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山河大地更显春色繁荣,可面对自然雕琢之景,如今的苏轼却没有吟诗做画的逸致闲情。
他在此日下朝之后,忧心暗隐地来到中书,面对独坐其中的王安石躬身敬拜:“参见宰相大人。”政务缠身的王安石猛然抬头而温和开口:“子瞻快坐,不知有何贵干?”苏轼落坐以后,郑重其事而煞显率直:“下官今日抖胆,心有疑虑,不吐不快。”王安石见其神色忧虑,所以未闻其言而似知其意:“子瞻有话,但说无妨。”苏轼随后一叹,不禁直口而谈:“我欲讲肺腑之言,敬请多多包函。大人为相,虽然治政刚严,不畏权贵,但您所制定的新法却太过强加于君,强加于臣,强加于民又强加于人,而且金殿议政之时,理应百官纷纭,群臣共论,拥旧参新而兴国利民。可如今新法当道,朝野上下全都不堪其扰,使元老重臣无法当朝立足,使后进之士难以施展抱负,您却依然迎风不退,催浪不回。多年以来,大人受皇上一国之托,却不能成全万民之愿,您如此执迷,不顾圣贤之理,真不知何时清醒?又何时悟通呀?”一番兴师问罪,苏轼说得直言不讳。
静静沉思的王安石听完之后,却一派平和而不动声色:“子瞻,你为何不去问问守旧之人,固步自封,何时能醒?穷守旧经,何时悟通呀?”苏轼原本就对新法不满,此腔怨言更是有所直指,他不禁举证论事:“元老忠心报国,并无不妥,而且下官以为,倒是大人,变更祖制乃是不够理智,兴学办校也是徒劳无效,反使人才不能专其所好,如何为国效劳?如同此届科举,真才实学的秦观竟然金榜落第,报国无门,实在让人痛惜至极啊!”闻此言语,王安石则淡定不惊地论其深意:“子瞻实在考虑短浅,所谓的诗词歌赋,虽是文雅文艺的学问,却并非治国安邦的经纶,不可一味将那些通晓词赋之人,当成兴国有益的栋梁之臣。虽然不懂大局之辈,不通真理之官,已经侥幸了数百之年,可这种深入人心的偏知偏见,理应及早改变,守旧之辈为何不能宏望高瞻呢?”想那深入人心的旧有之政,代复一代之官似乎已经久行其害却不知其害,且不知其害则难于更改啊!
苏轼静静听完,却坚持己见而敢怒敢言:“可大人真的就自以为露洞百出的新法百益无害吗?真的就自以为小人辈出的新党个个志士吗?明明是您在冒天下之大不韪,难道还成了举世皆浊您独清了吗?”王安石不怒其直而似赏其勇,他唯有自鸣不平:“一片乌云可以遮住太阳,一句谗言,可以毁人一世,朝野旧党,都把新法当成眼中钉,都把执行新法的人当成肉中刺。可这些偏执之人,对待旧有糟粕,却是一付媚骨,对待劳苦大众,更是安心荼毒。他们本为世俗所污,竟然又来污浊世俗,为了陷人于万劫不覆,已经不分公私,其实所谓君子,大可不必如此。”只听苏轼不偏不倚地责此责彼:“世俗之中,人貌既有千形万象,人心也有千奇万怪,但却人人都以小人之心,逼得相互是敌非友,更用自私之心,来扬己之长,护己之短,又来欺人之愚,压人之智,这些芸芸众生虽然深陷世俗之俗,可这尔虞我诈的纠缠争斗,不也正是新旧两党的共同之处吗?”苏轼把大千世界的众生之心说得淋漓尽致,更为感叹的是,自身自心亦在俗世!
想到古今中外的世俗之人,王安石以明镜之心,深谈阔论:“世人皆有共同之处,不管古人今人,代代难以免俗,就如同,人们吞进肚腹的是青山秀水之中的山珍海味,排出体外的却是人人唾弃的肮脏污秽,看在眼中的总是别人的碌碌无为,可说出口外的却尽是别人的长短是非。除此之外,便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世人,这便是世俗,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能一成不变地顺应世俗。”苏轼听后,持理滔滔地坦然论道:“正所谓,圣人悲怜世俗,贤人痛伐世俗,凡人追逐世俗,小人扰乱世俗。人生在世,各有其位,各得其所,就如我们这些做官之人,正是要让以上的世俗中人安居乐业,但却无人可以驾驭世俗,大人您又何苦无能为力地干预世俗呢?”大气凛然的王安石遥想苍穹浩瀚,此刻临世慨叹地吐露心愿:“我并非干预世俗,也无力驾驭世俗,我是在端正世俗,是在治理世俗。我相信,愚公之愿可移山,精卫之心易填海,否则,我必定远离世俗。”王安石此愿唯坚且有执着信念,他担负着家国天下的改革大志,只可叹这个腐气横行的欲迷俗世,还会有谁忧虑千秋后世?
