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行事,不要在事情还没有做成之前就大张旗鼓。“雷声大雨点儿小”只会让他人觉得你是个嘴上英雄。事情做成后,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境界,将一些功成名就隐藏在心中,用一颗空杯心态重新开始新的人生。
修炼1低调行事,小心被得意冲昏了头
低调行事是一种生活技巧,矜持低调、克己奉公、不事张扬,只有懂得这些生活道理并真正做到的人,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人生得意时,一定要在内心给自己划一道警戒线,哪些是可以逾越的,哪些是不能触碰的。这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身居高位而沉得住气,才是真正胸中涵有大韬略的人。在牢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同时,我们更不要忘记“高处不胜寒”。
明初首富沈万三,家有田产上万顷,在四路八乡的城镇开设有许多的店铺。对于他的商业才能,余秋雨先生有过一句评价:中国14世纪杰出的理财大师。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准备重修都城。可是由于连年的战乱,造成国库十分空虚,只好向几个大户借钱。财大气粗的沈万三是当仁不让,主动表示承担1/2的钱粮开销。
商人出身的沈万三自然有他的道理,自己这次出了大钱,而且是帮皇上的忙,这个功劳还小吗。如果靠上皇帝这棵大树,名利双收指日可待。
沈万三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当今皇上都得靠我接济,这是何等荣耀啊!他与皇帝的工程同时开工,结果沈万三先于皇帝完工,朱元璋很不高兴。
修筑帝都三年之后,沈万三觉得“不过瘾”,又申请由自己“掏腰包”犒赏三军。全国军队每人银子一两,总共近百万两。朱元璋更难受了,他本来就出身贫苦,再加上心胸狭窄,终于由妒而恨:“匹夫犒天子之军,乱民也,宜诛之。”从那时起,朱元璋下令收他重税每亩九斗三升,相当于亩产的一半多。通过这件事后,沈万三仍不知道低调行事,还是和以前一样高调出场,结果朱元璋翻脸了。
要不是马皇后求情,沈万三真要人头落地。最后他还是被发配云南,没收亿万家产。一贯养尊处优的他,根本受不了云南的凄凉清苦,不出三年,沈万三就在愤懑抑郁中死去了。
好事没办好,还惹来了一身祸。这个结果谁都不能怪,只能怪沈万三自己得意忘了形。皇帝缺钱的时候向你开口借,你给的钱比他借的还多;皇帝用来统治天下的军队,你却要去花钱犒劳。这么夸张的炫耀,这么的盛气凌人,别说是一国之君了,就是普通百姓有几个能看得过去呢。
得意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膨胀,自我放大,就像一把开了刃的尖刀。好像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他,没有什么问题他解决不了。殊不知这把尖刀随时可能伤害他最亲近的人,也随时可能受到意外的打击。因为它的锋利,所以它才脆弱,折断可能只是瞬间的事。
诚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古人所说的“无欲则刚”,但也并不能如李白所畅言“人生得意须尽欢”。凡事有度,适可而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民谚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警示。
到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很多成功之人开始向内敛含蓄的方向转变,得意而不忘形逐渐成为人们处世的准则。
修炼2收敛锋芒,谦虚待人好处多
收起你的锋芒,锋芒太盛,只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其实我们又有什么好骄傲的呢,人无完人,当你觉得你的某项技能超越别人时,别人的另一项技能同样能超越你。
有一只老鹰来到密林深处,它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于是就挑选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橡树,在最高的一根树枝上开始筑巢,准备夏天在这儿孵养后代。天天在树下面打洞的鼹鼠,很清楚这棵橡树的根几乎烂光了。于是它就劝老鹰:“这棵树随时都有倒掉的危险。在这儿筑巢很危险的。”
老鹰却不以为然:我能搏击长空,还需要你这见不得天日的鼹鼠来提醒吗·你的目光有我的眼睛锐利吗·
老鹰根本不听鼹鼠的劝告,立刻动手筑巢、搬家,后来又增加了一窝可爱的小家伙。有一天,外出打猎的老鹰带着丰盛的早餐飞回家来。然而,那棵橡树已经倒掉,老鹰的一家子全部摔死了。看见这家破人亡的情景,骄傲的老鹰悲痛不已,它后悔地哭道:“我太自以为是了,将自己看得太高,是自己害了自己!”
