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通高53.8厘米,重34.7公斤。于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宣王时(公元前828~782年)的一件重器,是金文的经典名作。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铭文铸在鼎上,有32行,共497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极具研究价值。
毛公鼎器形作大口,半球状深腹,兽蹄形足,口沿上树立形制高大的双耳,浑厚而凝重,整个器表装饰十分整洁,显得朴素典雅,洋溢着一股清新庄重的气息,反映了西周晚期文化思想的变革。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帖,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册命铭文,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册命体例,分五段,各段均为“王若曰”起,显然是出自当时史官之手。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鼎铭表达了周宣王孜孜图治的决心,对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历史很有参考价值,也是一篇金文(钟鼎文)书法的典范。这篇煌煌巨制,郭沫若称之为“抵得上一篇《尚书》”。而且,它不仅在内容上是一篇重要的史料,在艺术上亦极具美学价值。该铭文笔法端严,线条质感饱满,结体庄重,以至于出土以来,清末的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就曾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然而就是这么一件旷世奇物,却有着颠沛流离的传奇身世,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辗转漂泊的生活,也许是因为独一无二,觊觎的目光不时地从天南海北,从四面八方齐刷刷地聚焦到它的身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毛公鼎的传奇人生,看看那些过往的沧桑风云,也许会e有所启发。
话说毛公鼎于道光末年(1850年)在陕西岐山出土之后,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陕西古董商苏亿年运到北京。后由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以三年俸银之重金为代价购藏。
这个陈介祺,是山东潍县人。与当时的收藏大家王懿荣、潘祖荫、吴大澄、吴云等常相过从,共同考辨古物,研究文字。陈氏于青铜器、陶器、古钱、古印玺、石刻造像等收藏既多且精,并且精于考释。他的“万印楼”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故居陈列馆也在他诞生180周年时正式开放,被公推为20世纪末最有成就的收藏家之一。
毛公鼎在陈氏手上收藏了30年。陈氏对其他收藏都乐于公诸于世,印成目录,昭示天下,唯有对毛公鼎,深锁密藏,秘不示人。
陈氏病故后,陈氏后人又继藏了20年。到本世纪初,两江总督端方依仗权势派人至陈家,限三日交鼎,强行买走。毛公鼎到端府后没几年,端方即在四川被保路运动中的新军刺死。后来,端方的女儿出嫁河南项城袁氏,端府欲以毛公鼎作为陪嫁,而袁家却不敢接受,端氏后裔遂将鼎抵押在天津的华俄道胜银行。可是后来其家道中落,端氏所收的许多青铜器均经过端氏的把兄弟、美国人福开森卖了出去,此鼎在抵押中自然亦无力赎回了。
1919年、1920年间,有个美国商人欲出资5万美元把毛公鼎买走。消息传出,国内舆论哗然。民国间曾任财政总长、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叶恭绰知道了,决意与美国人角逐,想方设法将鼎留在国内。叶氏本来力劝国内有实力者买下,后来却不意传来流言飞语,说叶氏想在内中捞取什么好处。叶氏一气之下,变卖了其他一些文物,索性自己买了下来。于是毛公鼎又来到叶家,一待又是十几年,先是放在其天津家中,后又移至上海。
叶氏买下毛公鼎后,曾拓下铭文,分送亲友,圈内人均知鼎已移至上海的叶氏寓所懿园。抗战中叶避之香港,香港沦陷后,日本人胁迫他出任伪交通总长,被他称病拒绝,整日卧床休息,足不出户。谁知时间一长,关节疏松,倒真的落下了病根。
叶恭绰在香港的日子过不安宁,整日在日本人监视之中,谁知上海方面又后院起火。原来叶氏在上海的一个姨太太,因财产问题闹纠纷,竟把毛公鼎藏于懿园的消息捅给了日本人,闹得日寇三番五次前来搜查。叶氏得知后万分焦急,即刻发电报到昆明,叫他的侄子叶公超(西南联大教授)来港晤商。叶公超遂赴上海,为保护宝鼎与敌人周旋。叶公超到上海刚把毛公鼎安顿好就遭到日寇的拘捕,在狱中受刑7次,苦不堪言,差点丧命,后嘱家人赶快设法请人仿造一鼎交出去了事。后经叶恭绰在香港遥控指挥,多方托人设法营救,好歹总算保住叶公超的性命,毛公鼎遂得以转移香港,面交叶恭绰。
抗战胜利前,叶恭绰被日军押解回沪,仍是称病不出。然而此时叶家一个庞大的家族,全仰仗他一人养活,实力已大不如前。
其实他在抗战之前就已退出政界隐居不再做官了,十余年下来全家人坐吃山空,还要抚养好几个子侄在外国留学,逐渐觉力不能支,只好靠变卖文物度日。到实在无奈之时,毛公鼎也保不住了。
正在那时,抗战胜利在即,日军已节节败退,抗战胜利的大势已定。上海一个大奸商陈咏仁为给自己留条后路,表示愿买此鼎,并约法三章,胜利之后一定捐献国家。于是,宝鼎又转到了陈氏手中。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陈氏如约将宝鼎捐献给当时的南京政府,归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解放前夕被带去台湾,直到如今。所以,今天的毛公鼎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精彩链接:
毛公鼎鼎铭简介
很早之前有这样一个想法,用那些为世人瞩目的中华经典背后的故事与传奇,让国人来了解中华的历史、解析中华的文化。其实,无论是书法国画、奇珍异宝、园林建筑,都在其特定的历史跨度中,有其不同寻常的内涵。这个了解、解析的过程,暂且让我们将它命名为——“另类考古”“另类考古”的过程是浪漫和神秘的,也一定是趣味盎然的。因为世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像它这般漫长的诡譎、突兀的辉煌与瞠目的神奇。况且,历史老人往往更愿意让自己的哑谜被人不经意地揭穿。这样一来,每一个经典背后的故事在布满谜思的同时,每每出人意外,又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的眼球。
鼎铭记述了周宣王的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全文可分五段: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5.赏赐毛公车、兵等。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作鼎以为纪念。
叶恭绰其人其事
叶恭绰(1880~1968年),广东番禺人,清末曾任职邮传部,民国后历任交通总长兼交通银行经理,在1920年至1924年北洋军阀时期,曾连任靳云鹏、梁士诒、颜惠庆、段祺瑞内阁的交通总长,系旧交通系的骨干之一,财力深厚,又嗜收古物,是民国年间最著名的收藏家和书法家之一。
品味毛公鼎鼎文
一代国宝毛公鼎问世以来历来为学界所重,不断有人对其铭文考释研究,《捃古录金文》、《奇觚室吉金文存》、《客斋集古录》、《周金文存》、《三代吉金文存》、《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均作了著录和研究。《毛公鼎》其文32行,长达497字,是至今所见的最长的一篇金文,内容为周宣王策命毛公,委以政务,整肃纪纲,兴革政治的策命文,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毛公鼎》在用笔上圆隽精严,极富高贵典雅的贵族气息,起止转折处都恰到好处,委婉优雅;在笔画的粗细上已趋向统一化,这样,容易富有清朗的审美意味;在结构上,取平正之势为主,显示了书写者的理性与成熟感;在布势上,它不像《散氏盘》较为紧密而有错落感,而是强调一种字与字的间距感,给人以静谧安详之美。可以说整篇铭文是依鼎布势,纵横有序,在其宏伟的整体视觉效果中显现出其庄重威严同时又不乏其高贵的气势。被人称之为金文中的庙堂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