听到点拨人心之论,苏轼深思而问:“大人虽有框世救弊之志,却也有杞人忧天之心,难道不觉得自相矛盾吗?”王安石就其论而反其问:“那子瞻对于当今的国政民生,不知又会有何见解呢?”面对世事混乱,苏轼左右逢难地边思边叹:“新党中人说,应该弃旧图新,与时俱进,旧党中人则说,应该崇儒复古,遵礼守祖。我倒觉得,新旧两党,各有所长,但是,既不应该大刀阔斧,也不应该寸厘移步。”对此进退不明的依违不定,王安石不禁喟然感慨:“子瞻啊子瞻,忽尔厌旧又忽尔弃新,你这才叫做自相矛盾啊。”苏轼听完,一时哑口无言。虽然争论无果,但二人各自的可贵之心,却皆是渴望所行之政能够利民利国。
如此世道,四面飘摇,八方呼啸,谁知其中深奥?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简单的世界,看似风云变幻,但却云淡风清,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其中,有黑与白的正常存在,有真与假的不分彼此,有是与非的公平竞争,有好与坏的缺一不可,有正与反的相当较量,有强与弱的无情对比,更有得与失的权衡利弊。天高地远,人心狂澜,天地之间人自迷,人自迷于天地间!
王安石在逆水激流,经历了无数的纷争苦斗,不知不觉,又到了春光尽头!在春色满园的府中花园,王安石徘徊独行,暖风抚面之时,居然发现片片花瓣随风飘零,蓦然回首,又见落红满径,不禁使得一颗惜春之心,见景伤春:“原来这春归去,竟是东风断送的。”说完之后,王安石便吟诵了一首哲韵情理之诗:“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花鸟鱼虫也皆是思春而忧,却依然春去难留!
谁知此诗居然不胫而走,从而引来诸多感怀!
一场疾雨之后,迎来云过晴天,艳阳之下,林木光鲜,草叶之中,花瓣落满。苏轼看着自家的檐下雨滴,渐少渐断,不由摇扇感叹:“不是东风断送春归去,是这雨水断送春归去啊!”惜春之时,苏轼随口吟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虽然花落有时开,春去有时回,可一旦面临将尽之春,却最为使人思恋纷纷。
正午的阳光,射地顶天,世间的温暖,取之不完,可倩影孤零的雪梅,那憔悴的容颜,却挂了一层冰寒,她徐徐独行在锦绣花园,看着花间彩蝶,无忧无虑地飞舞翩翩,不禁凄然苦叹:“不干风也不干雨的事,应是这蝴蝶采将春色去。”想着似乎与春同归之情,不由悲然成诗:“花开千瓣花影密,群舞蝴蝶花蕊沉,春色采尽思不尽,此情无寄枉丹心。”美艳沉静的雪梅依然怀着松柏之心,朝夕等待,从此更是,一夜一望月,一时一思君!
夙愿难圆的秦观自从知晓金榜无名,便似黄梁梦醒,他不忍真情有始无终,却又不得不逃至无影无踪。就在一个春色阑珊之日,他与黄庭坚背对一处荒山,面向一条清泉,一直喝到举杯艰难,同样又是入仕无路,同样又是难逃世俗。半坐半卧的黄庭坚,似乎淡看浮华,此刻有感而发:“太白当年,必定既有我之枯燥,又有你之苦恼,所以才会,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啊!”听此苦楚愁音,秦观更显颓败消沉:“只恨思不随水流,只恨愁不穿肠走,古今中外,人尽皆知,一朵有情玫瑰,一个无力蔷薇,只会消得两厢枯萎。”那破灭的心愿,摧毁了人的精神气骨,此时可谓愁灌满腹,难化虚无。
舍命相陪的黄庭坚,头枕清风而横卧于地,不禁闷闷出语:“唉,春已无计可留,莫使愁上加愁。”半晌无言的秦观,看着远山近树,浓碧参差,白絮如雾,漫天飞舞,真是怀痛难抒:“风雨蝴蝶,不曾相关,是这柳絮飘将春归去。”看那轻轻飞絮,似乎正如飘渺之情,又似飘零之志,秦观随后自语吟诗:“柳絮无根任意舞,漫无目的逐春归。此花本是无情物,一向东飞一向西。”黄庭坚听完以后,黯然吁叹,在此无春相伴之时,正见枝上黄鹂千回百转,他自斟自饮,却难抵烦忧入侵,唯有哀苦自吞:“应是这黄鹂啼得春归去。”说完此言,为那枝上客,吟诵一首《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夕阳将尽之时,还有两个行尸走肉,放荡在天地自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