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关于雨僧(吴宓)老师的那篇文章,你可有什么意见?”林语堂知道吴宓是钱钟书的恩师,而温源宁在一篇“批评性”的文章中提到了吴宓,他说吴宓“脑袋形似一颗炸弹”,而他的“一对眼睛亮晶晶的像两粒炙光的煤炭”。又说“世上有一种人,永远不知所谓年少气盛是怎么一回事。雨僧就是其中一个。虽然已年满四十,他看起来是在三十与百岁之间,他待人以宽,待己却甚严。他的立论“是人文主义者,雅典主义者;但是性癖上却是彻头彻尾的一个浪漫主义者。”吴宓“为人坦白无伪,所以此点人人都已看出,只有他自己看不见。”
钱钟书早就对牛排没有什么兴趣了,他甚至干脆放弃了努力,只小口地喝着红茶,林语堂问了他这个问题之后,他说:“没有没有,没有——必要,我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人我自然清楚,而温先生说的话并没有脱离实际来诋毁我的老师,并且,他们是很好的朋友。”林语堂点头。
吃饭完之后,林语堂对钱钟书的文学功底已经有了个大致的了解了,他很满意钱钟书的才华,而有意思的是,钱钟书却对这顿饭痛苦不已。
关于吴宓的那篇文章发表之后,因为这篇署名的文章因文笔、格调都与钱钟书类似,外界盛传文章是出自他之手。钱钟书笑着引王维《卢氏杂记》中的话和褚先生为太史公补《史记》的典故来自嘲,并且赋诗一首以辟谣、解嘲:
褚先生莫误司迁大作家原在那边
文苑儒林公分有淋漓难得笔如椽
日后,钱钟书和杨绛同在英国牛津,温源宁先生来信要钱钟书钟书为他《不够知己》一书中专论吴宓的一篇文章写个英文书评。钱钟书是非常尊敬温源宁的,他立马放下手中的工作,写了一篇稿子寄出去。文章寄出后,钱钟书忽然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缺乏新意与调皮的话,他相信自己的英文颇有进境,可以写出更漂亮的好文章,他从来是有这个自信的,于是在信件中,他给吴宓起了一个外号,一个按正常的师徒礼节来说十分不礼貌的外号,钱钟书对自己的这个灵感十分得意,还笑着拿给杨绛看,杨绛没有说什么,他于是赶紧把信寄出去,说是代替第一个稿子,登这一篇,而且为了让人们都知道自己的灵光,钱钟书特意在信底下写上了几句叮嘱温源宁不要改动的话,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的这一行为已经完全让温源宁愤怒了——温源宁看到钱钟书信中的那个刺眼的绰号,心中大怒,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形容自己的老师!如果钱钟书是在学自己的讽刺,那么这样的讽刺是没有来由的——吴宓是多好的一个人啊——尽管自己调侃过他,可自己跟他毕竟是同辈中人啊,默存啊默存,怎么可以这个样子!
于是温源宁采取了一种最为打击人的回信方式——冷漠,温源宁的回信非常冷漠,只是淡淡说:上次的稿子已经刊登,不便再登了。
简单,冷漠,这是钱钟书的第一感觉,他接着读,后面写钱钟书那篇文章当由作者自己负责。显然他并不赞许,更别说欣赏钱钟书的那些个灵感了。收到这篇没有一句脏话的信笺之后,钱钟书如同在冰天雪地里被浇了一盆冷水,他静静地拿着自己的信笺,半天没有说话,他心中只有一个感想,那就是内疚。直到这个时候,钱钟书才有点恍然大悟,对宽厚的人刻薄,是天底下最没人性的事情之一了,吴宓对自己的欣赏是显而易见的,而自己的狂妄,是不可以原谅的!钱钟书一个人出了门,走过门口的一棵不认识的树,他使劲用拳头敲了一下,手背隐隐作痛,如果换做是别人,肯定会对自己大加笔伐的吧,文人的小心眼,钱钟书见多了,可自己竟然对最温和的老师说出那种话!
