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相当困难的环境下,俄罗斯也从来没有停止成为强大军事实体的努力,仍在不断开发高精尖的军事技术,这种趋势从俄罗斯作为现代国家开始就一直在继续。作为一个“军事发动机”,俄罗斯军力的每一部分都在复苏。俄罗斯不断地在各种国际贸易展览会上展示一流的军事技术,而且俄罗斯的这种军事能力一直相当稳定。
以前,尽管面临不少经济困难,俄罗斯仍开发出众多尖端军事技术,不断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俄罗斯的一些军事工厂和曾经作为高度机密项目所在地的城市一直在运转之中,并且不断在发展苏联解体之前制订的项目:发展可与西方军事技术比肩、甚至超过它们的军事技术。
俄罗斯独立之后,自叶利钦以来的几届政府都坚信,只有建立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才能使社会进步、世界稳定和安全。这些军事思想进一步阐明了俄罗斯联邦将全力朝着建立多极化世界的方向迈进。如果俄罗斯军队缺乏先进技术,如果俄罗斯没有与美国和西方军队相匹敌的高尖端军队,那么,俄罗斯就无法成为多极化世界中潜在的强国之一。俄罗斯政府总是强调:“俄并不追求在武器和武装力量的数量上与其他大国均等,而是奉行以坚决利用自己的武装力量反击侵略的现实遏制原则。”可见,目前俄军事战略还是防御性质的,但是以现实遏制为原则的积极防御战略。
现实遏制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大国地位,争夺欧洲事务的主导权。现实遏制的主要任务是:遏制北约东扩,遏制集体安全体系内发生的各种级别的军事威胁。现实遏制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是明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是主要对手。北约无视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利益,将边界逐渐移向俄罗斯,并悍然发动了科索沃战争。这迫使俄重新认识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并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视为主要对手。
二是突出战略核力量的作用。俄认为,在综合国力和常规力量难以同北约相抗衡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核武器,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核武器是防止战争的有效手段。修订后的《俄联邦军事学说(草案)》规定:“俄联邦有权使用武装力量、其他军队、军事组织和机关(武装力量及其他军队)和所有国家军事机构的组成部分,有权动用国家现有的一切兵力兵器,其中包括核武器(根据军事威胁的性质和规模而定),抗击和制止对俄联邦及其盟国的侵略。”俄总统强调:“俄始终不渝地奉行核遏制政策。在实现这一政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使俄核潜力保持在足够的水平上。在全球范围内是战略核力量,在地区范围内是战役战术和战术核力量。”俄认为,必须加紧核力量的发展,并明确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条件,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核武器的遏制作用。
三是以欧洲战争区为重点,立足于打高技术地区战争。根据地缘战略态势的变化,俄恢复了战争区这一概念,把未来战场划分为三大战争区:欧洲、中亚和东亚战争区。由于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视为主要对手,欧洲战争区理所当然地被列为重点。中亚战争区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猖獗的地区,在该战争区存在爆发武装冲突的现实威胁。俄把日本列为潜在威胁,所以在东亚战争区存在潜在威胁。俄认为,北约东扩及科索沃战争爆发后,在欧洲战争区爆发“地区战争”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地区战争有可能升级为世界大战,而与北约对抗必将是以高技术为主的战争。因此,必须纠正以往过分强调准备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错误,做好在欧洲战争区打一场高技术地区战争的准备。
俄罗斯的军队建设思想一直是坚持走质量建军之路,重视常备部队的建设,加强对高技术兵器的研究。质量建军之路主要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大规模削减军队员额和机构,走质量建军之路。俄军建立后,军费没有保障,武器装备老化严重,部队战斗力大幅度下降。俄认为,保持一支庞大而战斗力低下的军队不仅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而且也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从1995年开始的军事改革,核心是大幅裁减武装力量,最终目标是“拥有足够防御能力,建立崭新的、人数大为减少,但拥有现代化作战装备并具有高度职业化的武装力量和其他军队”。1997年,俄国防部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目前,俄军事改革仍在艰难地进行之中,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1998年底,俄军人数已减至120万,五大军种已减至4个,战略火箭军与军事航天部队及导弹太空防御兵部队合并,沿用战略火箭军的名称;空军和防空军合并,仍称空军;撤销了32个航空兵团。大幅精简机构,撤销了陆军总司令部,成立陆军总局和战斗训练总局;撤销了国防部直属联邦道路建筑局、中央军事贸易局等一些机构;将军队住房公共事业局和社会福利局移交地方;还拟于2000年后,进一步将四大军种减至三大军种。
