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飞燕是东汉著名的青铜雕塑,1969年于甘肃武威雷台出土,又称《马超龙雀》、《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它是东汉时期雕塑艺术和铸铜工艺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制作者采用重心平衡的力学原理,使马的着力点集中在一足上,马与燕的线条流畅,奔驰与飞翔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体现了骏马奔驰与飞鸟争先的瞬间。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艺术特征的杰作!欧美学者称誉它为“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高峰”。
在世界人们的心中,“马踏飞燕”已成为古老的中国文明的象征。这匹正撒开四蹄飞奔的骏马体态矫健,昂首甩尾,头微微左侧,三足腾空,只有右后足落在一只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骏马粗壮浑圆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至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燕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飞燕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
骏马体型的每一部分都异常完美而匀称,姿态动感强烈,同时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显然经过了极其周密的计算,稳稳地落在踏鸟的一只足上。作为具有三维空间的圆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艺术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构思之新颖以及铜铸工艺运用之巧妙,都令人惊叹不已。
民间传说,汉武帝夜宿未央宫,梦见天马行空,降临长安,翌日命方士占卜,言其马在西方,乃朝廷大吉大利之兆,于是武帝便派人去寻找,在敦煌渥洼池附近找到了一匹汗血宝马,汉武帝还为此写了一首“天马之歌”。民间传说无稽可考,我们可把它看做是一个隐喻。在汉武帝的精神世界里,他要经历的,是几十年时光的潮涨潮落,八万里河山的朝霞夕晖,当然也少不了异域他国的天地星辰,宝马香车。一代帝王的精神意志,有时候可以推进和改变历史的进程。
另一个说法是,汉武帝为了得到大宛的汗血宝马,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终于在第二次攻打大宛时,引起大宛国的内乱,大宛国的人将汗血宝马全部放于城外,任由汉军挑选,李广利挑选了3000匹送回汉朝,然而当马队走到玉门关时,就有近千匹因水土不服而死去,后来,将剩下的马匹全部放与山丹境内的草场,因为这里水草茂盛,而且气候也较适合汗血宝马的生存,从此,历朝历代都将这里作为饲养军马的地方。
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做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骏马的形象出现于汉朝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这件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然而真是无巧不成书啊,同样是在甘肃,一块马踏飞燕的奇石在沉睡了千年之后,也得以重见天日。这块呈现“马踏飞燕”图案的奇石,石长约16.8厘米,宽约13厘米。厚约2.5厘米,重约1.5公斤。头部呈褐色,身体部分呈粉红色。奇石的正面可清晰地看到马蹄踏燕的图案,与青铜马踏飞燕非常相似。特别是马的形状,动作,神态都极为相像。不同的是,青铜马踏飞燕是右后蹄踏燕,而奇石马踏飞燕为左前蹄踏燕。且马背后上方又有一只飞翔的燕子,露出惊讶的表情,似乎是惊异于马儿跑得飞快,而同伴被踏于脚下亦相安无事。
汉代的燕子,汉代的骏马,给人以无尽的遐想。2000年之前,也许是秋风萧飒的黄昏,也许是春雨霏霏的黎明,一个战士的坐骑突然抬头看见了一只飞翔的燕子,它仰天长啸一声,便追了上去。燕子凌空翻跃,骏马四蹄生风,那一刻,大地和天空上的两种动物,互相展示着自己的敏捷与矫健,比赛着速度和力量,流动的线条、和谐的韵律就那样定格在蓝天大地之间。好一个马踏飞燕,好一个大汉天子。那个朝代虽已远去,但它留给后人的,却是数不尽的财富和滚滚红尘中的思索……太多的精神奇葩:汉赋、乐府民歌、神话传说、壁画雕塑、琵琶曲、胡旋舞朵……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留下了恢弘磅礴的大汉气象。
精彩链接:
雷台汉墓古井之谜
10年前一个残阳如血的黄昏,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公园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对一座东汉古墓做着例行的检查。然而,当他往墓中的一口枯井里无意地一瞥,却发现了一个极其奇特的现象——不知道是谁丢到井里的1元钱,竟然被放大到了100百元那么大……这座汉墓曾经出土过国宝“马踏飞燕”,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在墓中修井,而1800多年前的古井究竟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神奇的放大作用呢?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是跨越千年的巧合,还是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呢?修建于明天顺年间的雷台观,位于武威市一个高达8米的夯土堆上,数百年来香火不绝,不过谁也没想到这高高的土堆下却隐藏着一个秘密。1969年9月的一天,几个公社社员正在夯土堆下挖掘战备防空洞,然而几镐头下去后,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墙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借着微弱的烛光,遍地排列整齐的铜车马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就是——马踏飞燕。经过史学家的考证,这座地上墓被命名为“雷台汉墓”。
在雷台观的东南角有一口水井,多年来谁也没有注意过它的来历。然而随着发掘的深入,人们意外地发现,这口井竟然贯穿了整个夯土层,与古墓的墓道紧紧相邻,也就是说,这口井被修在了古墓中。经过考证,井里的砖块同样来自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那么,当年的造墓人为什么要在这里挖一口井呢?
