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小泽征尔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一点不和谐,他以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指挥演奏。但还是不行,“是不是乐谱错了?”小泽征尔问评委们。在场的评委们都郑重声明乐谱没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小泽征尔又仔细看了看乐谱,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听从评委们的意见,按照错误的乐谱演奏下去吗?小泽征尔考虑再三,他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
话音刚落,评委们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前面的选手们虽然也发现了乐谱的错误,但在遭到评委们的否定后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只有小泽征尔坚信自己的主见,最终小泽征尔摘取了这次比赛的桂冠。
不因他人的评议而对自己心生怀疑、不因他人的评议而改变真实的自我,这是一种坚持主见的个性。“不!一定是乐谱错了!”小泽征尔的主见令人震撼,又怎能不像磁铁一般紧紧地吸引着别人的目光和心灵呢?
卓越者总是曲高和寡,平庸者往往附和大众。坚持主见的过程,就像凤凰必须在烈焰中诞生一样,要经历残酷的身心考验。做人有主见难,能够坚持主见更是难上加难,这就更需要我们在开始时静下心来,确定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
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红尘世界,人随时随地都会面临选择。如果想要做到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走,你就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地想想自己内心的追求,学会自己作决定、自己对自己负责。
有主见的人忠于自己、相信自己,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会为自己的心灵做主,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你想为自己的心灵做主吗?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主见、并且敢于坚持主见的人吧。
为了得到熊掌,只有舍弃鱼
面对人生中数不胜数的选择,明确孰是孰非、孰轻孰重,你必然知道该如何选择。
人的一生中会面临数不胜数的各种选择,左右为难的情形会时常出现。是左是右、是取是舍,经常会把人推入矛盾、纠结,乃至无助、绝望的边缘,人们因为有多种选择而变得难以抉择,心生苦恼。
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冷静而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能够理性、客观地规划自己的理想与生活的时候,未来的视野即将会展现出另外一种截然不同、豁然开朗的景致,抉择就不再那么复杂了。
德山禅师在尚未得道之时曾跟着龙潭大师学习,日复一日地诵经苦读让德山有些忍耐不住。一天,他对师父说:“说实话,我真诚地想跟着师父您学习,但是这样的生活让我觉得无趣极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该继续下去。”
“鹰是世间寿命最长的鸟类,当鹰活到40岁时,身体各方面开始老化,爪子不能有力地抓住猎物,喙变得又长又弯,羽毛长得又浓又厚,连飞翔都显得有些吃力。这时,它有两种选择:在悬压上筑巢,安然地停留在那里等死,或者开始一次痛苦的重生。”龙潭大师笑着说,德山听后满脸迷惑。
“你知道吗?”龙潭大师继续说道,“那是一场150天的漫长磨炼。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就再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经历了一次新生。”龙潭大师顿了顿,意味深长地问道:“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只老鹰,你是选择等待生命的枯萎,还是选择生命的重生?”
尽管痛苦蜕变的过程非常残酷,老鹰还是选择放弃安逸的等待,得到了凤凰涅盘般的再生。终于,德山明白了自己想做一代大师必须忍耐诵经苦读的寂寞、平淡,后来他果然青出于蓝,获得了显着成就。
尽管抉择是一个痛苦选择的过程,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明确自己内心追求的东西,知道孰是孰非、孰轻孰重,为了得到熊掌而拿出鱼,有舍才会有得,这是保持生命得以延续的智慧,也是我们获得内心平衡的好方法。
试想:想获得清闲而辞职在家,但是又会害怕因无所事事而失落;为了得到高薪,想寻觅到一份好工作,但是又担心责任太重、压力太大……如果总是这样患得患失,又怎能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平静、收获快乐呢?