对自己估计得越高,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高估自己的人常常会有很多弱点:或者眼高手低,或者自以为是,或者虚荣心强,或者不服管教。
我们做事固然要有信心、要自信,但自信并不是狂妄,并不是自高自大。如果将自己估计太高,期望值太高,迟早会栽跟斗、跌跤的。
其实,我们又有什么好骄傲的呢?一位哲学家说得好,人飞不过鸟,游不过鱼,跑不赢豹,打不过熊……我们在做出成绩的同时,一定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一个人自恃才能过人,总是表现过多,锋芒太露,就会给对手带来压力和不快,别人就会感觉到你气势太盛,不可一世,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将你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当你的傲然之气表现出来的时候,他甚至会怒火中烧,不择手段地对你施以明枪暗箭。所以,做人必须学会收敛锋芒、韬光养晦。
一个自认为有才华有前程的人,要做到“心高不气傲”,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就要战胜盲目自大、盛气凌人的心理和作风,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并且还应当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这不仅是有修养的表现,也是生存发展的策略。
曾经当过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许多时候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采纳他的正确的作战计划,这与他做人技巧有很大的关系。
斯大林在办公室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地“闲聊”时,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会“不经意”地“顺便”说一些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果然如他所料,等他走了以后,斯大林往往能想起一个好计划。
整个二次大战期间,斯大林的军事上最倚重两个人:一个是军事天才朱可夫,一个就是上述的华西里也夫斯基。
甚至有人说,军事天才朱可夫之所以被斯大林倚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好与斯大林倚重大智若愚的华西里也夫斯基有关。因为倚重朱可夫,也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
所以无论你有如何出众的才智或高远的志向,都要时刻谨记:心高不可气傲。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必须审时度势,尽量收敛起锋芒,以免惹火烧身,影响前程甚至危及生命。
修炼3谦恭的境界:建立自我,追求无我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是谦恭的一种方式。只有懂得追求无我的人,才真正明白谦恭的意义,也只能真正的谦恭之人,才懂得如何追求无我。
一个人有了不凡的成就,在言谈间姿态放得很低,这个人就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懂得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古以来,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
上午开朝会,F总谈到上周在香港参加长江商学院CEO班时的事情,总结出来一个道理,越伟大越渺小,越成功越谦虚!
F总一班共有30几名学员,因为是在香港上课,且李嘉诚对长江商学院有持久的投入,所以安排了一次与李嘉诚的工作午餐会,让学员与这位华人首富有3小时的时间亲密接触。
当电梯到达长江大厦27层,学员走出电梯时,李嘉诚已经站在电梯门前迎接学员,并一一握手问候。在酒会的30分钟里,李嘉诚走到学员中间,一一握手并询问学员来自哪家企业,所在哪个行业,并说“向你们学习”。
在用餐时间里,每半个小时李嘉诚就会换一个座位,与每一桌的人进行交流。用餐结束后,李嘉诚又亲自把学员送上电梯,并一一握手告别。
F总说,在席间他斗胆问了李嘉诚一个问题,问有什么最重要的忠告要告诉在座的所有企业家们。李嘉诚想了想说:“我一生追求八个字——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成功的最好方式是——每天学习,每天进步!”李嘉诚现年78岁,据他自己说,他每天晚上都会看书,不断的学习。
一个人只有了解得越多,他才越认识到自己知道得很少。这是一条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剑桥大学的一个学生认为自己已“学有所成”,去向老师辞行,这位老师深知这位学生的底细,看着这位“学有所成”的学生,老师慨然道:“事实上,我自己才刚刚入门。”
浅薄的人总以为地下天上无所不知,而富有智慧的哲人深感学海无涯,自己永远是个学子。牛顿曾有感于此,他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在大海边拾到几只贝壳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还未曾接触。所以,稻穗越满,越是低头,人越是成功,便越懂得谦虚。
修炼4狂妄自大只会让自己失去尊重
有句谚语说得好:“总想比别人高一头的人,最终一定会比别人低几个头。”
目中无人,自认清高,未必是真高。低头,并不意味着就自动放弃了自身的价值。这好比水一样,把它和什么东西放在一块儿,它总是垫底的,处于最下层,但它却享受着人们对它无上的“尊敬”。
法国作家司汤达年轻时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言行不可一世,处处咄咄逼人。造成他这种个性的最大原因,归咎于他的父亲。因为其父过于纵容他,从来不对他的这种非礼的行为加以训斥。倒是他父亲的一位挚友实在看不过去了,有一天,把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言语,规劝他一番。这番规劝,竟使司汤达从此一改往日的行为,踏上了他的成功之路!
父亲的挚友对他说:“司汤达,你想想看,你不肯尊重他人意见,事事都自以为是的行为,结果将使你怎样呢?人家受了你几次这种难堪后,谁也不愿意再听你那一味矜夸骄傲的言论了。你的朋友们将一一远避于你,免得受了一肚子冤枉气,这样你从此将不能再从别人那里获得半点学识。何况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只是有限得很,根本不管用。”
司汤达听了这一番话,大受触动,深知自己过去的错误,决意从此痛改前非,处事待人改用赞赏的态度,言行也变得谦恭委婉,时时注意是否有损他人的尊严。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鄙视、拒绝交往的自负者,变为到处受人欢迎爱戴的成功人物了。他一生的事业也得力于这次成功的转变。
如果司汤达当时没有接受这位长辈的劝勉,仍旧一意孤行,说起话来不分大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结果定会不堪设想,至少法国将会少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妄自尊大将使与你接触的人们,个个感觉头痛,获得一个不快的印象。从此,你所能交的新朋友,将远没有你所失去的老朋友那样多,直至到了众叛亲离的绝境。如果到了那时,你做人还有什么趣味?你还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你的名誉还能靠谁来传扬呢?
