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作为一种珍贵石材,在中国文化史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上古时起,玉就被雕琢成各种形状,并作为礼器使用。孔子曾将玉石的某些自然属性比之于人的美德。此外,人们还普遍认为玉具有避邪祛灾的作用。于是家里案几上摆着玉,身上佩挂着玉,人死后也用玉来作为随葬品。这里介绍的金缕玉衣就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葬服,全部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间以金丝编缀,故称“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汉代玉衣在考古发掘中几次发现过,但都不完整。河北满城汉墓的玉衣,是中国第一次发现的成套完整玉衣。
满城汉墓安葬的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三国演义》中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指的便是这位刘胜。说起他和他的金缕玉衣,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刚即位时,大臣都因为七国之乱的教训,对各诸侯王百般挑剔,动不动就上告他们的过失。
有一次,刘胜与其他诸侯王一起到长安朝见汉武帝。汉武帝设宴款待他们,刘胜听见奏乐就哭了出来。汉武帝连忙问怎么回事,刘胜乘机向汉武帝哭诉了很多大臣“诽谤”他们的事情。于是,汉武帝下令官员不得再欺凌诸侯王,大臣们也就不敢再轻易说诸侯王的不是了。
从此以后,刘胜就把精力全部转移到了酒色上面,光儿子就生了120多个。汉武帝曾规定: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儿子,由国家封他们为列侯。刘胜有20个得宠的儿子都被封为列侯。刘胜还为自己的后事想得很周全。他觉得,自己死后要全身包裹在用金丝编缀的玉片殓衣里才万无一失,而且他做到了。他用2998块扁平的玉片做成了一身殓服,这就是天下第一的“金缕玉衣”。
殓服分作面具、上衣和下衣几个部分,有的部分还能脱卸。由于“金缕玉衣”要完全按照刘胜的体型制作,所以玉工们先要按他的各部位特征来设计每一块玉片的大小与形状,然后把这近3000块的玉片逐个编号,用金丝把它们一片片地连缀起来。玉片厚的还需要进行抛光,显出闪闪发亮的光泽。玉体间的缝隙要又直又细,使得玉片浑成一体。
从外观上看“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五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型,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胸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另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部出玉带钩。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玉片的角上穿孔,用黄金制成的丝缕把它们编缀起来。
可以想象,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玉料,通过一道道的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生产这样一套金缕玉衣,需要一个熟练工人大约10年的工夫才能完成。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乞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也早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金缕玉衣”固然是刘胜这个荒淫无耻之辈吸尽民脂民膏的见证,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玉工的精湛工艺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才能。透过那些闪耀着耀眼光泽的玉衣,祖先的智慧如同多年的佳酿,阵阵醇香,扑面而来。我们鉴赏着、把玩着、思考着……
精彩链接:
何为“黄肠题凑”
“题凑”是一种葬式,始于上古,多见于汉代,汉以后很少再用。“黄肠题凑”则为天子葬制。所谓“黄肠”,颜师古注引苏林的说法即柏木黄心,即去皮后的柏木。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黄肠题凑”一名,取自《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颜师古注引苏林日;“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所以为固也。”由此可知,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以外的一种木结构,它是由黄色的柏木心堆垒而成。“黄肠”是堆垒在棺椁外的柏木,用柏木构筑的“题凑”即为“黄肠题凑”。它和梓宫、便房、外藏椁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而其他的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已在北京大葆台刘建墓、石家庄张耳墓、扬州刘胥墓等7座汉代王陵出土了“黄肠题凑”。大葆台汉墓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其墓葬与棺椁结构保存得比较清晰完整。
已经重见天日的玉衣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18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8座。其中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2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1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1件、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1件,共5件,均已经完全复原。
古人对玉的信仰
我国古人十分相信玉石能够抵挡外害,人死后如果用玉石裹起来,就可以尸骨不朽,这就是所谓的“玉衣”。所以,很多王侯贵族死后,他们仰卧的遗体胸前要放一件圆璧(象征天),身下垫着一件玉琮(象征地),东面放置玉圭,西面放置玉琥,脚处放置玉璜,头部放置玉璋,甚至口里还放着一样小小的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