第二,重视常备部队的建设。俄军事战略明确规定,俄武装力量应准备反击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侵略。对于防止和遏制大规模战争和地区战争来说,核武器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对防止地区战争、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来说,只靠核武器是不够的,拥有一支齐装满员、训练有素、能够随时出动的常备部队是防止和遏制各种级别战争的有效手段。俄认为,在进行裁军和军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每个重要方向上都部署一支高质量的军队集团。因此,俄在军队建设中强调以常备部队为主建立能够遂行从大规模战争到维和行动各种作战任务的21世纪部队。
第三,加强对高技术兵器的研究,大力发展核武器,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加紧研制并装备高新技术兵器是俄质量建军的重要环节。俄联邦军事学说规定:“要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最新工艺、最新材料来超前研制新一代武器装备。”1994年1月14日,俄联邦安全会议批准了国防部制定的“10年俄军武器装备发展长期规划”,决定优先发展精确制导武器、空军装备及机动部队运输工具,并进一步提高战略武器的可靠性。今后俄将重点加强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雷达技术、电子对抗系统及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根据“现实遏制”战略,俄在加紧研制高技术武器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核武器的发展。俄总统在1999年5月召开的俄国家安全会议上强调,“在目前情况下,国家将大力发展核武器,尤其是战术核武器”。在此次会议上,俄总统还批准了三份关于发展核武器的文件,其中一份就是关于发展战术核武器的。
俄罗斯的作战思想已经放弃过分强调防御的作战方针,开始强调攻防结合,先敌行动夺取战争主动权,重视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理论的研究。
一是放弃过分强调防御的方针,主张攻防结合,并侧重进攻。俄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结论是:消极防御是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权的,只有攻防结合才能取得战争胜利,其中积极而坚决的进攻更具有决定性作用。故俄军认为,应放弃戈尔巴乔夫时期纯防御的作战理论,在未来战争中要攻防结合,既要准备实施防御作战,又要准备实施进攻行动,并侧重于积极而坚决的进攻。
二是放弃不首先使用军事力量的承诺,强调以先敌行动夺取战争初期的主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认为防御是苏军作战的基本类型,规定苏军在战争初期只实施防御作战,而后转入反攻,将敌驱逐出境即为胜利,不进入对方领土,不首先对他国发动战争。俄军认为,这一作战思想是十分有害的,将使自己在战争初期丧失战争主动权。俄军事学说规定:“如果敌人开始了侵略,那么武装斗争法则立即生效,国界也不复存在。武装力量应选择并使用最有效的作战类型和方法,可能是进攻,也可能是防御,或是向敌实施火力突击。其中包括首先向侵略国国土及其最重要军事目标实施突击。”俄军认为,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初期仍具有决定性意义。先敌行动和先发制人的战法可以达成突然性,从而夺取主动权,并能有效地控制武装斗争的进程。故在未来作战样式上,俄军特别强调速战速决,夺取并保持战争的主动权。
三是重视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理论的研究。俄军认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是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90年代初,俄军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战争必将是使用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主的高技术战争”,认为“高技术武器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突击力量”,“庞大的陆军装甲部队已不能决定战争的结局”,而“高技术兵器的技术指标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争和战役的胜利”。俄对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研究结论有:强调远距离作战,即利用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先敌实施打击;强调电子—火力突击,即在压制和摧毁对方的电子器材,使电子战起到与火力突击相同的效果;强调与敌高技术武器作斗争,确保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等事件使俄在准备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目标更为明确,俄军事战略也明确规定,要做好在欧洲战争区打一场高技术地区战争的准备。因此,俄军在作战上,十分重视对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 休克疗法