要改正目中无人的不好脾性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记住:即使现在有了一点点小成就,比起未来的成就也只是微乎其微。即使有人已对你大加赞美,也只是表明他们对你这一阶段的肯定,而不能说是你的成就已达顶峰。
当你对人说话时,应该打定主意:你是在向对方吸取学识经验,而不是把你浅薄的学识全部搬出来献礼。你发表意见,必须抱着求人将它改善的目的,而不是用来压倒人。因为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是情愿被迫接受任何意见的。
修炼5多个朋友多条路,少结冤家少堵墙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多交朋友,少结冤家,这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则。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范雎。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但是因为无人引荐,只好寄居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充当食客。有一次须贾出使齐国,范雎得以随从的身份一同前往。到了齐国以后,范雎因为谈吐不凡,得到了齐襄王的欣赏。因此被齐襄王赏赐黄金与牛肉、美酒。而作为正使的须贾觉得备受冷落、颜面无存。回国以后,须贾向相国魏齐指控范雎私受贿赂,向齐国出卖情报,有辱使命。
魏齐大怒,命人将范雎抓来严刑拷打。魏齐看到范雎被打得断肋折齿,体无完肤,直挺挺地躺在血泊中动也不动,便命仆人用苇席裹尸,弃于茅厕之中。等到天黑了以后,范雎从苇席中张目偷看,只有一名仆人在旁看守,便悄悄地对这个仆人说:“我快要不行了,你如果能让我死于家中,以便殡殓,他日定当重金酬谢你的恩德。”仆人见他可怜,又贪图钱财,便向魏齐撒谎说范雎已经死了,当时魏齐正在与宾客喝酒,迷迷糊糊地就命仆人将范雎的尸体丢到郊外喂狗吃。
范雎趁着夜色回到家中,马上让家人将苇席置于野外,以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后来,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范雎来到秦国,受秦王重用并拜其为相国,封以应城,称为应侯。
范雎终于出人头地,他奏请秦王发兵伐魏。这时的范雎化名张禄,因此魏国还不知秦相是范雎。魏王得知秦王将要东进伐魏,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商议之后魏王派中大夫须贾去秦国求和。
须贾来到秦国,面见范雎以后才知道秦相张禄就是范雎,幸好范雎宽容大度,绕了须贾一命。范雎将以前的事一一报告了秦王,他说魏国恐秦,遣使求和。秦王大喜,同意魏国求和。范雎回来对须贾说:“秦王虽然同意了议和,但魏齐之仇不可不报,留你一条狗命回去告诉魏王,速将魏齐人头送来。否则,我将率兵攻打魏国。”
须贾回到魏国以后,魏齐听到了消息十分恐惧,连夜逃往赵国,藏于平原君赵胜家中。秦昭王闻之,为给范雎报仇,便设计诱骗平原君至秦,然后派人送信,如不送魏齐人头到秦国,就不准平原君回赵。魏齐走投无路,只好自杀而死。
范雎报仇了以后不忘自己的恩人,他想起王稽和郑安平,便晋见昭王,说道:“我本来是一个快要死掉的人,如果不是王稽忠于大王而纳臣于秦,臣不会有今天。还有当年救臣于水火之中的郑安平,请大王恩赐提拔他们。”于是,秦昭王任命王稽为河东太守,让郑安平当了大将军。
王稽和郑安平是范雎的朋友,因为有了他们,范雎才能保住性命并当上了秦国的丞相。而魏齐是范雎的仇人,因为范雎这一个敌人,魏齐就被逼自杀。可见,朋友的益处和仇人的害处都非常重大。
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要记住一点:敌意是渐渐增加的,也能渐渐消释,冤家宜解不宜结。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冤家就是自己的人生路上的障碍,树敌过多,说不定哪天自己的通路就会被仇人堵死。如果能够化解相互之间的恩怨,将仇人转化为自己的朋友,那就为自己多开通了一条路,这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大千世界,说大便大,说小便小。如果今天被你捉弄的同事,他日成了你的上司,你将如何面对他?这岂不是陷自己于尴尬的境地吗?另外,所有上司都不会喜欢乱打小报告的下属,他们会想,你成天忙着侦察人家的缺点,还有多少时间用在工作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