避凶祛邪的镇墓法器,同时又是具有敛尸防腐功能的器具。因此,随葬有大量玉琮显示出墓主人生前具有特权,占有财富,拥有妻妾,杀殉奴隶,应是当时的显贵者,有的可能是军事首领,很可能就是最早的奴隶主。可以说是玉琮决定了良渚古国的盛衰,就好像古埃及的太阳神殿。
历史的久远,使以上的推断略显苍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终归会慢慢浮出水面,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精彩链接:
什么是“玉敛葬”
解释“玉敛葬”现象,即解释琮、璧、钺之类器物动辄几十件上百件的随葬现象,首先我们应了解它们在墓中的随葬状态:死者头戴缀着三叉形饰的冠冕,众多的锥形饰立插在冠上的羽毛之间。头的上端束3副缀有四枚半圆形额饰的额带,嵌有冠状饰的“神像”放置在头的侧边,有的“神像”上还装嵌有玉粒,并有项链状的串饰或佩有玉璜。死者颈项及胸前缀满珠串,有的还佩以圆牌或璜。两臂除环镯之外,还有串珠组成的腕饰,左手时常握有柄端嵌玉的钺,钺身大约位于死者的肩部,右手则握以其他形式的权杖或神物。琮往往放置在胸腹部,似可理解为手捧之物。玉璧除一二块较精致的放于胸腹部以外,多叠置于下肢附近。另外一些穿缀玉件常散于脚端附近,可能是缀似于长襟衣衫下摆的缀件。其中最主要的是三角形牌饰,即死者从头到脚,从仰卧的身体的上边到身底,全用玉器包裹装配起来了。
用各类玉器来装配死者,特别是某一种或几种玉器达数十件之多,在这里玉器就不仅仅是“象征物”,而是带有灵性、含有神力的神物。给死者装配各类玉器是为了给死者带来或增加各种神性和神力,所以,即使是同一种玉器,每增加一件就为死者增添了一份神力,这就是“玉敛葬”的目的和功能。这种情况说明,良渚先民不但有浓厚的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而且还认为其祖先和英雄的神性神力是可以通过玉器得到增强增大的。
软玉技术
良渚玉器大多为透闪石,其硬度达到摩氏4~6度,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远古时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现,当时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这疑问引起了考古学界极大的兴趣。有的学者认为,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的。还有人估计是用玛瑙、水晶石等打制成雕刻玉石的工具。日本考古学者则认为在玉石上可以自如地刻画线条的工具应是钻石。可是单用徒手直接刻画良渚玉器雕刻的工艺,却难以表现远古时代玉器雕刻的纹饰精美和细微入画的程度。现在一般认为,良渚玉器的雕刻可以看到三种不同方式的工艺。第一为直接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即把玉坯直接经“软玉法”处理,使玉坯表面软化,然后刻画纹饰。第二种为全遮盖式,即雕刻前先把玉器表面用保护层遮盖起来,雕刻图案后再经“软玉法”处理,在一定时间内取出清洗,把线槽内白色软化玉清除掉,即成有软化图案的线条。第三种是半遮盖式,这是一种减地法浅浮雕,在良渚后期玉器中有出现。玉器纹饰中阴线部位有笔画抖手小弯曲痕迹,一看就像画上去的,这是运用保护层遮盖“软玉法”所致,各槽沟深度基本一样深浅,纹饰下面平整得很,就好像现代机器制作出来似的。
以上三种工艺方法也可交替使用,使所琢玉器不但不带软化层的白色,且能保持玉质本身晶莹剔透,可以说采用软玉技术的刻玉技法的发明,成就了良渚玉器时代的辉煌。
玉璧、玉钺也精彩
玉璧也是良渚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玉器,璧的型制呈扁平圆形,中间有孔。玉璧可能源于圆形石斧等原始工具,其存在时间很长,从石器时代直到清朝,都有玉璧出现。古文记载“以苍璧礼天”,表明其具有礼器用途。良渚玉器中玉璧数量最大,远远超过玉琮的数量。它的形体大而厚实,最大的玉璧直径达40厘米;玉质纯净少,多有斑斓色彩,且多为素面无纹。雕琢精致的玉璧璧面光洁,边沿和孔径规整,很少留下旋钻痕迹。玉璧是礼器,同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钺也很有特色,玉钺源于穿孔石斧,呈扁宽近方形,一端有两面对磨的弧形刃,近肩外中间有穿孔。钺是军事首领的象征物,是标志身份的重要礼器。一般玉钺光洁无纹,但良渚反山出土的玉钺在刃部上角两边均有以浅浮雕和阴线刻的神人兽面纹,下角均有鸟纹,这些纹饰酷似玉琮上的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