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上生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更应该学会怎样说话,说话前一定要看好事情发展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后再表态。我们可以把社会当成是我们的课本,自己去实践、去体验,经过一番磨炼后,我们自然会成熟不少。
在生活中,该长者开口的时候,你抢在前面开了口,这样就显得你没有礼貌;在工作中,该领导发言的时候,你抢先发了言,领导会觉得你对他的位置有所威胁,必定会对你提高警惕,所以,在不该你开口的时候,最好还是缄口沉默。
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总是会觉得自己很厉害,一副饱读诗书,自信满满的样子,但是进入社会,办起事情来就会处处碰壁,处处吃亏。其实,是我们过分信任书本的知识,以为到处可以通用,而忽略了社会的本质,把社会看得太理想化了,所以才会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应该要学会重新认识社会,只要你虚心学习、处处留意、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不该开口时沉默不语,不去抢别人的风头,碰壁的事情自然就会减少很多,你的成功才来得更容易一些。
自作聪明的人,往往都是让人讨厌的人,逞一时之能,也会导致自己得不偿失。历史上的杨修就是因为不该开口时卖弄小聪明而最终害了自己。
有一次,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一下大臣们的才智,就在盒上写了“一合酥”3个字,让人送给大臣们。大臣们面对着这盒酥,手足无措。杨修看到盒子上面的字,竟然叫人分给大家吃了,大家问他:“丞相的东西没有他的批准,我们哪里敢吃啊?”杨修说:“是丞相说的啊,你看这几个字,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大臣们都夸杨修聪明。随后曹操问到杨修,怎么敢把自己的酥分给大家吃,杨修很淡定地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的一人一口酥,我们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笑而不语,可是心里却很讨厌杨修。
还有一次,曹操造了新的后花园,落成时,曹操去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的时候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杨修又站出来对工匠们说:“门上写个‘活’字,就是‘阔’,丞相是说这个门太宽了。”工匠们这才明白过来,立刻重修园门。完工以后,曹操看了很满意,问道:“是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大家都说:“多亏了杨主簿的赐教啊。”曹操表面称好,可是心里却很忌讳。
曹操出兵汉中,准备攻打刘备,被困在斜谷界口,想要出兵,又被马超据守,想要收兵回去,又害怕蜀兵嘲笑,心中正犹豫不决,正好在这个时候,厨师上了碗鸡汤,曹操看见碗里有鸡肋,于是有感于怀。正在此时,夏侯惇进来,问曹操夜间的口号是什么,曹操随口回答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下去,说是:“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到传“鸡肋”二字,便叫大家收拾行装准备回去了。有人报告给夏侯惇,他大惊,于是到杨修的帐中问是怎么一回事,杨修说:“从传来的号令上来看,便知道丞相不久就要回去了,所谓的鸡肋,吃起来没有什么肉,可是扔掉的话又会觉得可惜。就像现在的状况,进军不能取得胜利,可是退军又害怕别人耻笑,在这里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回去的好,想必明天一早丞相必然会班师回朝,所以先命大家收拾行装,免得明早出发的时候会慌乱。”夏侯惇说:“您真是明白丞相的心事啊。”于是大家都收拾东西准备回朝。曹操得知这件事情以后,把杨修叫来问他,杨修用鸡肋的意义回答。曹操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造谣生事,乱我军心?”于是叫人斩了杨修,把他的头挂在辕门的外面。
在大家都没有说话的时候,若你自作聪明,急着把话说出口,即使你真的很聪明,但是说话没有选对时候,你觉得你会有好下场吗?就像杨修,虽然拥有满腹的才华,却自作聪明揣测领导的心思,胡乱开口,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
在战场上,时机不到盲目地出击,只会落入对方的圈套。在和人交谈时,同样是这个道理,如果不了解情况,不该你说话的时候你随口乱说,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所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注意了解情况,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再开口,只有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应该保持沉默,又在什么时候开口说话最合适呢?
1.不了解情况的时候最好不要开口说话
有时候,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就急于插嘴盲目地乱说,往往会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使自己遭受到很大的损失。所以,在不了解对方情况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把话说出口,保持沉默是上策,等到你理解了对方的情况你再开口也不迟。
2.自己做不了主的时候不要开口说话
有时候,自己不能够做主,这时需要谨慎听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你再开口说话。如果自己不慎把不该答应的事情答应下来了,到时候所有的问题只有自己来承担了,所以这时候也要保持沉默。
3.正在气头上的时候不要开口说话
当你或对方正在气头上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如果你跟别人发生争吵,双方的情绪都很激动,那就等以后你们都冷静下来再开口,不该说话的时候你就最好保持沉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技巧6稳重的说话方式让言辞更圆满
没有人喜欢油腔滑调之人,稳重的说话方式让听众听起来更舒心,也更相信你。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说话方式都不一样,而说话方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性格特征,也决定了在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程度。稳重并且深谙话语之道的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衡量话语的轻重,会思索话语说出去之后作用于他人的结果,更多的会顾及他人的感受,而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会让人觉得舒适,也会让人觉得是会说话的人。
曾国藩家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咸丰八年,也正是湘军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趾高气扬,为了让自己的弟弟注意平日的言语,曾国藩给九弟写信,说服他不要高傲、多言。
信的内容大致如此:自古以来,因不好的品德招致败坏的有两种:一是高傲,一是多言。尧帝的儿子丹朱有狂傲与好争论的毛病,此两项归为多言失德。历代名公高官败家丢命,也多因为这两条。我一生比较固执,很高傲,虽不是很多言,但笔下语言也有好争论的倾向。沅弟你处世恭谨,还算稳妥,但温弟却喜谈笑讥讽,听说他在县城时曾随意嘲讽事物,有怪别人办事不利的意思,应迅速改变过来。
曾国藩看到自己弟弟的不良表现,并没有劈头盖脸地直接呵斥,而是通过古人的实例旁敲侧击,让弟弟能够以此为鉴,还将自己固执、好争的性格当做反面教材告诉曾国荃,同时,以安抚的方式先赞扬自己的弟弟,然后加以提醒。通过这种方式,曾国荃就不会有抗拒的心态,能比较平静地听曾国藩的话。虽然这是通过书信的方式,但也着实值得大家在训练自己表达圆满言辞时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进行学习。
说话的方式很多,如何使言辞圆满是比较高深的语言表达技巧。内向的人虽然具备沉稳、多听、多思的特性,不过要想训练圆满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多做功课。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学会掌握说话的态度,让你与他人更亲近
无论是与亲近的人交谈,还是与陌生人交谈,轻声细语的说话都能有效地缩短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双方的关系加深。试想,为什么有的父母能够与孩子更好地以朋友的方式相处?这跟父母与孩子在沟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无不相关。轻声细语更能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减少争执的概率。与他人沟通也是如此,并且,轻言细语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恭敬、文雅的印象,让人产生好感,正所谓和气生财,也是这个道理。
2.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让言语多一些关心和温暖
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本来是想跟一个人、朋友或者家人进行好好交谈,让他们能够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但到头来却变成了口角之争,最后往往变成无言的结局,使大家心里都不好受。这是为什么呢?很多时候,出于好心的言语,如果不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说,就会让对方难以接受,甚至是想到其他地方去了。本来是怕对方吃得太少、没有营养,你一句:“你不多吃点儿,瘦得只剩下骨头了。”可能就会被人误解为你嫌弃对方太瘦。很多时候,与人进行沟通,最关键的就是要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让话语多一点儿关心,多一点儿温暖,少一些贬义词、少一些批评、少一些不良形容,这是与人交谈时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3.以平等的立场来对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