2006年,世界银行宣布斯洛文尼亚、捷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波兰、斯洛伐克等多数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在迅速向准发达国家迈进。而俄罗斯,在经历了1991—1998年连续7年的衰退和从1999年以来连续6年的经济回升,1999—2003年俄罗斯GDP累计增长29.9%,其中,2003年GDP总值达到13.3万多亿卢布,合4652多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7.3%,合人均3200美元,若考虑到公认的超过25%的影子经济情况,则俄罗斯的人均实际GDP应在4000美元之上。
卡西亚诺夫总理在2003年秋天指出,如果条件合适,现在俄罗斯可以提早归还外债。近年俄罗斯证券市场发展良好,2003年,俄罗斯证券市场增长了54%,超过西欧所有证券市场的增长速度。社会投资增长升温,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率达12.5%,比2002年的2.6%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表明俄罗斯企业家对生产部门的投资信心大为增强,资本外流明显减少。据官方统计,2003年外逃资本仅为29亿美元,低于2000年的250亿美元、2002年的80亿美元及近10年来年均200亿美元以上的外流规模。同时,还出现了部分外流资本回流的现象。卢布稳定,对外币汇率升值,12年来首次出现卢布不跌反升的现象,仅2003年卢布对美元汇率升值就达18.9%,卢布实际增值5.3%。俄罗斯居民从多年来一直拼命将卢布兑换成美元以保值的状况开始改变,美元存款减少,卢布存款增加。
2002年,美国、欧盟分别正式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到2003年9月,在美国权威的A·T·科尔尼咨询公司根据全世界企业家所作的投资信心调查排名,俄罗斯在世界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的排名由2002年的第17位提升到2003年的第8位,首次进入世界最受欢迎的10大投资地之列。
与经济增长同步的是俄罗斯居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类似前苏联拖欠职工工资和退休金的情况已经杜绝,在2000—2003年的4年里4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退休金平均提高90%,居民实际收入增长50%,2003年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增长达到14.5%,为同年GDP增长率的2倍,全国居民平均月工资由1992年的22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93美元,居民银行存款总额在2003年一年内翻了一番。近4年全国失业率下降了近40%,失业人数由1998年857万人下降到2002年510万人,其中,莫斯科市2002年以0.6%的失业率成为世界失业率最低和没有罢工的首都城市,全俄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5020万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
自信和尊严重新回到俄罗斯人中间,俄罗斯人在最近十多年里第一次重新感觉到“终于松了一口气”。根据俄罗斯民意调查机构的询问结果,70%以上的接受询问者认为近年国家形势好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莫斯科政府近年极力让老百姓从改革和发展中得到实惠所做出的努力感到满意,“明天会更好”取代了过去多年来一直压在人们心头的恐惧感和担忧感。
俄罗斯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一般认为是与当年政府所制定的经济改革规划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当年实行的“休克疗法”,虽然引起过很大争议,但它却为俄罗斯以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所带来的良好的远期效应基本与当年民主派的预期相吻合。
1992年初,激进民主派代表人物盖达尔主持俄罗斯新政府,提出了内容庞杂而激进的经济转轨规划,其基本内涵大体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私有化。它是整个经济转轨的核心和基础,其基本内涵是出售和处理国有企业及国有资产。当时政府规定,私有化从小型国有企业的所谓“小私有化”入手,继之推行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大私有化”,整个私有化预定到1995年末基本完成,届时70%左右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其目标是,建立起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同时形成一个广泛而强大的有产者和企业家阶层,作为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基础。
其次是自由化。其基本内涵是:全面放开物价,而且力争一步到位;彻底抛弃物资计划调拨制,同时全面废除国家计划和国家计划管理机构;给企业以充分自由,同时断绝国家对企业的投资和其他资助,让企业在市场上自谋生路。如果说私有化的目标是彻底改变所有制关系的话,那么自由化的目标则是彻底改变经济体制和经营思想,力求尽快地和彻底地铲除计划制度,尽可能迅速地形成现代自由市场体制。
再就是全盘西化。转轨方针制定者认为,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是世界上先进、合理的社会经济制度,也是民主社会的应有之义,俄罗斯必须引入和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