明白自己应该坚持什么,又该放弃什么,这是一种大格局的果敢和胆识。因此,当我们面临“老鹰再生”式的抉择时,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内心到底在追求什么,“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秀的杜嘉得到了学校出国进修的机会,同时一家全国500强的大公司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承诺提供给他一份专业对口、待遇优厚的工作。留学与工作都是好事情,但杜嘉开始惆怅起来,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出国进修的机会太难得了,但是各方面的投入太大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经济负担会很大,而且出国回来后可能找不到这么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变为“海待”。目前这份工作可以让自己获得很好的发展,而且还能让父母过上衣食无忧的好生活。
不过,杜嘉是一个聪明的人,“我到底想要什么呢?”他一次次地这样问自己。最终,他确定留学是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梦想,也是大部分人人生成长最快的一段经历,不能用金钱回报来衡量。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
在留学的3年时间里,杜嘉在当地圈子里结交了很多朋友,他收集更多元化的信息,思考、沟通、谈判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他回国自主创业,如今已然硕果累累。而且,他再也不会为选择所累,不再为放弃所伤。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静心想想自己内心追求的东西,明确孰是孰非、孰轻孰重,你必然就知道该如何选择。
有了这样的认识后,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和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进行抉择的时候,我们不要总是想着让自己多得到一些,纠结于得与失的比较中,要懂得果敢地放弃和义无反顾地选择,这是勇者与智者的修炼。
抉择时静下心来,把握舍与得的机制和尺度,为了得到熊掌坦然地舍弃鱼,如此我们便能获得内心追求的东西,心中的不平衡自然也就会减少甚至消失,以快乐和愉悦的心情生活,并且把握住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
清楚自己内心的追求,“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从容地有所放弃、有所选择,在不安定的纠结中觅得坦然的平静。这是一种生存的与生俱来的方式,更是勇者与智者的修炼。
修炼5不要戴有色眼镜,勿自设障碍
做事灵活,就要求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为人处世,要往远处看,不能因为一时一地的是非恩怨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
在日常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些许摩擦与不快,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心胸与度量:心胸狭窄的人选择斤斤计较,因而“失众友”;心胸宽阔的人,选择用宽容包容过去,因而“聚众朋”。一个人要开创自己的事业,求同存异无疑是必须采取的策略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团结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因素或敌对力量,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服务。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有一段名言:“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他一生都在奉行着这句话,在用人上也是如此。丘吉尔作为保守党的一名议员,历来非常敌视工党的政策纲领,但他执政时却重用了工党领袖艾德礼,自由党也有一批人士进入了内阁。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在保守党内部,对前首相张伯伦也没有以个人恩怨去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不计前嫌,很好地团结了他们,显示了他的胸怀和高明的用人之术。
张伯伦在担任英首相期间曾再三阻碍丘吉尔进入内阁,他们政见非常不合,特别是在对外政策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后来张伯伦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惨败,社会舆论赞成丘吉尔领导政府。
出人意料的是,丘吉尔在组建政府过程中,坚持让张伯伦担任下院领袖兼枢密院院长。他认识到保守党在下院占绝大多数席位,张伯伦是他们的领袖,在自己对他们进行了多年的批评和严厉的谴责之后,取张伯伦而代之,会令他们许多人感到不愉快的,接受丘吉尔做首相,是他们的痛苦。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丘吉尔决定留用张伯伦,以赢得这些人的支持。
后来的事实证明,丘吉尔的决策非常英明。当张伯伦意识到自己的绥靖政策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时,他并没有利用自己在保守党的领袖地位刁难丘吉尔,而是以反法西斯的大局为重,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对丘吉尔起到了极大的配合作用。
当人与人之间争端纷起时,难免要侵犯到彼此的利益,而能与自己的敌人携手是站在主动地位的人,能站在主动地位的人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不只打动对方,甚至会让他误认为你们已“化敌为友”。可是,是敌是友,只有你心里才明白,但你的主动,却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的态势,如果对方不能也“接受”你,那么他将得到一个“没有器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两人的分量立即有轻重,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
人是群居的动物,跟周围的人做朋友,大家携手共进,你的好口碑才会逐渐树立起来。这样成功的阻力减少了,增加的都是前进的润滑剂。把自己融入现实之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即使你一向厌恶的人,只要有心,慢慢地也会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
请记住一句话: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削弱。人们对于自己还没有了解的东西,总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感。比如有人声称自己讨厌爵士乐,但是多听过几次爵士乐之后,又可能会逐渐接受它并且喜欢上它。人们对于接触次数多的事物,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亲切感,“讨厌”有时候只是自己的主观感觉。
觉得讨厌的人,和他交往一段时日后,可能就会发现他的一些优点,从而改变了当初的印象。我们要在社会中生存,你不喜欢很多人,拒绝和他们亲近,他们同样也就没有喜欢你的理由,这会使我们的处境非常艰难,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荆棘。所以我们要尽量与人亲善,消除他们在我们心中的坏印象。
修炼6对危险和麻烦要有灵敏的嗅觉
一个人心眼再多、算计再深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般人到此时往往坐叹大势已去而不知如何挽回,真正的聪明人,却懂得防患于未然,让自己的路走得更平稳一些。
在一些小说和影视剧里,有一种固定的套路,若是某人无端遭遇了横祸,办案人员首先要调查他的人际关系。若此人性格谦恭,与人为善,基本上就排除了挟仇报复的可能性,如果他一贯争强好胜,言行不谨,就很容易招来嫉妒和仇怨。
孔子有句话,叫做“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就是说不进入存在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不太平就隐居不出。这是一个人保全自己的方法,是一切大原则的根本。
对于当代的年轻人,“乱邦”、“危邦”并不存在,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常有险地,必须要学会识别。孔子的“不出”与“不入”,是预先警惕,从根本上斩断与危机的联系。而在现实中,危险并不会划定疆界,立着招牌,这就随时考验着人们察识吉凶的能力。
一旦我们看出事情不对路,就要先做好全身而退的准备,暗暗地把风波化于无形之中,过后依然风平浪静,就像没这回事儿一样,那才是高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