恰恰是有了种种的机缘,雷台古井的放大之谜才成为了跨越千年的巧合。那么在我们生活当中有没有其他的视觉误差现象呢?这里有两个方框,看起来似乎右边的比较大。然而,当我们将包围右边方框的同心圆去掉之后,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一样大的。
这个就是典型的错觉。所以这个视力误差很有可能也是导致人们觉得这个井有放大作用的一个原因。虽然这个摄像机的标准镜头很接近于我们的生理角度。但恐怕它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因此,这个井之所以能够放大钱币,专家认为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可能是空气透镜的缘故;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视觉误差。到底应该是哪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暂时还无法确定。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绝对不是什么神鬼现象,它肯定都是能够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的。
汉代的马
在古代的战争中,特别是在冷兵器的时代,马在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汉朝时,汉武帝就曾经发布过让百姓养马,通过养马来抵偿赋税的命令。不论是在武威见到的马踏飞燕铜雕,还是史书中记载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何尝不是一种马文化的崇拜呢。秦国商鞅变法可以用两个字来高度的概括:“耕战”,而战的好坏,力量的强弱和马的使用有直接的关系。马也是象征地位的工具,在论语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死后,颜渊父亲请孔子把马车买了,为颜渊筹集下葬的费用,孔子拒绝了这一请求,说我是大夫怎么能徒步去上朝呢,这不合礼制。在洛阳前两年出土的天子架六的车马坑中可以感受到天子出行时的气派。按古代的礼制,天子出行时要坐6匹马拉的车,诸侯坐4匹马拉的车,士大夫坐两匹马拉的车。
何为“汗血马”
汗血马是一种古老的世界名马,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鲜红似血,因此我国史书中如是称之。我国专家认为,汗血马其实就是现在还奔跑在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尔捷金马,是世界上最纯种的马之一。体高1.5米左右,一般3岁成熟,5岁生仔,怀胎11个月,一年产一仔。这种马耐渴,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天只需喝一次水,非常适合于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更重要的是,汗血马耐力极好,在1998年一场赛程3200公里,赛期60天的比赛中,54匹汗血马都坚持到了终点。我国史书记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发现一种如血一般鲜红的宝马,这个消息传回长安,立刻引起轰动。此后,汉武帝连征西域大宛,从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纳一带)得到了这种有汗血的宝马,并作诗赞美它为天马,汗血宝马从此名扬中国。据说,它还是成吉思汗的坐骑。汗血马体形饱满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特有的优雅步伐,轻细优美的体形,再衬以弯曲高昂的颈部,勾画出这种马完美的身形曲线。它就是马踏飞燕的原型,达到了《齐民要术》中相马的最高标准。一蹄着飞燕,三足凌空,气势夺人,轻盈翱翔,集美感、速度和力量于一身,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
“马踏飞鹰”?
“马踏飞燕”应是“马踏飞鹰”的传说一直没有停息。专家的论据有几点:一、燕子体小,经马蹄踏上后,露出蹄外的燕体部分不可能如此之多。二、燕尾较短而分叉,鹰尾较长而尾端整齐。三、在甘肃河西一带,鹰四季皆有,燕罕见。四、马与鹰在古今常被人视为狩猎工具,猎鹰与猎马常在一起,向同一方向飞奔,对同一猎物追捕,燕子很少有这类行为。五、古今养鹰人多喜欢在鹰尾上部系一响铃,鹰飞铃响助兴。观察“铜奔马”模型,蹄下飞鸟尾上部果然有一个系铃的孔眼,由此可以证明那只蹄下鸟是鹰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