杨绛先生回忆起钱钟书这时候的感触时说道:“钟书很失望,他写那第二稿,一心要博得温先生的赞赏。不料这番弄笔只招来一场没趣。那时候,温源宁先生是他崇敬的老师中最亲近的一位。温先生宴请过我们新夫妇。我们出国,他来送行,还登上渡船,直送上海轮。钟书是一直感激的。可是温先生只命他如此这般写一篇书评,并没请他发挥高见,还丑诋吴先生爱重的人——讥诮比恶骂更伤人啊,还对吴先生出言不逊。那不是温先生的本意。钟书兴头上竟全没想到自己对吴先生的狂妄。”
所幸,吴宓先生是十分温和宽厚的人,并没因此责怪于钱钟书,这不仅让他十分感激,也提醒了他更加注意分寸。
3.泛黄照片里的旧事
爱有很多种。肾上腺素激增,瞬间的天雷地火是一种。志趣相投,细水长流度过平淡流年的也是一种。古往今来,才子的爱情更会受到关注,他们的女人也会在历史的尘埃里浮出轮廓。
钱钟书的爱情。这是所有当代文学爱好者嘴里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钱钟书和杨绛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达到了令人艳羡的程度。两个人都拥有倾世才华,又在为人方面做出了极好的榜样作用——如果从二十世纪选出一对最合适的文人情侣,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好不犹豫地选择杨绛跟钱钟书。
对于妻子杨绛,钱钟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由此可见,钱钟书对杨绛的爱是深沉而专一的,胡适先生曾经公开批评过当时中国的留学生,回到国内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办离婚,与那些人相比,钱钟书跟杨绛的确可以称得上挚爱不渝了。这确是一段可遇而不可求的旷世情缘。
杨绛本名杨季康,父母朋友都亲切地称她“杨绛”。跟钱钟书一样,杨绛她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门第,两个人可以算是老乡了。其父杨荫杭与姑母杨荫榆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杨荫杭早年曾参加革命,后倾向于君主立宪,受过十分高等的教育,先后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归国后成为一名律师,也曾担任法官及检察长等要职。杨绛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出生之时父亲已在北京政法学校任教,不久后辞职南归,任《申报》编辑,鼓吹革命。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杨绛,拥有着一种天生的大气魄,而因为出生在书香门第,杨绛受到的教育是极好的,她面容温顺,宁静娴雅,从来不对人发火。杨荫杭曾经在家中孩子面前夸奖杨绛“天生的大家闺秀”,是的,跟许多豪门出身的娇滴滴的小姐们不一样,杨绛懂事、聪敏,善于体贴人意,甚得家中人的喜爱。
杨绛的姑母杨荫榆是最早对杨绛进行启蒙的人,曾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她,有着极强的女权意识,为了争取中国的新女权思想,她奔波四处,是一个实践力非常强的女性,在北京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她勤奋工作,力图为中国女权运动做贡献。当时她的主要思想是“解放女性要走在时代变革的前面。”在她的眼中,女性有许多地方要比男性强,时代的变革如果加入了女性这一队重要力量,肯定会受到更加好的效果,她善于演讲,喜欢鼓动,当时北京国立女子师范大学出来的女子,基本都深受她的影响。
杨荫榆年少的时候同样受过极其优良的教育,曾留学美国及日本,她立志在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成绩,解放国人的思想,刻苦攻读,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杨绛的两个姊妹也是难得的才女。在如此良好氛围的熏陶下,杨绛的性格温婉聪慧,知书达理,是典型的才女形象。
杨绛的成长过程中,遇见的最惊险的事情应该是十岁时生过的一场大病吧,当时杨绛持续发着高烧,开始有了昏迷的迹象,家里人有的说要请中医,有的说要请西医,杨荫杭当机立断,用西医!他固然不是因为反对中医,主要是中医以调养为主,效果可能慢点,当时的杨绛等不得太多的时间,于是最终还是吃了西洋药。吃完药之后,杨绛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了,为了不打搅她,家里人都撤了出去,可整整一天一夜,杨绛都没有醒来,杨荫杭着急万分,在他眼中,自己的孩子里数杨绛天资最好,她万一有个什么事,可不是天要灭我!又过了半天,杨荫杭再也忍不住了,他正要请人将杨绛带入医院,杨绛却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